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周艺术人物|埃利斯获得哈恩奖,京沪画展观“人像”
近日,出生于比利时的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获得2023年沃尔夫冈·哈恩奖。该奖项由德国科隆路德维西博物馆颁发。埃利斯一直在关注战争、边界和难民的困境,通过作品将自己和他人置于揭示更大问题的环境中,并将行走作为实践的核心。
随着夏天过去,国内的京沪深等地,展览频开。在上海,艺术家余启平、季平、胡尹萍、Alice陈,各自展示了自己的新作;在北京,画家尤勇展示了笔下纷繁的人;在深圳,意大利画家罗伯特·博西西奥举办了中国的首次个展。这些艺术家表现了不同境况里的“人像”。《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一周艺术人物”,报道并评析国内外的艺术话题人物及热点事件。
比利时|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
获沃尔夫冈·哈恩奖
弗朗西斯·埃利斯 2016年
据《ARTFORUM中文网》报道,出生于比利时的跨学科艺术家弗朗西斯·埃利斯(Francis Alÿs)被提名为2023年沃尔夫冈·哈恩奖(Wolfgang Hahn Prize)得主。该奖项奖金10万欧元,是艺术界最大的奖项之一。沃尔夫冈·哈恩奖由德国科隆路德维西博物馆颁发,颁奖仪式将在2023年11月举行。
1959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的弗朗西斯·埃利斯常常被认为是墨西哥艺术家。实际上,埃利斯于1986年移居墨西哥城,并在墨西哥城生活工作至今。他的许多艺术创作发生在墨西哥的街头:他曾站在墨西哥城的木工和水管工之间,脚边竖一块写有“游客”的牌子,也曾推着一块大冰块走过他熟悉的城市街区,直至冰块融化。埃利斯用身体去了解陌生的文化,理解他自己的外来性。他既是一个观察者,也是一个参与者。
埃利斯的艺术实践涵盖装置、绘画、素描和社会行动,他的作品将被该奖项赞助方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购藏。此外,埃利斯的作品展将于2023年秋季在该博物馆举办。
埃利斯表示,“我非常荣幸在这个两极分化的时代获得这样的奖项,这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振奋人心,它让我觉得我自己的关注点和公众的关注点有一些重合,而且有可能展开对话。”此前的获奖者包括弗兰克·鲍林(Frank Bowling)、梁慧圭(Haegue Yang)、特里莎·唐纳利(Trisha Donnelly)等。
自1990年代以来,埃利斯一直在关注战争、边界和难民的困境,常常通过作品将自己和他人置于揭示更大问题的环境中,并将行走作为实践的核心。埃利斯目前正代表比利时参加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2018年,埃利斯个展“消耗”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举行,展览从埃利斯的著名作品《龙卷风》展开,探讨“非生产性的劳动”。(整理/畹町)
意大利|画家罗伯特·博西西奥
中国的首次个展:神奇的静止
罗伯特·博西西奥
9月4日,意大利艺术家罗伯特·博西西奥(Robert Bosisio)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神奇的静止”在深圳万一空间对外展出,此次展览呈现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肖像(Portraits)与室内(Interiors)系列作品,并将聚焦作品本身超越现实时间和空间的沉寂静止感。
博西西奥1963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的特罗德纳,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师从维也纳行动主义代表人物阿道夫·弗罗纳(Adolf Frohner)教授。博西西奥习惯游走于世界各地进行创作和生活,他以独立与恳切的视角探索了绘画的边界,并以严肃的方式捍卫了绘画的正当性。2011年,经由奥斯卡著名电影导演和收藏家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推介,博西西奥参与了意大利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
罗伯特·博西西奥作品
罗伯特·博西西奥一直关注某些固定主题的创作:人物、静物、风景乃至室内空间,其展现的并非是一个具体存在的空间和生命,而是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虚幻个体。在2020年的英国肖像大赛中,博西西奥展出了一幅患有白化病的非洲裔年轻人肖像,这件作品让他广受注目,也体现了他肖像作品中的主要特点——面部特征模糊,让人无法判断身份。艺术家人物系列作品中出现的嘴巴、脸以及其他具象的局部都像是被一层层轻纱所覆盖,在如同深渊般黑暗的背景中隐隐发光。随着观看角度和距离的变化,画面中的形象和轮廓开始失焦,并逐渐脱离原本具体的形态。他在不断探索形象“消失”的过程中,专注于对生命灵魂的刻画,同时使观者的注意力回归到绘画本身的表现力上。
