- +1
川大涂铭旌院士:两次“西迁”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
2017年11月30日,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体会和弘扬奉献报国精神的建议。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祝大家健康长寿、晚年幸福。也希望西安交大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为西安交大西迁的老教授点赞。
回首当年,在一列列开往西安的列车上,有耄耋老者,也有弱冠青年,离开繁华的上海滩,等待他们的是兴庆宫旁边的“大工地”——还没有成型的西安交通大学。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建设紧密相连,在抒写壮美爱国篇章的同时,更有着极大的牺牲与奉献精神。
你可能不知道,四川大学的涂铭旌院士当时也在其中,而他的“西迁”故事远不止个人与西安交大。今天回顾,满含的都是大时代里学者们的情怀。
首次“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涂铭旌,1928年11月15日出生于原四川省巴县。195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系后留校任教,不久因院系调整,从同济大学调整到交通大学机械系。此时的他,应该未想到几年后会从上海奔赴大西北,并从此扎根西部。
1951年涂铭旌获同济大学学士学位。 本文图片均来自“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1958年3月,涂铭旌的大女儿涂红在上海出生了。暑假,交通大学动力系的全部,机、电各系大部分开始陆续西迁。10月,半岁的涂红也坐上了西行的火车。
其实,涂铭旌离开上海前,迁校的“大军”基本已走完,只剩下了二三十个老师和家属没有启程。当时上海非常缺中学老师,他的爱人唐昭莼要谋一份中学老师的工作很容易。当时学校已决定在上海和西安两地同时发展交通大学的工学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机械系重点培养的涂铭旌要留在上海是不成问题的,然而他却坚持要服从安排去西安。
1959年7月,顺应办学实际,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校区独立办校,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至此,已在西安的涂铭旌彻底扎了根。
1959年涂铭旌(前排左三)与上海交通大学1957届毕业生分配到西安的同学合影从青年到老年,他人生中最黄金的三十年与西安交通大学紧紧相连,现在回看,这份答卷就算自己摆摆手觉得不足称道,却满满都是辉煌。
今天,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重要的以研究材料力学行为基本规律、特异现象和材料服役效能为主的科研机构之一,它的建成,前期历经几十年交大金属材料学科人的集体智慧,其中任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所工作多年、后期担任所长的涂铭旌同样功不可没。
在国家经济举步艰难的岁月,涂铭旌与师生们多次到工厂“锤炼”,在实践中找规律,不但和同事们在百废待兴的年月里成就关于“金属材料强度问题”三篇重磅研究文章,还协助工厂企业解决了不少生产实际问题。既有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鼓励,也有普通工人的支持,彻底打响了西安交大金属材料专业的名声。
在做科研的同时,涂铭旌还做了不少事:被看作“书呆子”的他,竟靠“多跑”为研究所申请到了一个6000平方米的材料强度大楼;为去工厂提供技术支持的老师要到“顾问”头衔,方便双方工作;引进了一大批国外先进的设备,以充实研究所的实力……操了操不完的心,似乎都不足以评价他在西安交大的三十年。
等到这些都做完了,涂铭旌60岁了。他主动从研究所所长退下来,提出“让更年轻的人来接替”。在应该享受退休生活时,他却再次收拾好了行囊。
再度“西迁”:科教报国一生许
1988年,一心回报桑梓的涂铭旌来到了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的前身之一)任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年满六旬的他带领成都科技大学金属材料学科勇闯“二次创业关”——转向功能材料的研究。
花甲开新业,说来容易做起难。相比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的金属材料学科基础非常薄弱。回顾那时的情形,涂铭旌说:“那时我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挑战,并将面临新的‘生存能力’的巨大考验”。
刚来学校,由于学科建设不完备,涂铭旌甚至没有自己的实验室。他找到五教学楼(现在的“西五教”)里靠近厕所的杂物间,腾出一间27平方米的空房做实验室。没有科研项目也没有科研经费,除了自己“掏腰包”,他主动“走出去”,寻找和校外企业、科研单位合作,硬是从27平米“起家”,为学校的磁性材料研究奠定了基础。
他用着本来颐养天年的时间和不顾高龄扎在研究所的态度,再次交出一份辉煌的答卷:如今的稀土及纳米材料拥有近2000平方米的实验室,下设四川省稀土材料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纳米科技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功能材料物理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金属功能材料)、后续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大学纳米材料技术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先后承担了一大批国家“985”和“211”工程建设项目、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因在材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1995年涂铭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27平方米杂物间到国家重点学科,许多人经过工学图书馆旁、人称“纳米楼”的那栋浅红色小楼,可能从没意识到这是退休之年的涂院士为学校创造的宝贵财富。
奋蹄疾行,成就传奇
在西安交大时的“白手起家”,涂铭旌正值壮年。而来到川大,他已经年至花甲。
因耗费太多精力在学科的前期建设,1993年,涂铭旌发现自己便中带血。不放心的夫人陪着他去医院,最终得到确证病因——“直肠癌”。获悉此消息,他的同事、朋友、学生纷纷来函来电慰问病情,许多人直言“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热情压垮了“涂老师”。
医院为涂铭旌进行了肠道改道和切除手术。虽然手术顺利,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术后恢复却很痛苦。周围人都劝他好好休养,涂铭旌却相当乐观,自嘲“已去阎王那里报过到,判官说生死簿里没有我,我还早着呐!”
从能自由活动开始,涂铭旌的身影又再次出现在了工作岗位。直到去年身体不适入院调养,年近九旬的他仍没有退居二线。2014年的暑假,天气炎热,他还带着课题组前去江西开展项目相关工作。家人看了不忍,他却觉得“应该”。直到今天,年近九旬的他仍没有退居二线。
涂院士近照66岁时,涂铭旌曾经给自己写过两句话,“老马已觉黄昏至,不待扬鞭自奋蹄”。当时的他,刚患癌不久,却豁达接受,还等着“奋蹄疾行”。
时代倒转,重回1958年西行的列车,涂铭旌响应的是一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召唤,重回1988年西行的列车,回应的是内心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人的一生,很难有第二个60年,涂铭旌却用60年的时间奉献给了两片急需发展建设的热土。他一个人的两次“西迁”,成就的是不朽的传奇。
(原题为:《涂铭旌:两次“西迁”,一位学者的时代担当与家国情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