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纪念李龙云逝世十周年,《小井胡同》再登首都剧场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2-09-03 11:0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四九城儿”、“搭碴儿”、“趁落儿”……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话,热火朝天的生活气息——9月2日晚,北京人艺京味儿大戏《小井胡同》重登首都剧场,带观众一起领略老北京风土人情,重温解放后三十年间的岁月变迁。该剧由知名演员杨立新担任重排导演、汇集了兰法庆、张万昆、张福元、岳秀清、黄薇、韩清、杨明鑫、朱少鹏、金汉等五十余位北京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本轮演出将持续至9月18日。

《小井胡同》海报

小人物、小环境反映大时代,堪称“解放后的《茶馆》”

今年是知名编剧、北京人艺专职剧作家李龙云(1948-2012)逝世十周年。李龙云自小生活在北京南城,1968年起在黑龙江历经北大荒生活十年。上世纪70年代登上文坛,后为戏剧家陈白尘赏识, 1979年破格录取入南大中文系,获文学硕士,此间创作了话剧《小井胡同》。

李龙云 资料图

北京老话儿说:东富西贵,北贱南贫。《小井胡同》讲述的正是北京南城的小井胡同住着一群普通百姓:电车工人刘家祥和妻子刘嫂,面铺掌柜老石夫妇,袜子铺小业主许六和刚接回家做妻子的从良妓女,被国民党军队拉去当伙夫的陈九龄,旧警察吴七,卖假药的混混儿小环子……解放军围城,世道要变了,这些平头百姓开始演出一场人生大戏。 

《小井胡同》剧照。本次演出剧照均由李春光拍摄。

新中国的道路并不平坦。随着小媳妇儿从乡下进城,住进了小井胡同,老街坊们又迎来了不平凡的岁月。热火朝天的“大跃进”中,人们不甘落后,一心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却闹得人仰马翻,房倒屋塌;“文革”十年浩劫中,在以小媳妇儿为代表的造反派面前,老街坊们互相保护,互相扶持,却弄得人人自危,险象环生……经历了几度变迁,尝遍了三十载人生悲喜,小井胡同的老街坊们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小井胡同》剧照

《小井胡同》以小见大,从一条胡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折射出建国后三十年间的世事变迁,以小人物、小环境来反映大时代,是典型的人艺风格的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上都独树一帜,被评论界誉为“解放后的《茶馆》”。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该剧的重排导演杨立新介绍说,《小井胡同》是1983年排的,1985年正式在人艺公演。“这出戏当年演出之后,在文化界、艺术界就造成了一定的轰动,大家都觉得《茶馆》是从1898年写到1948年,《小井胡同》是从1949年写到1979年——从时间线上看,是一种无缝衔接。当然,这两出戏描写的不是一个行业、一个群体,但是从时代的环环相扣上,以及从咱们人艺以焦菊隐、刁光覃、于是之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导表演艺术家,他们所摸索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来说,《小井胡同》也正体现了这种延续性。” 

1985版《小井胡同》剧照,杨立新(中)饰演小力笨。

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李龙云便在北京人艺担任专职剧作家。2002年转往中国国家话剧院(2001年年底由原中央实验话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新组建而成)。著有剧本《有这样一个小院》、《这里不远是圆明园》、《洒满月光的荒原》、《叫我一声哥,我会泪落如雨》、《正红旗下》等。曾为人艺创作的话剧作品有:《小井胡同》(1985)、《幽默短剧集锦》(1990)、《万家灯火》(2002)。值得一提的是,因剧作公演颇受观众追捧,2002年的中国话剧被称为“李龙云年”。 

1990年《幽默短剧集锦——壮士与小偷》演出剧照

同事兼老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一级编剧郭启宏曾在2013年《小井胡同》重排之际撰文评论,“李龙云是极具天赋的剧作家,从《小井》呈现出来的,除了最可贵的品格——胆识,还有他过人的艺术感觉。比如语言,这种艺术感觉让他从众多的‘京油子’堆里脱颖而出,他把老北京的方言、俗语、俏皮话,甚至流转于‘胡同串子’嘴皮上的鄙俚词汇,经过艺术加工,雅化(而非脏化)而成老舍式的文学语言,凡庸的‘京片子’哪里来得!”

