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波士顿“128科创走廊”,生物经济发展教科书
关键词:
科创走廊 | 创新模式 | 大都市圈
产业升级 | 园区升级 | TOD
城市更新 | 城市群 | 生物经济
01
128公路创新走廊VS硅谷
MEASURE THE WORLD
近些年,关于硅谷衰落的观点很多,例证是特斯拉、惠普、甲骨文等科技企业的总部纷纷搬离硅谷,办公空间空置率居高不下(旧金山高达20%)等等。
▼ 作为硅谷的代表,旧金山2021年有近10万人离开,媒体发明了「科技大出走」一词,形容这一趋势
但是在2021年,美国43%的风险资金流向硅谷,创下近几年新高;25家新独角兽企业中,有15家位于硅谷。也就是说在老牌企业搬走的同时,伴随着更多新企业崛起,硅谷创新地位变化并不大。
不过,在生命科学领域,硅谷已位居第二——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Gen)杂志评选的《美国十大生物制药集群》榜中,波士顿已经连续4次击败硅谷,位居榜首(2018年至今)。
▼ 波士顿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地
波士顿有2,000多家来自全球生命科学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如阿斯利康、赛默飞、诺华、辉瑞等),位居全美生命科学行业五大求职地之首,这使其有了「基因城」的新称号。
▼ 波士顿肯德尔广场被称为「全球医药产业的华尔街」
其实,硅谷与波士顿之争已持续了很久,更准确地说,是波士顿128公路创新走廊与硅谷的互争雄长,已有半个多世纪。
▼ 从上世纪中叶起,128公路沿线的科技企业就开始了与硅谷的竞争
▼ 128公路沿线的科技企业们
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地区,为什么会成为科技创新的竞争对手呢?
一是,两者均为「锚定加」*创新模式的代表——硅谷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发展壮大,128公路依托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起家。
*锚定加(Anchor plus):依托于一个锚机构带动的创新区类型,通常锚机构可是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超大型企业等。
▼ 带动128公路与硅谷发展的锚定家机构:麻省理工学院(左图),斯坦福大学(右图)
二是,两者的发展历程非常相似——二战之后,101公路旧金山至圣何塞一段,发展成为硅谷;与此同时,波士顿的128公路沿线,成为科技企业聚集区。
三是,两者科技产业发展方向,曾经高度重合——硅谷依托半导体优势发展小型计算机;128公路同样发展小型计算机,并进军企业用户领域,一度领先于硅谷。
▼ 硅谷与波士顿的区位
当然,后来的结果,大家耳熟能详——20世纪80年代末,个人电脑崛起,硅谷的创新一发不可收拾;而128公路成为过去式,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近些年,波士顿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领先,128公路才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上个世纪末,有关128公路失败与硅谷成功的报道风行一时,主流观点认为,是两者的社会文化差异因素所导致——硅谷开放包容、鼓励试错,允许员工「背叛」;128公路保守教条、严苛对待失败,并以员工的忠诚度为荣。
▼ 肖克利半导体的8名员工集体辞职,成立了仙童半导体,被「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称为「八叛徒」,这也是硅谷「背叛」文化和繁荣的开始(图为八叛徒,来源:Wikipedia)
真的是因为社会文化差异吗?
如果社会文化决定着创新的成败,128公路就不会再次崛起,难道说波士顿的社会文化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当然不是!
128公路VS硅谷,虽然都是锚定加的创新模式,但两者的创新体系截然不同——硅谷,基于各个企业的创新,形成合作网络,是协同创新;128公路,则是基于独立公司,自供自足式的发展创新。
▼ 128公路、硅谷沿线的核心制造业企业分布
128公路再次崛起,与创新体系的改进,政策的调整,以及大都市圈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
下文,我们将一起走到这些「答案」的背后,一探究竟。
02
领先硅谷
站在创新之巅的128公路
MEASURE THE WORLD
麻省理工(以下简称MIT)、二战、郊区化是128公路,发迹并领先于硅谷的三个关键词。
1. 歪打正着的128公路
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自工业革命起,便是美国制造业中心。
▼ 马萨诸塞州的大波士顿地区,曾是制造业中心
1861年,以促进区域制造业发展为目标的MIT成立。MIT鼓励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可以说是科研创业和技术转让的先锋。
例如雷神公司(1922成立,从电器公司转为军火公司)、宝丽来(1937成立,主营光学设备)等等企业,从创始人到技术,均是来自于MIT。
▼ MIT成为促进城市技术发展的核心
MIT不断推动科技转化的同时,92km长的128公路也在加紧建设(1920s—1950s)。
不过128公路并不是高瞻远瞩规划出来的产业走廊,而是为了应对马萨诸塞州传统制造业衰退,而上马的「基建工程」;更是为了解决波士顿大城市病问题,推出的郊区化疏解举措。
▼ 以「女巫」著称的塞勒姆,成为128公路人口疏散作用的受益者
128公路与城市连接的便利性,以及大片开阔、廉价的土地,获得了雷神公司、宝丽来等等这些「新兴」科技制造公司的青睐,纷纷落户在128公路沿线。
▼ 雷神公司是最早落户128沿线的企业
2. 由民用到军用的128公路
二战爆发,MIT创新力+区域制造能力,让波士顿成为美国二战期间,最为重要的军事研发、制造中心之一。各类科研实验室在MIT区域爆发式增长,一些保密性高、需要大型空间的实验室,则建设在128公路沿线。
逐渐科技化的128公路,也带动了沿线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德事隆公司(财富500强企业),原是本地的一家合成纱线厂,二战时期成为降落伞制造商,后借区域的技术优势发展合成材料,并进入航空领域,成为大型工业集团。
