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挣的够花吗?人民日报走访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算收支账

齐志明/人民日报
2018-01-26 06:22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收入分配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鸡年岁末,掂一掂“钱袋子”,你对自己的腰包满意吗?展望2018年,继续增加收入有什么新途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还有哪些好对策?我们走访了不同城市、不同行业,请大家算算自己的收支账。

看开支,挣的够花吗?

“平日里老觉得手头紧,除了买房、教育等刚性支出居高不下,也因为自己的消费在升级,买东西的眼光越来越高了。”

——江苏金融从业者 何路为

“全年总出行365次,超过了99.78%的小伙伴。火车271次,20541元;打车94次,2449.23元。”这是一份2017年支付宝年度账单,来自苏州人何路为。

何路为把去年的工作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头几个月,他和妻子在南京两家不同的公司上班,在栖霞区租房住;5月到10月,他被上海某金融公司挖去当秘书,妻子跳槽到了苏州某生物科技公司,他们在苏州工业园区住,自上海到苏州,一来一回坐高铁,是何路为每个工作日出行的标配;最后两个月,他被公司派到北京上班,每周要坐高铁往返北京、苏州两地,交通费跟着涨。

“一年下来,单是坐车就花了2万多元,且不说能不能报销,总觉得生活缺少安定感。”何路为说。

在同龄人眼里,何路为收入算是涨得快的。自大学毕业参加工作5年来,何路为的工资一路上涨,从最初每月的5000元、8000元,涨到现在的2万元。可收入涨了,花费也多了,他还是感觉“不够花”,细算下来,主要是“三座大山”带来的支出硬约束:

首先是买房。最近,何路为看中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套房,首付再加上各种费用,春节前要一次性付清70多万元,才能拿到钥匙:“基本上是用尽了自己和父母两代人的积蓄,后期还房贷,我还要搭上一半的家庭收入。”

其次是人情。这两年,何路为的同学陆续结婚、生子。每次同学办婚礼,或给孩子办百日宴、生日宴,都要送上“份子钱”,一年下来,这项开支也不小。

第三是教育。何路为说,金融行业人才扎堆,竞争激烈,像他这样的本科毕业生,压力很大。为了增强本领,他选择读在职研究生来充电,两年下来要7万多元:“虽然贵了些,但这能强化学习,实现个人价值增值,咬咬牙也就出了。”

除了开支项目增加,何路为认为,平日里老觉得手头紧,另一大因素在于自己的消费在升级,买东西的眼光越来越高了:

“我在公司从事外联公关性质的工作,应酬比较多,谈生意、陪客户,要满城跑,这其中,大部分交通费都要自己承担。以前,出门坐地铁;现在,为了抢时间,总是叫‘滴滴专车’,开支涨了好几倍。穿衣打扮上也不能太随便,以前一两千元的西服就说得过去;现在,好一点的名牌,没个万儿八千元拿不下来。”何路为说。

最近,有朋友对何路为建议,如果“手头紧”,日常消费就没必要走“高端”路线。但何路为说:“这些花费也是工作需要,哪怕你再精打细算,支出也会水涨船高。”

在支付宝给何路为的年度账单上,系统自动生成的留言里有这么一句话:“每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好地回来。愿新的一年你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这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何路为说,他一年2/3的时间都在外地出差,与家人相聚太少。希望在2018年能多拿出些时间陪伴家人,“收入涨一些,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多一些,日子才会更甜美。”

比付出,收入合理吗?

“当律师看着光鲜,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在单位加班挺多,但都没有加班费,劳动强度和收入很难成比例。”

——北京律师 彭少禛

“70后”彭少禛在北京某律师事务所上班,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这几年,他算起来挣得不少,但现金积蓄没有太大变化。眼看着开支一年年加大,经常担心会“闹钱荒”。

作为一名经济律师,彭少禛主要是协助客户公司制定改制重组方案、提出专项意见等,虽然是律师行业中的“金饭碗”,但压力也大:“我们公司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收入直接与工作量有关。如果正常,我一年工资能拿到三四十万元。但随着律师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去年客户流失了不少,收入一下子缩了水,陡然间感觉钱‘不够用了’。”

