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年后才明白: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经验主义
原创 六月安夏 樊登读书
作者 | 樊登读书 · 六月安夏
主播 | 樊登读书 · 北辰
你听过有趣的“小鸡啄米”现象吗?
1919年,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用一群小鸡做了实验。
他先让小鸡学会辨别浅灰色纸和深灰色纸,小鸡在浅灰色纸上能吃到谷粒,在深灰色纸上不能。并且,两种纸常常交换位置。
经过一定的训练后,小鸡学会了挑选浅灰色纸来啄米。
而后,苛勒将深灰色纸变换成更浅灰色纸,来观察小鸡的反应。
有些小鸡,会主动改为啄更浅灰色纸,吃到谷粒;剩余小鸡,则盘旋在旧的浅灰色纸上,找不到食物。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迁移效应”的存在。
所谓“迁移效应”,是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够对后继事物产生影响。
如果“先行经验A促进了后继事物B”,被称为“正迁移”,反之就是“负迁移”。
好比上述实验中的小鸡,有了“浅灰色纸”的认知影响,一部分小鸡能够触类旁通,学会比较,从而吃到食物。
而另一部分小鸡,则因“认死理”,被困在了原地。
不难发现,在迁移效应的作用下,经验既可以是帮助我们进步的助力,也可能是拖垮我们的负累。
它像一个个枢纽,链接起过去和未来,并将我们的人生,引领到不同的境地。
管理思想家伊贝拉曾说:“能力是一种优势,同时也是一个陷阱。”
经验有时候会给人造成错觉,以为有了沉淀和积累,就能够一劳永逸。
但殊不知,固步自封的结局,只有画地为牢。
一些当下有用的能力,非但不能让我们在变化中吃得通、玩得转,反而会成为拖垮我们的桎梏。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李先生,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同一家公司任职。
十几年里,他接触着同样的事情,做着同样的工作,生活得按部就班。
不幸的是,随着时代发展,他所在的行业每况愈下,迫使他转型。
可李先生原本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新知识,所以长久以来,他早已习惯了“吃老本”。
日复一日里,他沉溺于熟悉的圈子,除了渐长的年龄,在能力储备上,完全没有积累和提升。
这样的经验,使他被定义成既没能力,又没可塑性的“无用人”,导致他很难迁移进新行业,最后落得无比狼狈。
心理学家乔治·凯利曾提出“个人构念”理论:
个人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形成自己的观念,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个人构念”的存在,使人很容易陷入抱残守缺、裹足不前的境地。
因为如果在同一个舒适圈里待太久,人的构念就会变得局限而单一。
长此以往,死守着陈旧的想法,听不进新的声音,结局一定是惨痛的。
就好比“守株待兔”的农夫,在树桩边捡到过一次兔子,便天天坐在原地等待。
殊不知,他的“经验”根本不靠谱,因而直到农田荒废了,也再没等到兔子。
所以,一个人不能只会在原地打转,还要懂得往宽处拓,向未来看。
当过去的经验,不能持续为成长带来价值,反而阻碍发展时,就要尽早放下。
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重塑和升级,才能打造出核心竞争力,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红桃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这里揭露出一项残酷的生存法则:不进即是倒退,停滞等于灭亡。
就像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和羚羊:
狮子必须跑得比羚羊快,羚羊也必须比狮子快,因为无论哪一方停下,都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现实世界中的我们也难幸免:
作为老板,你必须紧跟市场,否则局势瞬息万变,辛苦耕耘的成果,可能顷刻间被掳掠一空;
作为员工,你必须追随公司的发展步调,万一不慎掉队,下一个被淘汰的就会是你。
所以,我们必须随时保持危机感,努力将过去的积累,转化为未来发展的资本。
如此一来,即便挑战无处不在,也能拼出一线希望,活得游刃有余。
前段时间,旅行博主房琪借着在综艺《为歌而赞》中的“天花板式夸奖”,狠狠火了一把。
一句“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不仅让张含韵泪洒当场,更让大家为她的文学素养所折服。
打开房琪的抖音账号,满溢着唯美的风景与治愈的文案。
她拍福建的土楼、大理的麦浪,她用诗词歌赋来解说风景,收获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和支持。
但其实,如今大红大紫的旅行博主房琪,曾是央视的一名外景主持。
迫于节目要求,房琪没办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她放弃“铁饭碗”,转战自媒体实现人生价值。
