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种菜、煮饭、修家电,劳动课回来了 | 湃客Talk

2022-09-01 0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9月1日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升级”,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希望培养学生基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而近日,杭州市教育局也发布了《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征求意见稿)》,给出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可供参照的建议项目,再次引发大众关于劳动课的回忆和讨论。

成为必修课后,“劳动课”究竟教点啥?会不会给学生和家长造成新的课业负担?学校之外,家庭劳动教育又该怎么做?

这个开学季,《湃客Talk》邀请两位业内嘉宾,一起聊聊这门新学期里的新课程。

(点击收听本期节目)种菜、煮饭、修家电,劳动课回来了 | 湃客Talk
关于中小学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网上讨论得很热闹,有支持,也有担忧。

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非常强,但比较缺乏实践和创造能力,所以现在开设很多课程,其实都是针对这个难题。

我认为,劳动教育需要激发孩子和家长一起参与、一起分享劳动过程中的心情,让家长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当劳动成为一种习惯,它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比如有学生的妈妈在暑假里尝到了孩子做的果汁后,就很动情地告诉我们,她感受到了孩子对父母的体谅与感恩。

受访者供图

胜蓝实验小学依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构建实施了“1234劳动教育”体系。

“1”是《劳动技能考级手册》——我们给孩子们制定了劳动技能的考级标准以及必做的家务、选做的劳动项目;

“2”指学校的中草药基地、苗苗种植园两大基地。从播种开始,孩子们共同见证每株农苗的茁壮成长;

“3”则是校内、家务、校外结合的三大维度。在校内,每个班级有自己的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包干区;在家里,孩子们不仅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试着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外,孩子们会按照自己所在的年级分段进行实践;

“4”包含了学校以四大特色活动为载体,开展特色劳动教育,分别为牛奶纸盒回收、剩菜剩饭称重、节气智慧劳动和劳动技能比武。

受访者供图

这个新学期,结合杭州市教育局发布的《杭州市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征求意见稿)》,我们学校每个月都设计了一个劳动实践的主题活动。

比如在自救自护自理方面,安排了课桌椅维修、图书修复、急救包使用培训等活动;在社会公益方面,则安排了防诈骗宣传、看护生病家人、照顾宠物猫狗,以及敬老院慰问、地铁站公益宣传等活动,培养孩子们的爱心。

我们学校成立了劳动学科的教研组,有专职的劳动学科老师,当然也有班主任或者其他任课老师兼任的情况。在专职老师的设置上,会充分考虑到老师的个性、能力、兴趣和特长。他们要有一技之长,要像孩子一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还要有比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说起“劳动课”,很多80、90后都有过学工学农的经历。做风筝、学缝纫……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快乐的记忆。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要求我们在家中自己做一道菜,带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们分享。

那个时候我不会做饭,就选择学了一道凉拌萝卜丝。等到了教室,我一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就特别吃惊,有做红烧肉的,有做烩三鲜的,那我的菜就乏人光顾。后来语文老师大概是为了安抚我,就尝了一下我的菜,说“还挺好吃的”。同学们一听,就把我的菜一抢而光了。

劳动课其实是可以上出很多花样来的。现在有些学校开展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种菜、木工,教孩子们做豆腐、卖豆腐,课程设计要比以前丰富很多。

劳动课也并不是我们国家的特色,比如在荷兰,劳动教育其实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除了种菜,当地孩子们还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观察土壤和动植物、学着动手做饭,理论知识和实践是时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劳动”的定义其实非常广泛,德国、芬兰等国也有劳动课。当然有些国家是考虑了职业教育的需要,但总体上来说,关于劳动课的设计和教学,我们其实有很多经验和案例可以参考。

劳动教育,可以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重视和关注过。

现在的孩子都忙于学业,有时候连起码的劳动能力都丧失掉了,大量的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所以劳动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劳动教育的好处很多,比如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等。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对全国两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相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我们小时候都是在家承担了很多农活这样过来的,而现在,老师和家长以身作则的教育引导,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必备的劳动技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劳动”?我们经常说“劳动不分贵贱”“劳动最光荣”,需要让孩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走出“体力劳动低人一等”的误区,懂得从事任何行业都是在为国家做贡献、都是值得尊重的,而不是说在办公室里面干着体面的工作才是高大上的,需要增强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三观。

“不好好读书,以后就要去扫地。”

我小时候,家长就很喜欢说这样的话。那现在的家长,已经不是单纯地在口头上这样说了,还会带孩子去工地上搬砖,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两种做法背后其实是有一致性的,就是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家长们其实没有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劳动是锻造生存能力的必经之路。比如上半年,上海经历了封控,长时间居家。如果你不会做饭、不善于做家务,吃苦头的其实是自己。

小蔡同学B站视频截图

上海疫情期间,一个17岁的高中生“团长”火了。小蔡同学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帮助自己小区里100多户家庭团购物资。一开始他也摸不着头脑,后来在和蔬菜粮食、小区居民打交道的过程中,见识了人生百态,还在 B 站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后来我们也采访了他,我们发现小蔡同学从小就学着自己解决问题。

他上初中的时候,其实成绩不是特别好,他当时就看了很多书,琢磨怎么突破自己的短板。因为想获得更多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他就去参加了学校的辩论队,打磨自己的实力。后来初中毕业的时候,他不太想走传统的高考升学路,就自己到处找学校,挑中了一所国际高中,还带着父亲去参观。他高中也没住校,而是在学校附近租房,自己开火做饭,这也让他在疫情期间有了经验、能够帮大家团购物资。

