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读懂了黑塞的《悉达多》,你就读懂了人生
原创 缺音 樊登读书
作者 | 樊登读书 · 缺音
主播 | 樊登读书 · 安东尼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樊登读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有人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
今天给大家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悉达多》。
这是一本启迪人们找到自我的“心灵之书”。
你一定听说过《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但你可能不知道它的作者保罗·柯艾略曾被《悉达多》所拯救。
我第一次接触到《悉达多》是在1967年,我那年二十岁,被父母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
我并不知晓,在我房间窗户的铁栏之外这本书正点燃一代人的激情。
保罗·柯艾略在黑塞《悉达多》的导言中这样写到。
他从这本书中获得开悟,几天后便从精神病院被放出。
心理学鼻祖荣格赞叹:“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荣耀。”
这本书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令无数人为此痴迷呢?
它讲述的并非是佛陀的故事,而是我们千千万万寻常人的一生。
如果你正被焦虑所裹挟、被迷茫所困扰,不妨跟随悉达多一起去探索。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小说的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罗门的贵族青年,拥有人们所羡慕的一切。
他是父母和家族的荣耀,也是万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可是他自己却并不快乐。
他的内心悸动不安,始终为无法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
于是,悉达多决定放弃所拥有的一切,跟朋友乔文达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门行列。
在做沙门期间,他学会了诸多克己之法与修炼之道,战胜了饥饿、疼痛、焦渴和疲惫。
但他发现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痛苦的暂时麻醉。
犹豫彷徨之际,他遇到了世尊佛陀乔达摩。
乔达摩已经功德圆满,达到了成千上万的婆罗门弟子正在苦苦追寻的境界。
好友乔文达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独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他说:
佛陀本身所经历和体验到的秘密,觉悟,智慧,是无法用教授给任何人的,所以我要继续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脱之路。
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只能自己体悟。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巴纳姆效应”。
指的是人很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干扰,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忽视最真实的自我。
而自我知觉,就是不断摆脱外界的影响、了解自己内心的过程。
我们洞察别人的思想,吸收别人的思想,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最终追逐的就是别人的影子,思想成为他人的映射,却从来都不是我们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正如书中所说:
大多数人仿佛一片落叶,在空中翻滚、飘摇,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
极少数人如同天际之星,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没有风能动摇他,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
真正的幸福,是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投入生活,即是真正的修行
悉达多在告别乔达摩之后,继续走上了求道之路。
婆罗门的智慧、沙门的戒律和乔达摩的讲道,都让悉达多觉得失去了自我。
只有抛弃这些外界的束缚,才能慢慢地靠近内心真实的自我。
他开始用心去感知世间万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闪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运行。
他渴望体验尘世生活,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弥学习做生意。
前者给了悉达多情欲的极乐体验,后者则带着悉达多步入商界,学会赚钱和花钱。
他利用自己思想、等待与斋戒这些技能指导生活,并获取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岁月如流,悉达多在饱食丰衣的日子里几乎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
然而他逐渐沾染了世人的幼稚与胆怯、贪婪与懒惰,堕落于世俗的爱欲与财富。
他不断寻找刺激,试图在醉生梦死的寡淡生活中找到一丝波澜。
他沉溺于赌博,对乞丐不再仁慈,对施舍毫无兴趣,也不再借钱给求助的人。
他学会的恰是他年轻时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
可悲可叹的悉达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惫,曾经视为真理的世间,如今却是枷锁和负荷。
一遍遍填满欲望,又一遍遍品尝孤独。
朱德庸说:“人的欲望就如同牙膏一样,当它被挤出来之后,就很难再挤回去。”
过度膨胀的欲望,让悉达多迷失自我并陷入无止境的贪婪中无法自拔。
悉达多选择了逃离,再一次成为一个修行者。
他厌恶那自我放弃、自我毒害、自我折磨的自己,于是滋生了求死之念。
在绝望地准备跳河自杀之际,他荒芜的灵魂猛然苏醒。
他意识到,只有经历过心理上和生理上真正的体验,才能做到真正的断绝。
他不仅用思想,还用眼睛、心灵和肉体经历了尘世的一切,也庆幸自己经历了它们。
诚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言:“生活不在于拥有,而在于体验。”
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我是我接触过的人、碰到过的物、感受过的欢乐、迷失过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
没有体验,就永远不会有觉知。
人生是一场修行,红尘就是最好的道场。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真正的自己
离开世俗生活的悉达多,决定成为一个摆渡人。
他找到当年渡他过河的船夫瓦耶迪瓦,跟他学习划船制桨、耕田劳作。
他每天在河边倾听着河水的声音,领悟生命的真理。
悉达多在这条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达多、成年的悉达多、老年的悉达多,仿佛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然而苦难未尽,仍会再次轮回。
在帮助乔达摩弟子渡河的过程中,船夫意外救了因被蛇咬伤的迦摩罗和其儿子小悉达多。
可迦摩罗却毒发身亡,留下小悉达多跟着两位船夫一起生活。
但儿子从小娇生惯养,无法忍受贫穷困苦的生活。
他带来的不是幸福安宁,而是对悉达多的厌恶与折磨。
终于在一天矛盾爆发后,儿子选择了愤然离他而去。
悉达多承受着爱而不得的痛苦,同时也想起少年时期的自己是怎样迫使父亲答应他出门苦修,让父亲心痛的情形。
他幡然醒悟,每个人都要独自走过自己的人生,在漫长的旅途中蒙受玷污,承担罪过,痛饮苦酒,寻觅出路。
他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而只是专注于眼前,用心感知当下的每一刻。
最后悉达多彻悟:
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本身,胜于爱生活的意义。”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最真实的自己。
真正的自我应该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当下。
唯有接纳自己、接纳他人、接纳世界,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写在最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从第一阶段不知前路几何的迷茫,到第二阶段上下求索的无怨无悔,再到第三阶段真正的大彻大悟,这也正是悉达多的修行之路。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我们是自己的出发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
当我们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我们拥有的就是有意义的一生。
最后,用《悉达多》中的一句话送给迷雾中的你:
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点个「在看」,愿我们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并等待觉醒那一刻的到来。
作者 | 缺音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音乐 | devotion
原标题:《读懂了黑塞的《悉达多》,你就读懂了人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