不过,这一段成功跨界,其实有迹可循。
因为习惯在镜头下工作,房琪十分懂得如何营造画面氛围。
更重要的一点是,主持工作所积累的文字功底,让她总能写出充满力量的文案,瞬间抓住人心。
有研究表明,人类现在的所有工作中,有70%的核心能力都是相通的。
比如,因为语言能力强,有的人既做得了金牌销售,也搞得定网络直播。
因为写作功底扎实,有的人甩掉鸡肋的工作,投身新媒体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所以,注重当下的积累,学会从过去汲取力量,在面对变化时,就有机会化被动为主动,为自己多赢得一点可能。
而这份可能,不仅仅能让我们在遭遇“洗牌”时,多一些出路,更能让我们在“世事无常”间,保留一份底气和尊严。
《我把一切告诉你》中写到:
“悟性和举一反三的本事,才是一个人真正应该具备的本事。”
学会“正迁移”,就能让每一次积累都不枉费,人生之路也能走得更加平稳。
那么,如何练好这种能力呢?
核心有三点:
1、保持绿灯思维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提到:“绿灯思维,意味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信息,都可以思考、接纳。”
只有对新事物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认知以外的东西,才有机会获得新的成就。
2012年,单霁翔临危受命,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彼时的故宫,被贴上“古板、落伍、高深”等标签,与年轻一代严重割裂,陷入发展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单霁翔广开言路,虚心听取年轻人的意见,并大刀阔斧地创新与改革。
雍正卖萌图、朝珠耳机等不断问世,故宫也刷新了过去的形象,一跃成为“时尚顶流”。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绿灯思维都永不过时。
学会为成长开绿灯,不设立固有边界,不拒绝其他可能。
这样,才有机会打破经验带来的禁锢,从而获得更多迁移和升级的机会。
2、持续学习
人只有保持多样且不间断的学习,才能为自己积累扎实的知识储备。
而拥有知识的人,本就拥有更多可能性。
冯唐是公认的“跨界之王”,从医生、商界大佬,再到当红作者,20年跨5界的他,堪称传奇。
在《有本事》一书中,冯唐谈到自己成功跨界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
根据自述,在北京的10年里,他看了5000多本书,整整装满了44个大纸箱,内容涵盖各个领域。
这为他建立了充沛的知识库,并造就了强悍的接收能力,每到新领域,都能快速掌握所需的新技能。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学的知识。你看的书,学的东西,都会在未来回馈你。
保持学习状态,不断输入,拓宽可能性,才能在颠覆中获得与成功同频的资格。
3、以慢为快
《费曼学习法》中提到:
“真正的高效学习,一定是把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就不能心浮气躁,而是习惯以慢为快。”
这个“慢”,就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做稳扎稳打的长期主义者,才能稳固好自己的核心底层能力。
上世纪80年代,陈忠实和路遥、贾平凹一起,被称为“陕西文学三杰”。
可贾平凹有《商州》,路遥有《人生》,没有长篇代表作的陈忠实,遭到了质疑。
重重压力下,他决心创作《白鹿原》,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准备了整整三年。
三年里,他查阅了无数的地方志、史书,还亲自入村,搜集民间故事,了解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
终于在1992年《白鹿原》问世,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反响,人民出版社评价它“开天辟地”,陈忠实终于实现了一生的愿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举一反三”的基础,是要将“一”琢磨透,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
但往往最重要的能力,都是需要经过深刻理解、用心学习,才能掌握的。
所以,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扎实基本功,才能在未来走得远,行得稳。
张泉灵曾说:“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也不会说。”
也许你今天还在两点一线,正常打卡,明天坐在工位前,收到的就是一份“裁员”邮件。
所以,如果我们无法从过去的储备中,积蓄“迁移”的能量,终将会落得不堪一击。
只有积极接纳、不断学习,常备不懈,才能为自己备好治愈未来焦虑的良药。
原标题:《中年后才明白: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经验主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