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人工智能|席酉民:大学再不改变,很多都会被网课公司淘汰
2017年12月23日-24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颁奖典礼暨2017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年会在苏州举行。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席酉民做了关于人工智能如何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演讲。席酉民在演讲中说,网络教育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下去,会出现一些可以打败大学的网上公司,我们很多大学就会面临破产了。
哈佛大学一个商学院的教授曾经做了一个预测,2014年起的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不改变,那么美国大学一半可能面临破产。以下是席酉民的演讲实录:
在人工智能影响最大的行业里,教育排在第二。李院士讲未来要不要学英文。我出生在陕西的农村秦岭脚下,当时没有人文学习的机会。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候,要用一句古诗词或者用一句很漂亮的语言把它描写出来的时候,我觉得很难。尽管我可以去用谷歌、百度搜寻,得到一个漂亮的对应的诗词,但是我自己难以脱口而出。也就是说,人们学习的目的不是可以通过查资料找到它,我可以在谷歌、百度找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我们关心的是它们是不是能让我们的生活体验很好。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当我们有了人工智能以后,我们每个人随时可以带一个机器人在身边,什么不懂都找它。这个时候很多东西我们都可以不学了,但是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就更幸福了呢?比如说书法,我相信让机器人去写书法,会比绝大部分人写的都更好,那么我还要不要享受写书法过程中美的感觉呢?这些就是关于教育的思考。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不是这样的教育问题,而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的智能跟人互动的时候,不出一点儿错。当人工智能机器人变得更智能,可以深度计算,可以学习的时候,他会不会遵守人们给它制定的规则?他自己能够产生规则超过人,人和机器互动的结果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今天想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个分享,第一个是未来的世界和人才的需求,第二个是教育的挑战和趋势,第三个是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培养未来的人才。
先简单看一下未来世界和人才,《零边界成本社会》这本书的作者在里边提了两个词,这个词很有意思,未来的社会可能主要是“共享”和“共生”。我们通过网络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通过人类供应链系统我们可以让碎片式的需求得到满足,通过整合碎片式的资源。这两个东西会导致我们未来一个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关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冲击,有些著作对人类未来社会进行了一定的描述。2005库兹韦尔出的《起点临近》中说,当人类超越生物学存在的时候,人类除了自身的智能以外,我们还会有一个更加智能,更加敏捷的存在,这个时代会是什么样子。
我们还会有新的所谓的“深度心智”,这是《自然》杂志发表的谷歌,Deepmind,这些东西都会改变或者扩大人的能力。还有报告预见机器人在2035年将取代人类,这些东西到底会不会真的发生?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的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依据我对这个世界的研究和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下,这个世界最大的特征是互联。互联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第一个不确定性,第二个模糊性,第三个复杂性,第四个多变性。如果用这4个词的首写字母来描述未来的世界,我经常叫做UACC,也就是说我们生存在一个不确定、复杂、模糊和多变的世界。不管你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你都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
围绕着生存,这个世界会发展很多现象,一个现象就是连接革命。由于互联网这个世界联结在一起,从而会产生一种共生,共生和共享会导致人类生活形成发生巨大的颠覆,我们会被很多新的颠覆性技术所颠覆。世界会成为一种泾河的世界,不再是简单的联合博弈。在这种世界里生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象,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回答的问题,20年、30年以后我们怎么活?
现在教育幼儿,20年后他们进入社会,20年后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该怎么对待我们的幼儿教育?再想象一下未来社会里面我们要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我们今天的教育能给未来社会准备好这些人才吗?这些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未来社会可能很难去预见,但是我们可以简单地打开几扇窗户,去想象一下未来。世界未来研究所曾经提出推动未来社会巨变有六个对手:第一,极端的长寿。现在有人讲到人活到150岁是很常见的事儿,人活到百岁在将来很容易。第二,智能机器和系统的兴起。第三,计算世界。由于大数据了解这个世界,了解我们自己。第四,新媒介生态。第五,超级组织结构,人类活动方式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最后一个,全球互联世界。
这是未来研究所提出的,推动未来社会改革的六大推手。互联和数字化以后,互联网、物联网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发展。我更感兴趣的是,人工智能以后,人们的行为改变是什么,人们应该怎么样学习,我们的生活会演化到什么地方去?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大学会变成什么样子,未来还是这样的大学吗?大学能不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不再一个围墙,几个老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念四年的大学呢?未来的社会变革是什么样子?不管从事什么行业,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要去思考的。
