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在图书馆,我抢的就是这些书

2022-09-04 22: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开学季的你,需要这些入门读物。/《垫底辣妹》剧照

九月,各大高校迎来了开学季,也有很多新生进入到了新的专业领域开始学习。在最开始接触时,或多或少都会对这些专业有些“水土不服”,这时,找到一本既有专业性又兼具趣味的入门书本显得至关重要。

这一期的开学书单汇聚了从文学、哲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到物理学、统计学、数学等理科专业的入门书籍。读完这份书单,你会发现文科不是教育可有可无的点缀,理科也并非只有“最强大脑”才能涉猎的学科。

阅读这些书虽然不能帮你一举成为这些专业中的研究者,但它们可以帮你更好地打开学科的大门,是一份各专业的入门读物指南。

《现代艺术150年》

[英] 威尔·贡培兹 著,王烁 / 王同乐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3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站在艺术展厅,面对着展览的艺术品,发现越来越难理解这个艺术品究竟想表达什么及它究竟有什么价值展出。我们能理解那些复杂精致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雕塑是艺术品,但是什么时候开始,一个小便池、普通的蓝色窗帘和泡在玻璃缸里的腌制鲨鱼也是艺术品了?

而《现代艺术150年》则解释了这个问题,也向读者展示了150年来现代艺术的反叛之路。摄影技术的出现让许多艺术家在感到危机的同时开始重新思考,相较于复刻现实,艺术还能做些什么呢?于是,后续的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出现了。《小王子》里曾经有一句话:“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到的。”这句话在艺术的理解中也显得十分适用。

这本书足以称得上是一本有趣的艺术史。艺术的解释经常伴着晦涩的术语,而这本书往往会以读者容易理解的角度切入,语言平实易懂。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跨越150年的现代艺术发展故事。这本书传递出来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现代艺术并非是一个看得懂或看不懂的命题,而是一个关于感受的命题,是一条启迪的路径。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在学者刘瑜看来,政治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可能性”意味着政治的限度,也意味着政治的力量。

所谓“比较政治学”,是通过比较的研究视野,看待庞杂的政治现实。刘瑜从全球视野、政治转型、国家建构、政治文化与政治经济五个方面展开全书的脉络,剖析政治命题。

刘瑜立足当下,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和平“爆发”的时代,即后冷战时代人类保持了持续、广泛的和平;同时她也提出,我们不能让和平遮蔽了或隐或显的问题——局部战争、贫穷、饥饿等问题仍然严峻,对此我们需要的“是改良,是耐心,是在现有国际体系、现有全球化基础上的修补。”

站在比较的横向维度,刘瑜也特别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谈到“历史终结论”时,刘瑜对“全球民主逐渐衰退”的论调做出深刻剖析——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之后,民主政体“跃进”的另一面是背离历史规律的民主“崩溃”,也导致了民主的伪劣化和国家转型的艰难。对此,刘瑜认为,对于民主的浪漫化想象应回落到现实与历史,才能真正解决民主转型的问题。

在《可能性的艺术》中,我们能读出刘瑜对于政治的关切,也能意识到我们时刻生活于政治之中。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心怀天下的世界主义情怀,更是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文学理论入门》

乔纳森·卡勒 著,李平 译

译林出版社,2013-1

文学与理论是深邃的命题,二者互相激发。通过阅读《文学理论入门》,我们能获得关于文学理论更为有趣且新奇的认知。

在本书前两章,作者乔纳森·卡勒分别提出两个疑问——“理论是什么?”“文学是什么?”对此,卡勒并非意在给出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不断地提问,探析理论或文学的范畴究竟是什么。

借助福柯论性与德里达论写作的两个例子,卡勒提出了一个富有解构主义色彩的观点:理论是关于“常识”的批评,是“关于思维的思维”。这意味着它的任务是向文学等领域的既定观点提出质疑;同时,卡勒认为文学是审美化的语言实践。若以理论的视角切入文学,我们能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并进一步思索语言的意义及其重构。

同时,文学理论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背景。在最后一章,卡勒指出,文学理论还涉及主体与身份认同问题,因而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当阅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时,我们看到的哈克是一个天真却叛逆的孩子,但文学理论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逃离主流文化的人。

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将身份视为“被制造、被生成的东西”,并认为它让我们更加能动地认识世界。借助文学理论这把利器,我们将群体身份还原为个体自由,以生活为基点,进一步向文本与世界开拓。

《理想国》

柏拉图 著,郭斌和 / 张竹明 译

商务印书馆,2018-10

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西方思想的源头之一,讨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庞大。从对正义的讨论开始,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哲人的思想,内容包括政治、道德、宗教、教育、军事等领域,为诸多领域的讨论开创了先河。

全书最为点题的是,柏拉图给出了他关于“理想国”的整体构想,而集智慧与权力于一身的“哲人王”则是这一国家的统治者。在根本上,“理想国”是为了人的正义与善服务的。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曾将哲学的目光转移回自身,认为我们要“认识你自己”。而柏拉图的哲学思想重点和他的老师不同,他强调拥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家的头脑。