像小蔡这样成熟独立的孩子,是很难能可贵的。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眼高手低。但是其实我们要认识到,所有不起眼的买菜买肉、家务劳动,实际上是非常锻炼人的,是社会的真实需求,也是每个孩子迟早要面对的考验。

我们还采访过一个学霸,在世界排名前五的美国常青藤大学读书。他高中时曾经去美国交换了一年,需要住在美国当地人家里。但是新生活没有开始多久,烦恼就来了,因为他和住家家庭之间连续出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全都是围绕生活琐事展开的。

比如说,他洗完澡以后没有把卫生间收拾干净,吃完饭以后,地板上、桌子上都是剩饭残渣,还有房间里面经常是乱糟糟的……最严重的时候,他差一点没地方住。

后来他跟我们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说,确实应该在小时候多去锻炼自己的自理和自立能力,这不仅仅关乎自身的生活质量,也关乎自己在心理上和人格上的独立。

我们和一些家庭经常有交流,发现很多心理上较为成熟独立的孩子,面对烦恼和挫折,情绪也会更为稳定,也更有策略。同样的,他们也更能理解他人、更有同理心。这样的孩子,以后面对生活的考验,肯定是会更加从容的。

受访者供图

除了对于生存能力的价值,劳动还是一种创造。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手部的精细运动可以丰富大脑的神经发育。这个时候,劳动就成为一种特别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开展项目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其实是一个将知识赋能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过程。劳动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的类项目式学习。比如上海一所小学开设的劳动课,就把田地里的劳作和音乐、美术、写作等跨学科式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说,好好学习、用心设计劳动实践,对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肯定是有用的。轻劳动、重书本的观念,肯定是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

其实很多孩子年幼的时候,已经希望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去。如果家长能够及时觉察到这种愿望,对早期引导孩子是很有帮助的。

但是,年幼的孩子能力有限、理解能力有限,往往会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有的家长可能会觉得还不如自己干了。但是这样一来,等到孩子长大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懒惰”,可能就是因为小的时候没有去引导他。

当然,有一些孩子长大后,随着学业的增加、兴趣的转移,会对家务劳动感到厌倦。这时候,可以给孩子分配一些更加复杂或者更有创造性的劳动。

以我们家为例,我孩子小时候的房间经常是乱七八糟的。一开始我是带着他,教他如何分类、收纳,但是他的注意力、耐心都有限,所以我会思考怎么去激励他。

我个人是不太倾向于用物质奖励去激励孩子做家务的。因为这可能在他心里面就会被翻译成“这是个苦差,没有好处”。而且物质奖励的边际效应会递减,一开始给孩子两块钱,后面给十块钱,再后来给多少钱……从而会忽略这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收获什么。

因此,我选择用时间来奖励孩子。我把收拾自己房间,算作是孩子的责任范围之内,把帮其他人做家务,算作是可奖励的部分,奖励孩子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我的孩子往往会用这些时间来看动画片,或者出去跟小朋友们一块玩,自主安排可以增强他的信心和决策能力。

这种激励机制实际上是可以非常多样化的。比如有些家长会奖励孩子一些特权——可以要求家长少唠叨一天,或者要求周末某一天晚睡的权利,还可以要求家长在某件事情上听听自己的建议等。

我后来发现,当我的孩子养成了收拾房间的习惯以后,他其实并没有像我一开始担心的那样,因为想要奖励,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他逐渐明白了家庭的责任感,甚至这个假期还主动承担了全家人的早饭。

每一个家庭还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自身的条件来设置方式,帮孩子更积极地参与家务。

比如我身边有一位老师很擅长做饭,做饭对她来说是一种享受。她的女儿每次看见她做饭那么快乐,就会忍不住想要帮忙,所以现在也变成了一个做饭小能手,还拍视频教其他的孩子。

所以说,用不用奖励,其实是因人而异的。找准孩子本身的特点,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琢磨适合孩子的办法,是现在这届家长需要做到的事。

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给不给奖励,怎么给,给什么,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总的来说,根据年龄发展的特点,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比如低年龄的孩子需要更多外在的刺激,那可以有一些奖励,更多的是重精神、轻物质。

劳动教育的意义其实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责任心和正确的三观,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当前,劳动教育被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并且用课程的形式来保障,不管是学校也好、家庭也好,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要积极地行动起来,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劳动教育不可缺失。

【时间轴】

01:12  劳动课“高调回归”,凭啥?

04:14  体力劳动低人一等?得让孩子走出误区

07:15  17岁高中生当“团长”,解决百户家庭吃饭问题

10:55  处理不好“生活琐事”,常春藤学霸被寄宿家庭嫌弃

13:50  80、90后记忆中的“劳动课”

16:41  国外的劳动课怎么上?花样可以有

21:39  新学期的劳动课,对老师也有新要求

24:45  激励家长参与,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29:30  在家引导孩子做家务,用不用奖励?

36:13  低龄孩子做家务,需要更多外在刺激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后期 / 陈玉坤 周依

嘉宾 / ‍崔建军、黄晔

监制 / 徐婉

运营 / 实习生 卢璐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