围绕这样的颠覆,我们会看到很多预测。第一种预测还是世界未来研究所的预测,他们预测未来会需要10种技能。这些技能在当下的大学能培养什么?第一是意义构建,第二是社交智能,第三是新颖和适应性思维,第四是跨文化能力,第五是计算思维,第六是新媒体素养,第七是跨学科能力,第八是设计思想,第九是认知负荷问题,实际上认知负荷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在座很多人拿手机在看微信,中午回想一下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给生活的意义又增加了什么?最后一个是虚拟协作。
假如说这未来所需要的10种技能的预测是准确的,我们现在的教育能培养什么?我们现在教育有没有培养学生这些能力,让他在未来设计里去生存?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是我自己包括我们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探究的问题,人该怎么样从当下的心态过渡到未来的心态?第一个就是动态注意力,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你关注什么,选择什么。手机有上百个群,它人的注意力没有办法集中起来,你怎么样形成动态注意力,你怎么样能够形成一种协同连接力?到处是碎片的信息,把碎片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世界的认知,你怎么形成一种整合能力,让你的人生保持战略上的揪心,知道我活着是为什么,我知道我应该摄取什么。
李院士讲,人最大的能力是忘记能力。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凝聚性合作能力。你怎么样跟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格特点,不同能力,甚至跟机器合作起来,完成事业?这个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这是澳大利亚的调查,最新职场上的能力改变,我们会发现这里面包括几类能力。他们研究了几百万个岗位,得出了这样的能力结构:前面是相互作用的技能,中间是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然后数字技能。大家看到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技能,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字技能。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技能和相互作为的技能。大家想一想看最近几年相互作用的技能,我们在大学里帮学生训练的是不够的,更不用说新增长的技能。
所以通过观察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未来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我们需要去调整人才观念,需要改变当下的教育理念,需要重塑育人的过程和方式。这是当下很多大学必须面临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改变,我们得朝哪个方面去改变?我们还要理解未来社会怎么生存,生存的原则是什么。
最近有一本书,这本书里提到了未来生存九大原则,第一个是涌现优于权威,也就是未来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深度计算的情况下,很多东西不是说你设计出来的,是冒出来的。第二个是拉力优于推理;第三个是指南针优于地图,今天上午讲“活地图”,“活地图”不管用,地图很容易找到。我们现在用大数据、互联网很容易到一个地方去把地图装进去,但是我怎么样再去选择清晰的战略,选什么方向,这个取决于第一个能力,意义构建。如果你对生存没有意义构建,你就不知道朝哪走,你可能就迷失在这样的世界里。
还有第四个原则,风险优于安全。未来世界的逻辑是每一个人不在于你做多大的事情,而在于做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当你不一样了,把简单的事情做到的极致,你就有绝招,有绝招就有空间、有利润,有利润可以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把它放大到全世界去,你就有无穷大的贡献。这个逻辑跟过去传统的逻辑完全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不是怕风险,而是要敢于去冒风险,敢于去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第五个违抗优于服从,第六个是实践优于理论,第七是多样性优于能力,第八是韧性优于力量,第九个系统优于个体。这些生存原则提醒大家,未来世界会发展颠覆性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会改变,我们的能力需要改变,我们的生存规则需要改变。在这种所有都需要改变的时候,我们怎么改变自己?通过教育改变自己让我们能力立足于未来,这个是每个人面临的挑战。
对于教育工作来讲,对于不同类型的人需要形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教育必须是立即行动起来了。如果再朝前看,有人把它称之为“零次革命”,有人把人工智能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但是这种革命的影响不是简单对行业的替代,有些传统行业会被替代,有些传统行业会被加强。我们发现机器做很多超越人类能力的事情,也会改变我们人类应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所有这些改变也都会调整我们人类在人工智能以后的行为,我们怎么样面对颠覆型社会?未来世界我们有很多种需求,比如说知识获取不断方便等。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将改变社会,这个时候我们的职业日益碎片化,我们的休闲时间可能增多,生活需求的多样化会越来越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高端化。
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样能够在未来社会里生存呢?未来社会里可能会出现老龄化、物联网、机器人,全球化以后会导致很多业态,健康养老、新型供应链、新教育等。在这种情况下,哪些人能立足于未来,知识的融合会创新创作,你善于变革管理,你有国际视野,你有跨文化的领导力,你就可能在未来生存中你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是未来简单的趋势。
围绕这样的趋势,我们未来的人才还应该是世界的玩家。我们生存全球世界一体化环境里,不是生活在苏州某一个拐角里。世界玩家应该是骑在牛背上的人,世界环境有着不确定性、负责性、复杂性、多变性,而这个牛又是一个疯牛,我们未来社会是一头“疯牛”,很不稳定的。我们在这样的世界里该怎样驰骋,在国际环境下怎么玩?