《理想国》可以说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凝结,柏拉图对哲学的探讨是从日常开始的,而非我们今天在哲学专业教义里看到的抽象概念。《理想国》是哲学专业的必读书目之一,如果不是读哲学专业,但又对正义、善、智慧等议题感兴趣的人,亦可以一读。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著,刘冰晶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1

如果热爱历史,就应该对文明、对人类走过的路途有足够的敬畏,也对身处的当下有细微的体察。

汤因比这本《人类的明天会怎样?》并不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但是它比宏大叙事更为动人。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个学人是怎样一步步从个人的角度去理解历史的。最动人的历史,从来都与人有关。

这本书从汤因比的少年时代出发,一直到他的垂暮之年。经历过一战、二战以及冷战等动荡岁月,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朋友,这种失去,为他的研究蒙上了一层天然的温情与阴郁色彩。汤因比在晚年仍然担忧着人类的未来,并且保持着极大的创作激情,与他经历的动荡时代密不可分。

阅读汤因比的这本书,更像是阅读二十世纪的一份“卷宗”,大英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人文主义理想的衰落及人性的伟大与龌龊都一览无遗。阅读这本书时,你或许会想起《唐顿庄园》里的那个时代,只不过这次褪去了滤镜,残存的理想艰难地照亮着汤因比的治学之旅。

比起汤因比鼎鼎大名的《历史研究》,这本书或许对普通爱好者更为友好。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写下的诸多对世界的观察,放置到现在也极准确。

《语言引论》

Victoria Fromkin / Robert Rodman / Nina Hyams 著

王大惟 / 朱晓农 / 周晓康 / 陈敏哲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

在如今这个呼唤交流与表达的快节奏时代,高效学习多种语言无疑是重要的。而许多学生学习语言依靠的是死记硬背和刷题,如同盲人摸象。语言教学则像对牛弹琴,“弹琴”的老师烦躁,“听琴”的学生不知所以然,长此以往也就兴味索然。

想要打破僵局,就要让学生们先明白什么是语言,懂得学习语言的规律,从而才能举一反三。在《语言引论》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维多利亚·弗罗姆金就从语言一般性研究、神经语言学、语言形态学、语义学等多个角度全面阐释了何为语言。书中每一章节附有进阶书目,为读者勾勒了清晰的知识体系。

但本书绝对不会流于枯燥。书中探讨了一些有趣的话题,比如,黑猩猩能学会人类语言吗?(想知道答案的话就自己去读吧)或者,请思考“Time flies like an arrow”这一句子能有几种解读?弗罗姆金运用了这一例子来说明了计算机程序解读句子意义的优势。

难得的是,本书没有孤立地谈论语言学,而是将语言学置于社会学、心理学的语境,比如探讨了性别方言、种族词语等内容。也许你抱着学语言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却最终收获了更多。正如作者所说,“要理解我们的人性,就必须理解使我们成为人的语言”。

《经济学原理》

[美] N.格里高利. 曼昆 著,梁小民 / 梁砾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5

学习经济学,我们不仅能理解世界如何运作,还能了解人们研究世界运作的各种方法。在读了众多所谓的经济学科普书后,我依然认为曼昆的这套《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入门不可替代的选择。它有着一张教科书的面孔,但并没有教科书的枯燥和死板,这是我推荐这套书作为入门书籍的两个原因——也是所有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具有的两个特点。

一是即使语言简单易懂,也不失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的严谨。这套书分为微观和宏观分册。微观是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互动,着眼个体,如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如何确定、税收会造成什么影响、人们如何做出消费的选择。宏观则偏向整个市场,如GDP、物价、通货膨胀。

二是语言平实且有趣,有着众多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还有直观易懂的图表。读来全然没有教科书的枯燥,而是像故事一般有趣。同时,这两本书没有使用到高深的数学工具,所以是谁都可以读得懂的经济学教科书。

经济学的分支和学派繁多,仅靠这册书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曼昆不避讳学派之争,也不失客观,从这里打开经济学的大门,是十分合适的。

《物理世界奇遇记》

[美] 乔治·伽莫夫 著,阳曦 译

果麦文化 | 台海出版社,2021-5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相信在不靠谱的编剧、写手的熏陶下,你已经对这个像玄学一般的学科名称耳熟能详,甚至也听说过一些如薛定谔的猫、麦克斯韦妖等奇奇怪怪的物理学吉祥物到底是什么。

《从一到无穷大》的作者乔治·伽莫夫带你掉入量子力学世界的兔子洞。如果光速只有二十公里每小时,世界会是什么样?如果台球桌上的台球变成了量子,它们充满不确定性的轨迹会是什么样?如果你学过经典物理,并且略微了解过相对论,那么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直观地认识现代物理。

你将随着书中的主人公汤普金斯进入到他的一个个梦境,看到难以捉摸的微观世界如何运作,它和我们肉眼所观察到的世界是多么不同。甚至最后发现,我们的世界竟然到处是“漏洞”。

同时,伽莫夫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一些现代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那些如鬼魅般、颠覆了人类看待世界方式的实验。这可能需要一定的中学数学和物理基础,也需要你真的动起脑筋,但是别担心,就算只阅读文字,也会收获满满。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无穷大简史》

[美]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胡凯衡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11

要穿过一条街道,必须先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要穿过街道的二分之一,必须先穿过它的四分之一,要穿过四分之一,必须……这本书将为你解释这个困扰了人类两千多年的芝诺二分法悖论。

《穿过一条街道的方法》是来自美国天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FW)的数学科普,一本关于“无穷大”的简史。无穷大到底有多大?有比无穷大还大的数吗?