在受北方弗兰德斯文艺复兴的滋养与长期观察意大利温和日照的影响下,博西西奥的室内作品为我们描述了感人的空间氛围:有些作品侧重细致的刻画且结构紧密,另一些则关注表现朦胧抽象,画面中均笼罩着暖色的光感。这批作品大多呈现了极简几何形状所创造出的不设边界的空间结构——一处空旷的房间,房间中通常有一扇通往他处的门。“门”作为两个空间的连接,其边界和延伸处总有一片幽光,像似一条可望不可即的地平线,引发观者脑海中的思索,想要去探索那远方、疏离的现实和未知尽头的彼岸。
此次展览中,万一空间还讨论了东西方关于几何与空间在绘画中的表现,以东方文化语境中的屏风作为媒介,将嘈杂的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为观者创造独处空间。
罗伯特·博西西奥在他的工作笔记中曾记录道:“我喜欢充满激情,但又不充满喧闹的绘画。”当我们看向博西西奥的作品,它更像是在邀请观者感受当下深邃的空间与宁静的片刻,体悟生活中真实的情感和意识的存在,去聆听绘画的低语,并领会这神奇的静止。(文/叶榕)
上海|画家余启平
水墨罗汉图里的严谨与含蓄
余启平
近期,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在举办“水墨新向——刘海粟美术馆馆藏当代水墨四人联展”,展出馆藏的上海当代水墨艺术实践者——季平、余启平、白璎、倪巍四位艺术家的作品,以艺术家们风格独具的视角和语言,展现上海当代水墨创作的多种可能,呈现了水墨艺术多元并存、探索深入、互动并进的发展新貌。其中余启平的作品是2022年四五月间创作的《沐烟图》大幅罗汉人物,其中的工笔技法、渲染手段,受到较多关注。余启平,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修中国画。198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两幅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后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江苏画刊》编辑。1991年赴日本,离开《江苏画刊》。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其作品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并被收藏。
艺术评论家徐明松这样评价余启平的作品,“余启平的绘画好就好在似真如幻,并不‘真实’的图像及其人物上,那种憨态、那般狡黠、那股迷离、那番入定,假作真时真亦假,入乎其内,披图入情;出乎其外,观其高致。一半痴迷一半间离,捉迷藏一般捉摸不定,有如看着余老师戴着红色时尚镜架的含笑的脸靥一半是学者的深沉一半是艺术家的幽默,其实内里根本的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余启平作品
余启平作品
处女座的画家本人说,一张好画既要功夫严谨,又要意趣潇洒,还要含蓄“闷骚”。可谓一个“既要、又要、还要”。
艺术评论家兼经纪人石建邦认为,余启平对待工笔画可谓殚精竭虑、苦心孤诣。“他喜欢三矾九染,乐此不疲。曾见一张作品,为了烘托灰沉阴暗的背景气氛,他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上墨渲染,最后中间浓厚处竟发出乌金般的光亮来,像极了一张古老的拓片。‘又被我染坏了!’余老师苦笑。在追求绘画的极致上,他是尽显处女座本色,与平时貌似的随意洒脱判若两人。”
(整理/畹町)
上海|画家季平
戏里戏外呈现水墨个展
“戏里外——季平新水墨个展”近日在位于嘉定现厂在线新经济产业园的明徹山房对外展出。
可资对比的是,季平的水墨作品也同时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季平1956年生于上海。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书画院画师,中国剧曲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季平水墨的用光和造型或有新美术和表现主义的影子。此次展出的大多是其水墨戏曲人物形象,相比较以往,更注重大块的结构与书写性。
季平一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水墨创作,他在疫情中曾自述在近期的日常小作中,“从真情到实感,再由实感看实景”,画下了一个特别的春日。
季平画作
季平画作
“记得第一见季平参加明徹雅集。第一眼的感觉季平话语不多,沉稳谦逊,脸上常泛着笑意,活脱脱老上海弄堂里好好爷叔的模样,让我心生好感。后来,有不少相熟师长告诉我,季平的艺术与人品在圈里是倍受好评的。”策展人尹昊表示,后来步入季平师虹口的工作室,进门就被不同风格,不同画幅,而且都带有浓重笔墨色彩“平实朴野”的画作氛围所包围。细赏画作,明快醇厚,朴实酣畅。季平师告诉我他自己原本是画连环画出身,特别享受独自在画室自由创作的时光,而近来喜欢用厚重的浓墨色彩来表现拙趣。在我看来,这与玩收藏是相通的,到了一定境界,必定是求拙。浑朴自然与平淡天真的气息,是可以用来安放灵魂的。然而最惊艳的还是瓦楞纸上的戏曲人物条屏,季平告诉我这原本是快递盒子的废物利用。碰撞与交融,张扬与收敛,一切都是刚刚好。赞叹之余,隐隐体会到了老顽童周伯通飞花摘叶析木为剑的境界。(宗和)
上海|艺术家Alice陈
“露台计划”发起人回顾项目
Alice陈 摄影师:吴亮
9月2日,“露台”特别文献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毗邻室外滨江露台的SPA空间开幕,展览以图文资料、纪录摄影、影像以及小型实物文献,回顾艺术家Alice陈在2020年至2022年间发起的非营利艺术项目“露台计划”。由此,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大露台”与位于巴塞别墅的“小露台”得以对话,共同形成一部不断生长的2020-2022年间的上海当代艺术文献。