从教育者角度来讲,高尚的品格和素养,将会成为未来世界里非常重要的东西,其他简单技能性、重复性的东西,机器人能够帮你做。但是你怎么样能够借助机器人的帮助,让你的生活更丰富多彩?通识教育、素养教育、艺术教育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次,未来的世界可能还需要专家,需要一些专家帮我们制造机器人。也就是说,在未来人群中可能有一小部分人成为专业精英,基本上90%都是培养专业精英的。未来需要借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改变传统行业、制造行业。这些人不仅仅有行业造诣,而且还要有跨文化的领导力,更要有企业家精神,具备有这些能力才能成为行业精英和业界领袖。这些人可能在未来的人口中也是一小部分,比如说20%。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群机构里有10%左右的精英,20%左右的行业精英,这些人给我们制造了一个非常方便的生存环境,我们70%的人怎么办?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国家已经在这方面进行思考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国家鼓励大家加快改革以适应未来的变革,咱们在中长期教育里面已经提出来了。实际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反思教育、重塑教学和大学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进行教育探索。
先看看MIT,用传感器来看人大脑的活动,大脑活动有非常活跃的时候,也有非常平静的时候。很遗憾我们会发现,当学生不用脑子的时候是在什么时候?基本上是在平时传统的课堂上。学生什么时候动脑筋呢?做实验、做作业、自学、考试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发现,假如说网络教育再加上人工智能的支持,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样下去,我们很多大学就会面临破产了,我们会出现一些可以打败大学的网上公司。
假如说有大量的网课公司出现,实体大学校园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我们大学打不过网课公司,那大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个是每个大学需要思考的,这个思考已经是全球的话题。哈佛大学一个商学院的教授,他曾经做了一个预测,2014年起的未来15年之内如果美国大学不改变,那么美国大学一半可能面临破产。我们现在必须立即行动,而不是观望。
另外一个问题,假如说我们不观望,立即行动,为了防止破产,我们应该怎么改变?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类社会最后变成了机器人时代的乞讨者,我们不成为机器人时代的乞讨者,我们的教育部副部长也提出了,我们需要在未来的教育里面培养学生这么多能力。教育将会发展重大的转变,教育必须进行反思。
实际上我们现在大量的学校花精力在正式学习上,但是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用在非正式学习上。我们学校怎么样通过改变教育,让学生的正式学习能够帮助非正式学习,比如网上学习,让他们受到更大的收益?西浦的教育理念:从老师主导的教育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从学校帮学生学知识转变为,把能力,把人生的意义,把学会学习看得更重要,而不再是简单获取知识。我一直告诉学生家长和学生,大学不是简单的学知识的地方。
过去教育存在的意义是害怕人们无知,现在人们很难无知。过去教学基本上是属于灌输知识,我们把学生假定为海棉,让学生吸收尽可能多的知识。现在知识太多,人们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教育让学生变成一个气球,什么都不懂。那我们怎么样改变教育方式,让学生从一个气球变成一个有造诣的人,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高度,又有广度?
所以西交利物浦专门进行了研究导向性的教育,而且是引导型,不再是简单的教知识。这样才可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造诣的人,能够立足的人。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老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大学怎么样支持老师和学生进行学习。
教育实际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样营造大学的生态?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变成一个学习的梦,变成一个有想法的人到那儿去学。有好奇思想的时候到那儿做实验做研究,那可能成为终生学习的地方。有各种企业和组织都在搞2.0和3.0,我们现在必须思考大学的2.0是什么,3.0是什么。西交利物浦正在做的一个事情,我们将要在苏州重新再建一个校园,这个校园的形态就是未来大学的形态,包括大学的运行模式。
大学最后应该变成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里面,大学最大的意义是创新生态所有的资源进来,各取所需。大学存在的意义就是影响,共生共存下面的影响。这个影响通过教育影响一代一代人,通过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影响社会的文明,这是大学存在意义。
从目前来讲我们急需进行改变,这个改变一个是人文素养必须进一步强化。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要跨国的、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世界玩家,这个有可能形成有专业造诣的精英。同时,我们更需要培养大量的复合型精英和创业家,这个时候的人才不仅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有行业知识,还要有领导才能、管理才能,这就是西交利物浦已经开始融合式探索。围绕这样的探索把学校、行业、企业融合起来,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和管理教育融合起来。
我们生活一个多元化、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多变性。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的是培养大量的国际玩家,而国际玩家需要具备跨文化的领导力。西交利物浦就是为了这样的一个时代,通过教育的探索而建立起来的。我们不是简单的在苏州这个土地上建立一个学校,我们要建立一个探索未来教育的学校。我们要进行反思,我们要进行研究解决人类的困惑,我们更多的是要进行探索,怎么样要能够跟地方政府、企业、社会形成一种创新创业家社群。
这个理论的逻辑是什么?我们要加强专业素养。我们现在大学基本上都是重视专业技能的教育,全世界的大学90%是这样的教育。当这些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急需专业准则和行业教育,我们的教育跟不上。于是我们开始跨专业和行业训练。但是有了跨专业和行业训练,还是无法适应未来世界存在的需求。这些人还缺创业家精神,缺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只有拥有了这些能力,才能够成为未来的行业精英,业界领袖,这个时候一定是发展融合教育,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融合教育要把这些东西融合起来,把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来,把学习、实习、在岗和创业融合起来,形成一种价值链创造和价值链共享。最后形成学、研、训、创、产融合,形成新的一种融合式教育模式。最后要形成融合性的学习和教育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探索未来的大学形态,西浦创业家学院和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合作,提升整个社区的创业和创业家氛围,形成一种生态。
最后形成我们的研究导向更重视素养,更重视批判性思维,把他们培养成未来专业精英;另外通过融合式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未来的行业精英。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探索。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另外70%的人,应该怎么样培养,这个问题留给更多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本文由张余芳整理,未经讲者审订。)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