他的语言风格自成一派,独特、优美、严谨。坦诚地讲,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数学科普书,但它确实是一本好读的数学书。在介绍历史的发展中穿插了许多数学定理——不仅告诉你怎么发现,还要教会你它讲了什么。中间还有许多DFW本人对于数学、语言、符号与哲学的理解。

“无穷大”并不是一个好解释的概念,人类驯服“无穷大”的历史一直贯穿到现代。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里,我们可以摸到3个苹果,却没有任何“无数”存在于世界上。我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爬上巨人的肩膀也是一段艰辛的旅程,但是这段旅途也充满着无比美妙的景色。

读罢此书,你将了解到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几颗大脑是如何描绘“无穷大”这个概念的,这些充满智慧的星光也照耀着人类发展的道路。而且听说,读完这本书的人,智商都提高了三分之一。

《机会的数学:统计学入门》

陈希孺 著

图灵新知 / 图灵教育 | 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12

统计学是一门以运气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谁能告诉我,运气到底运的是什么气?

保险公司靠什么赚钱?在超市排队时应该选择哪条队?抽烟和肺癌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社会的收入水平是不是和某社交分享平台评论区一样?对于形形色色的随机,数学家已经给出了一套漂亮的描述它们的方法,将人们口中模糊不清的“运气”用精确的语言书写得明明白白。

统计学可以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学科,它不只应用在你的数学考试和毕业论文上,而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这个大数据已经占领了发展高地的时代,统计学更是一个可以帮助你雾里看花的学问。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看见那些确定的方面,对于犹豫不决、决策困难的你,是一门必修课。

这本统计学科普读物《机会的数学》的作者是全中国最会写统计学教科书的学者陈希孺。书中没有统计学中那些冗长、扭曲、多变的公式,而是用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的例子来说明统计学的思考方法与实际应用。

这本科普书涵盖了概率、统计、抽样调查方法等内容,但别怕,这本书几乎没有阅读门槛,只要你能看懂故事,就可以读懂其中的统计学。

《图画通识图书:逻辑学》

[英] 丹·克莱恩 / 沙罗恩·沙蒂 / 比尔·梅布林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11

在这本书里,逻辑学不再是一个由各种命题名称组建起来的学科,而是变成了一门趣味十足的课程。如果我持续不断地取走沙堆中的一粒沙子,它还是一堆沙子吗?我们能够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的吗?“所有鸟都是有翅膀的”,这是否能说明“不存在一种东西,它既是鸟同时又没有翅膀”?《图画通识图书:逻辑学》有点像逻辑学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虽然以逻辑学史的发展为线索,却是以一种好玩有趣的方式呈现。

抛去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数学符号,《图画通识图书:逻辑学》介绍了从0到1的逻辑学史,告诉读者逻辑不再仅仅是一种构造说服力的工具,更是一个关于思想规则的系统。从而让读者意识到,计算机和数学公式,只是逻辑学宇宙中的案例之一。

比如,数学的集合论、语言学的联结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关于“逻辑是语言和世界所必须共同拥有的东西”的论述......逻辑学这一学科实际上已经渗入了众多学科的脉络。各个学科乃至我们的生活,都无法脱离逻辑学存在。

《编码:隐匿在计算机软硬件背后的语言》

Charles Petzold 著,左飞 / 薛佟佟 译

博文视点 |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0

如何用手电筒造出一台计算机?这就是这本书真的想要教会你的事情。作为一个现代人,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跨进现代的重要一步。编码不同于编程,如果说编程是开车的方法,那么《编码》则是一本造车指南。当你会造车后,车在你眼中就不再是车。

一本好的教材的魅力在于,读它就像在垒积木,从一无所知地搭建地基到建立起城堡。《编码》正是这样一本教材。它从最原始的摩尔斯电码讲起——这是一种不需要任何基础就可以看懂的编码方式,直到建立起微型处理器。整个过程在300页内完成,从原始一路狂奔进入现代,是一种造物主般的体验。

同时,阅读本书不需要任何初中以上数学或者是物理的基础,门槛很低。但是并没有因此降低其专业程度,书中的数学、物理概念都是十分严谨与专业的,需要你认真开动大脑,甚至拿起纸笔与它一同演算。请深吸一口气,把手机放在一边,潜入计算机的深处探索吧。

· END ·

作者丨程迟、王亚奇、张文曦、林宇轩、杨若琳

编辑丨关山

校对丨向阳

原标题:《在图书馆,我抢的就是这些书 | 通识书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