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楚季铜钟遇上东坡铭宋琴,重庆将展“一见钟琴”
《诗经》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三千年前,钟与琴就相伴而鸣,以着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澎湃新闻获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月9日起将推出“钟琴”之展“ 一见钟琴——一场编钟与古琴的千年相遇”,展出两千年前的青铜礼器编钟与唐宋时期古琴57件/套,有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战国擂鼓墩2号墓编钟;有考古发掘所见最早“琴”类乐器实物战国曾侯乙素漆十弦琴;苏东坡铭宋松石间意琴等。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编钟、古琴分别为长江沿线博物馆的特色收藏。本次展览,由湖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发起,联袂四川博物院、宜昌博物馆、随州市博物馆共同推出。
展厅
本次展览让两千年前的青铜礼器编钟与唐代、北宋等时期的古琴同时与观众见面,可谓“千古遇知音”,展现了“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感,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展品共57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14件/套,三级文物11件/套,珍贵文物(一、二、三级)共计37件/套,占比64.91%。
展出重点展品包括西周 “楚季”铜钟、战国擂鼓墩2号墓编钟、战国小田溪编钟、战国曾侯乙素漆十弦琴、唐襄琴等。
西周 “楚季”铜钟
西周 “楚季”铜钟(宜昌博物馆藏)
西周 “楚季”铜钟拓片(宜昌博物馆藏)
“楚季”铜钟年代为西周晚期,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一级文物。钟体呈合瓦形。圆柱形甬,中空,凸箍状旋饰云纹和凸点纹,绹索状曲形斡。平舞,舞面饰对称四分云纹;篆部以凹弦纹间隔划分为枚带12、篆带8;枚带每组3枚,共计36枚,枚较长,分两节,底粗顶细;篆带饰窃曲纹;正鼓部饰对称“工”字形云纹,于部向上收成弧形,铣部下阔。钲部刻有铭文:“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厥福”(“福”字位于正鼓部左侧)。
该钟是我国第一次考古发现的西周时期刻有“楚季”铭文的楚国铜钟,同出的共有12件甬钟与一件大型铜鼎,其发现为早期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大线索,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战国擂鼓墩2号墓编钟
战国 擂鼓墩2号墓编钟(36件,随州市博物馆藏)
1978年,随州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惊艳世人,让史籍未记载的曾国引起学界关注。少为人知的战国擂鼓墩2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1981年在曾侯乙墓西侧出土,共36件。经专家鉴定,2号墓编钟与曾侯编钟同一体系,音色、音律与曾侯乙编钟相通,其中8件大钟与曾侯乙编钟的音律完全一致。
根据编钟的音高分析,2号墓出土的28件小甬钟与8件大甬钟,恰好填补了曾侯乙编钟的高音区,并使曾侯乙编钟的音域从五个8度扩展到6个多8度。因此,二号墓编钟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
本次展出的这组编钟,最大一件甬钟重近80公斤,堪比一个高大壮汉的体重,最小一件编钟也有4.5公斤重。
战国 小田溪编钟
战国 小田溪编钟(四川博物院藏)
巴国编钟首次回家,川渝合作再绽新花。战国铜编钟于1972年在重庆涪陵地区小田溪第一号墓内发掘出土。1973年,该套编钟入藏四川博物院,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4枚编钟的尺寸依次递减,最大一枚高27、铣间19.5、于宽14.3厘米,最小一枚高14.6、铣间6.5、于宽5.4厘米。编钟为长方形鼻钮,两铣下垂,通身以左右对称方式饰以精美的纹饰。舞部以十字纹分割成四组相同的蟠虺纹,相互交缠对称排列,鼓部同样以左右对称饰以云雷纹,篆带以雷纹为地,饰以夔龙纹,造型纹饰具有明显的巴蜀风格。它迄今是世界上巴人文化考古史上罕见而又最为完整的编钟乐器。
战国曾侯乙素漆十弦琴
战国 曾侯乙素漆十弦琴(湖北省博物馆藏)
它的主人是曾侯乙。静心观赏,两千年前的古琴有何不同呢?
由于木材保存不易,能保存到今天的古代琴的实物,十分难得。曾侯乙十弦琴为目前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最早的“琴”类乐器实物。此琴通体涂布厚黑漆,全长 67 厘米。面板长 41.2、宽 18.1 厘米,浮扣在底板上形成音箱。1977 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擂鼓墩 1 号墓出土。尾部为实体,长 25.8 厘 米、宽 6.8 厘米。琴面的岳山上有十条弦槽,岳山根部有十个弦孔,通向面板内的月牙槽(即轸池),十个轸安放在此处, 旋动琴轸可微调琴弦。张弦的方法是弦的一端经过岳山于十个轸上,另一端经过尾端系于下面的琴足上。 琴面不平,略呈波浪式起伏,尾端翘起。演奏时,只能弹散音(空弦音)、泛音或幅度较小的滑音。
琴通髹黑漆,出土时仍光泽柔润。这件十弦琴除了弦数不同之外,其 “半箱式”音箱也与今天所见唐、宋琴的合体“全箱式”有异。但其在面板、底板、岳山、弦轸、雁足的主要结构形制及缚弦的方法上,则与今日之琴基本一致。
唐襄琴
唐 襄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唐 襄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大唐风范,千年希音。
宋 松石间意琴
宋 松石间意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名家名琴,铭文荟萃。此琴为仲尼式,木质面桐底梓。鹿角霜灰,通体黑漆,光亮如新,发小蛇腹断、流水断和牛毛断。池沼皆作长方形,有贴格,龙池21.9×2.4、凤沼10.6×2.3厘米。纳音微拱。黄金徽,檀木岳山及琴尾附件,七个和田玉轸、一对和田玉雁足为明代补配。
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款一枚,是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落款者多为宋、明、清著名文人,且以吴地文人为主,如苏东坡、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沈周、文彭、王宠、石渠、陈庭鹭等。
如此众多的名家题词聚集在一张琴上,这在古琴中颇为罕见。据其上“坡仙琴馆”印章,此琴曾为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所藏。琴体浑厚,制作精美,断纹优美,题咏众多,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故专家组鉴定为北宋古琴,一级文物。
明 松风琴
明 松风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明 松风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松风琴
清 松风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松风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两张“松风琴”都与《大唐狄公案》作者有着不解之缘。
此外,展厅设计精美,展览档期横跨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重要节点,是一场全面、立体、深入的传统文化审美与解读。
展览现场
为让此次展览达到“余音绕梁,回味悠长”的效果,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展厅内将设置古琴原音欣赏、文物三维展示等项目。同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还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古琴演奏队联袂献上“一见钟琴·线上音乐会”。
届时,享誉世界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与三峡博物馆文物古琴将齐聚线上音乐盛宴,并与当代著名古琴演奏家、专业编钟演奏团队共同演绎传统礼乐文明。
资料图
资料图
(本文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公众号和相关文物资料综合整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