杨振中,《春分》,第五期“露台计划”现场,2021,图片由Alice 陈惠允。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入口处,倒植入水泥盆的柳树与桑树来到苗江路步道两侧,这件作品名为《春分》,原是“露台计划”第五期艺术家杨振中在“春分”日植下的。“露台计划”由艺术家Alice陈发起。在过去两年间,她邀请工作和生活在上海的艺术家们来到巴塞别墅,结合露台的特定建筑物历史、场域特点、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进行艺术实践、研究与交流。项目共十期,每期邀请一位/组艺术家进行创作,展现上海艺术家的多样性。除了在展出作品之外,这里还会举办一场“露台聊聊”,定向邀请嘉宾就某一相关主题进行开放式讨论。每周一次的直播活动,则让露台上的艺术活动突破线下空间的限制,触及更多观众。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露台”特别文献展,展览现场
参与计划的艺术家包括了艺术家张鼎、于吉、施勇、殷漪、杨振中、王欣、丁允,以及“江南基栈”、得译工作室等,其中于吉作为艺术家和上午艺术空间主持的两种身份展开,分别展示了于吉的作品《她山之石》;殷漪的作品《露台上的音乐》聚焦露台作为公共空间其中的复杂机制,调动观众的肢体与听觉,对习以为常的行为与空间进行反思。杨振中的《春分》
诉说正与反、可见与不可见的寓言,在逆转的生存境况中寻求预想之外的生长方式。
正如发起和主理人Alice 陈所言,“‘露台计划’应被视作借由这个项目所经历和生发出来的全部,无论过去和未来。它是一个由所有接触到它的人一起加入,不断更新的共同生成体。”展览将持续至9月23日。(文/黄松)
北京|画家尤勇
画既不快乐也不放松的人
尤勇
8月27日起,艺术家尤勇的同名个展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呈现,展览展出艺术家自2010年以来创作的人物、风景、静物等作品约70件。
尤勇有着完整的学院体系教育背景,从央美附中、中央美院一直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绘画题材上,尤勇画肖像、人体、风景、静物、大尺寸、小件、布面、木板等等,在各种尝试中,尤勇逐渐摸索出自己的一条绘画道路。批评家汪民安评价尤勇:“他相信这个包括古典写实主义和塞尚,梵高以来的现代主义的绘画传统仍旧有生命力(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现代主义也已经是一种死掉的传统了)。或者说,他真的热爱和熟悉这个漫长的既连贯也充满异质性的传统,并以不同风格反复地训练和习得。”
《绘画的寓言》
《亮马河消夏图》
尤勇的肖像人物通常充满了隐蔽的激情:沉默,冷峻,凝重,不苟言笑,似乎心事重重。画中的人物身份迥异,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不快乐。在尤勇的画中,似乎所有的人既不快乐也不放松。除了这些纯粹的单幅肖像画,那些在室内的多人肖像,那些双人肖像,即便他们共同生活,即便他们在一起,即便处在休息状态,他们也不快乐和放松。“我们要再一次强调,尤勇在画这些人物和背景的同时,总是非常强调特殊的绘画语法和技巧,比如光和暗影的对照,空间的局部删削以及小画上面显赫的笔触等等,这仍旧是尤勇从传统中的习得部分。”汪民安称。(文/高丹)
上海|胡尹萍
她创造了“胡小芳和乔小幻”
胡尹萍的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近日在明当代美术馆举行。胡尹萍出生于四川,她常通过事件、角色、身份的制造和转化来推动关系网络的建立和生产,并在从中激发出人未经训练的能动性,通过一种诙谐的、行动式的语言来表现她对于周遭环境的回应。
此次展览是胡尹萍的首个美术馆个展,呈现其自2015年起持续进行的“小芳”项目,并首次揭开“小芳”背后的隐藏人物——“乔小幻”。“小芳”源于胡尹萍有次回四川老家时,发现她的母亲和镇上阿姨们都在织一种毛线帽子,并被廉价收购。之后,她委托朋友扮演“小芳”,充当一位颇有人情味的收购者,介绍母亲尹三姐与“小芳”认识,并开始以较高的价格来收购母亲织的帽子。久而久之,小镇上的其他阿姨陆续被其吸引,一起参与到这个由甜蜜谎言织造的网络中去。“小芳”牵动着阿姨们投入到各式各样奇怪的创作命题中去。阿姨们基于各自的生存处境和想象创造出了“比基尼”(“雪白的鸽子”系列),“假想敌和武器”(“安全感”系列)和“标准配置”(正在进行中的“标配”系列)等;小镇的生态和她们的生活经此发生巨大改变……
“胡尹萍个展:胡小芳和乔小幻”展览现场,明当代美术馆,上海,2022,图片由明当代美术馆提供
“小芳”作为一个关系纽带,将上个世纪的劳动妇女群像带回至现今。支撑这场“骗局”的另一个虚构角色则是胡尹萍多年的隐藏身份——乔小幻。“乔小幻”是艺术家制造出来的商业艺术家形象,她在商品化市场中如鱼得水,让胡尹萍本人能够免去生存现实的压力,并反哺到持续生产的“小芳”计划之中。
“小芳”和“乔小幻”是胡尹萍的两个虚构身份,而她的创作正是穿梭于若干真真假假的美学分身之间,创造事件、产生连接,并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艺术家生态图谱。展览将持续至12月25日。(文/黄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