2002年《万家灯火》演出剧照。该剧讲述的依然是一个北京南城的故事。图片自北京人艺官网

“什么是底层人民的尊严”,舞台上寻找原汁原味

昔年《小井胡同》首演之际,编剧李龙云曾深情写道:“乡土是作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它铸就我一种特有的自尊,为我幼年的心灵涂上了第一层底色。它告诉我:什么是善良美好,什么是正直倔强,什么是底层人民的尊严……” 

《小井胡同》剧照

2013年,为纪念李龙云逝世一周年,《小井胡同》重排上演。在重排导演杨立新看来作品的高度首先来源于作者的一度创作,“李龙云是北京人艺历史上不能不提的剧作家,他往往能看到生活的现象和现象后面的本质。他(李龙云)没有写决胜千里之外,写的恰恰是运筹帷幄之中。”

《小井胡同》剧照

彼时为了重现经典,杨立新在排练前早早地就开始收集中国近代史中与此剧相关的电影、纪录片、歌曲、书刊、杂志、老照片,甚至是“文革”期间报纸上的各种社论“讲话”通知,他要求演员们排练前期用十几天的时间来了解这些信息。“我们是‘闭门’排练——80年代‘老刁’(刁光覃导演)排的时候就坚持用中青年演员,谭宗尧(饰石掌柜)、吕中(饰小媳妇)、徐秀林(饰春喜)、任宝贤(饰小环子)、梁冠华(饰大马)……那时他们都很年轻,我那会儿才二十啷当岁,在里面演小力笨,包括我们这一版里的张福元,当年他是演警察,这一次演水三儿。可以说我们这代人是在‘文革’年代里长起来的。当年看戏的人,演戏的人都经历过那个时代。”

“而重排,在某种意义、某种角度、某种程度上说,比原来排的时候还难。主要是时代变化太大了,北京城也旧貌换新颜,但观众坐在剧场里是要看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故事,从氛围到气味都得是那个时代的。对于现而今的演员来说,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太少了,我们必须去努力寻找。”杨立新说。

《小井胡同》2013年排练照,濮存昕(中)饰演刘家祥。图片自北京人艺微信公众号

“做案头工作时,我就带着年轻演员们说,跟我走。前门箭楼、先农坛、珠市口、大栅栏、煤市街……我们还骑着自行车去了陶然亭,找到当年北京第一监狱的位置。为什么叫条自新路?当年第一监狱就在那,‘改过自新’嘛。结合实地走访,你得把这些背景情况尽量多地告诉年轻演员。其实我应该让大家都‘腿儿’着去——自行车在60年代的时候还是稀罕物。70年代还得凭票去买,一个百人单位一年可能也就分上两张票(自行车购买凭证)。那年月很多地方公交车也到不了,人们去单位往往都是靠步行。”

《小井胡同》2013年排练照

“剧中9岁大的‘小六九’是从包头,身无分文回到北京的。用她自己的话说,一查票她们就把我哄下去,等到下一趟车我再上去……她坐火车到西直门火车站,又走到陶然亭,再走到红桥附近东小市一带——这么远的路程,成年人都够呛,更何况一孩子?那该怎么演,演员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方法: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杨立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杨立新的儿子,演员杨玏在2017年时撰文回忆父亲重排《小井胡同》时的情形:“老杨做导演,我放下了手头一切工作向他偷师。历时三个月的排练期,杨导全程打鸡血……即便累了一整天,我们俩回家路上他往往都刹不住车,还跟我眉飞色舞地述说这那,有时说着说着没音儿了,我眼神一瞟,嗯,终于睡着了。”

杨玏在2015年《小井胡同》的演出中饰演“七十儿”,这是彼时他的定妆照。图片自北京人艺微信公众号

扮演A角小媳妇的演员岳秀清曾回忆说,这出戏到连排的时候,杨立新就要求大家把服装都穿上,她之前一直找不到小媳妇的感觉。“哎,穿上军装,尤其是把袖子一挽,露出里面的白衬衣,头发梳得光光溜溜,一下子就抓到那时的感觉了。”

《小井胡同》剧照,岳秀清(右)饰演小媳妇,刘辉饰演刘家祥。

北京人艺经典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鲜明的时代特色,《小井胡同》亦是如此。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这部作品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剧中丰富且各具特色的人物。2013年重排首演至今,近十年的舞台打磨中,更多细节被充实进来,人物塑造也更加丰满。

《小井胡同》演出别册上附有“老北京话注释”。摄影 王诤

“有时候青年演员问这里怎么演,其实不是这里的问题,是要从人物出发,人对了,表演就对了。”杨立新强调,这次的排演,除了原班人马,也有青年演员不断加入,在排练过程中要给演员捋清楚人物背景,“这个人物的历史身份是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他走出门去的未来是什么样的,都需要通过人物上场这短短的一场戏交代清楚。”在剧中,没有所谓的脸谱化人物,“正面人物”也有不那么符合身份的行为,“反面人物”也有着自己合理的行为逻辑,“要拥抱每一个人物”。在人物创造上下功夫,这部戏真正做到了“用人物讲故事,用故事去打动人的心灵。”

    责任编辑:程娱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