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数字敦煌”成果如何?他在现场分享了这些故事……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尝试用数字技术来保存莫高窟的世界文化遗产,当时樊锦诗院长提出‘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初衷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记录文化遗产信息。” 8月29日,在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上,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如是说。
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即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珍贵资料起,历经近三十年,“数字敦煌”成果如何?在论坛现场,俞天秀分享了敦煌文物数字化的探索过程。
谈及“牵手”数字化,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时,俞天秀用一组数据向记者介绍: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节点,敦煌莫高窟从古至今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互动。截止到目前,已完成了278个洞窟数据采集,164个洞窟图像处理,还有彩塑三维重建,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档案底片。
俞天秀还特别介绍了“数字敦煌”取得的成果,自2016年上线以来,“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拍摄、扫描、获取、存储了敦煌30座石窟的文物信息,为学术研究和多元利用提供无限可能。“目前,‘数字敦煌’访问用户遍布中国、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全球78个国家,累计访问量超过1680万余次。同时,‘数字敦煌’的海量资源支持了多种形式的展览展陈与文化传播。”
敦煌石窟数字资源现已形成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俞天秀说:“2016年,我们把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放到网上,免费向全球网民展示。在文博领域,数量如此巨大、精度如此高的数据公开,这恐怕还是首次。不可移动的敦煌石窟所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这样通过移动的‘数字敦煌’走出国门,让世界人民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共享文化遗产,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谈及敦煌文化数字化推广和传播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时,俞天秀告诉记者:“到现在为止,敦煌数字化的数据成果已经应用在考古、美术、展览、融媒体传播、文创开发等保护、研究、利用领域。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些工作坚持做下去,不仅用数字化的技术服务敦煌文化,还要对其他地区许多停留在‘看守状态’的文化遗产开展数字化梳理和保护。”
记者:周佳佳 李京
原标题:《“数字敦煌”成果如何?他在现场分享了这些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