彭少禛夫妻两边老人还好,身体比较健康,养老负担还不重,“不够用”的感觉主要来自孩子——

孩子要“住”。前年二孩出生后,原来的住房一下子就显得很拥挤了。考虑再三,彭少禛决定再购置一套小户型:“这两年房价贵得离谱,小户型也是一大笔支出。原来的房贷还没还完,现在又有新的按揭,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彭少禛说。

孩子要“养”。一是抚养,大人可以凑合,小孩吃喝拉撒可不敢马虎,每月的奶粉、食品都精挑细选,这是一大笔开支。二是培养,彭少禛的大孩今年要上小学,为了“幼小衔接”,大大小小兴趣班的费用少不了;二孩明年也该上幼儿园了,好的幼儿园要提前一两年“排位”,光上入园前的“亲子班”,就是一大笔支出。

孩子要“游”。“每年暑假,大孩学校旁边就有一些人在散发游学广告,人家的孩子参加,咱也不能落后。每次出去,都得花几万元。”

“当律师看着光鲜,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劳动付出和收入很难成比例。” 彭少禛说,“我在单位加班挺多,但都没有加班费。加班占用了业余时间,又没有给予相应的补偿,逢年过节也没啥福利。”

在彭少禛看来,升职加薪容易碰到天花板,加法做不成,不妨考虑减法。“今年希望国家能有一些消费‘大礼包’,比如进一步降低进口商品的关税,扩大进口,让消费者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儿童消费品。”

算成本,利润薄了吗?

“前两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项目难找,钱不好收。去年时来运转,一下子拿了五六个项目,今年想再好好干一场。”

——江西进城务工人员 周夏奎

“去年行情还行,我运气也不错,做好的项目都收回来钱了,初算一下,毛利润大概有45万元。但比起生意做得更大的人,我这还真是不算高。”来自江西余干县的“80后”进城务工人员周夏奎说。

当年刚念完初中,周夏奎就出来闯荡。一路摸爬滚打下来,他成了几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负责人,这些年专注于做耐磨、环氧、固化剂等施工项目。人随项目走,哪里有活儿,他就跑去哪里,光是去年,就在江西、山东、浙江等省的不少城市“安营扎寨”过。

前些年,受经济大环境影响,项目难找,钱不好收,亏得不行。去年,周夏奎时来运转,终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一下子拿了五六个项目,钱也收上来了,他把原因归之为“建筑行业比较活跃”。

“我们这个行业,最大的隐忧是成本。”周夏奎说,“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利润被摊得太薄了。”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耐磨施工为例,每平方米人工费3.5元,材料费3.5元,而他从上游接下这个项目,每平方米价格最多8元,毛利润不足1元。这两年,随着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接连上涨,净利润变低了。很多时候,工期太急,周夏奎就亲自去现场施工。

钱难挣,开支却不少。常年出门在外,吃喝住行样样花钱。去年夏天,周夏奎盘算着买辆面包车,不仅能代步,平时也能运个材料什么的。但让周夏奎纠结的是:买了车,就得养车,加油、停车、保养,日常开支增加。一下子拿出七八万元,手头还是挺紧:“做生意垫支大,就怕车是有了,工程款却缺了,到最后反而把工程项目弄丢了,岂不是得不偿失?”就这样,周夏奎考虑了几个月,一直下不了决心。

买车等大事还在慢慢盘算,日子还得一天接一天过。周夏奎常年在工地上,吃穿住用倒也简单,“真要说花销大的,就是治病,这是个无底洞。”去年,周夏奎自己没生过大病,但身边有工友因为感冒引起肺炎,前前后后住院十几天,花了四五千元,“我们都出门在外,异地看病,很难报销,如果一年病上两场,几个月的劳动就打了水漂。”

“好在我干活实诚,施工质量好,客户爱跟我打交道。最近我又拿下了一些项目,今年想再好好干一场,买车的事也就有着落了。”周夏奎说。

(原题为《掂掂“腰包”,分量够足吗?》)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