▼ 除了企业和各类实验室,布兰迪斯大学等教育机构也来到128公路沿线
二战结束时,MIT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防研发承包商,128公里则成为「科研一条街」。
不过,国防需求一家独大的状况,使公路沿线的企业们规模越做越大,也越来越偏好垂直整合行业产业链,而不是与其它企业展开合作。
就像宝丽来,原本为偏光镜制造公司,因战时航空侦察摄影的需求,发展成为集镜头、相机、摄影机、胶卷等相关设备的全产业链制造企业。
▼ 128公路沿线密集的企业,郊区化的园区非常符合「自给自足」的模式
3. 超越硅谷的128公路
1945年,万尼瓦尔·布什(雷神公司创始人,美国科学研究与开发办公室负责人)通过《科学,无尽的边疆》的报告,向时任总统小罗斯福,阐释了科学与政府的关系,建议政府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向大学和企业提供研究经费。
一个依靠别人来获得基础科学知识的国家,无论其机械技能如何,其工业进步都将步履缓慢,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力也会非常弱……政府的研究应当集中于那些具有公众重要性,且私人组织无法充分开展的研究和服务领域。
—— 摘自《科学,无尽的边疆》
128公路成为科研政策的直接受益者——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来到这里,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研究机构周边聚集(到1965年,128沿线已有574家公司)。
▼ 位于128公路沿线的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吸引了众多公司围绕强周边,并孵化出100多家科技企业
随着冷战时代到来,波士顿参与到太空竞赛中,并成为研发、建设半自动地面环境(SAGE)防空系统的中心,该系统基于计算机和雷达的技术创新。
其中,计算机从硬件到软件技术的民用化,使128公路成为小型计算机(面向企业客户)革命的中心。
▼ 1958年修建的半自动地面环境控制中心,以及配套的Whirlwind计算机(来源:Wikipedia)
到1970年代末,单是数字设备公司、王安电脑、通用数据三家公司的计算机销量,就占据全美市场份额的42%以上。
这一时期,也成为128公路超越硅谷的高光时刻,沿线企业超过1,200家,雇员约8.5万人,超过同时期硅谷6万雇员数量。
在当时美国制造业大转移的背景下,波士顿实现了制造业逆势增长,被称为马萨诸塞奇迹。
▼ 128公路沿线随处可见的科技企业
4. 逐渐被淡忘的128公路
面对硅谷正在崛起的个人电脑浪潮,128公路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威胁。
当时王安电脑(文字处理型计算机明星企业)对个人电脑的评价是:「个人电脑是一个不错的玩具,但它们不可能取代我们拥有文字处理技术,为印刷和出版界开发的企业级电脑。」
128公路自供自足的创新模式上,越走越「孤立」。像阿波罗电脑,作为图形工作站的引领者,它采用了自身研发的操作系统、处理器、集成电路等,尽可能的与其他品牌不兼容,以保持自身优势。
这与硅谷推动个人电脑发展,四处凑硬件、使用开源系统,「攒机器」的方式大相径庭。
▼ 左图为王安电脑面向企业的2200型,右图为各类硬件拼凑的「牛郎星8800」,是个人电脑的标志起点之一。讽刺的是牛郎星8800诞生于麻省理工,来自哈佛的比尔·盖茨在此基础上开发操作系统,而个人电脑的浪潮却发生在硅谷(来源:Wikipedia)
到1980年代末,随着国防合同逐年降低,企业客户增长停滞,以及硅谷个人电脑占领市场的挑战,128公路走向衰退。
128公路试图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建树,但互联网泡沫破裂、金融危机纷来沓至,10年间128公路沿线有11万个岗位消失,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公司也只剩猫途鹰(Tripadvisor,旅游服务类网站)等为数不多的几家。
▼ 128公路沿线的猫途鹰总部(来源:Wikipedia)
此外,创立于波士顿哈佛大学后搬到硅谷发展的Facebook(现改为Meta),成为媒体们认为128公路不再适合创新的「有力」佐证。
那么,128公路是如何再次崛起的呢?
03
重塑创新体系,激活创新走廊
MEASURE THE WORLD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这是198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1990年启动的跨国跨学科的科学工程)编制中提出的「预言」,这一学科将推动医疗、农业、保健、食品、制药等行业的发展。不过预言并不代表现实,更不意味着128公路可以翻身。
▼ 1999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加入该计划,我国成为该计划的第六个参与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图为人类基因组计划标识,来源:Wikipedia)
我们换个视角,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来观察128公路,会发现机遇来了。
128的崛起是美国对战时「赢得战争能力」的需求;而衰败则是无法满足时代对「休闲消费能力」的需求;进入21世纪,社会需求开始从注重生活质量,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变。
更重要的是,生命科学领域出现与物理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跨学科协同发展的趋势。多领域的技术积淀,让128公路有了翻盘机会。
MIT、创新体系、政策调整,成为128公路发展生命科学的三个关键词。
1. 「洋葱圈」式的创新结构
MIT、哈佛在生命科学领域积累深厚:
1970年,两家成立健康科学与技术项目(HST),用于培训教职员工跨学科的实践;1982年,成立了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基因结构、功能分子层面研究)MIT还拥有多名诺奖获得者;MIT的工程学院,则是将生物学工具应用到教学实验的最早院系之一。
▼ 位于MIT的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来源:Wikipedia)
波士顿在生命科学领域,形成了以MIT为核心→老城区→128公路→495州际公路,「洋葱圈」式的创新结构。
▼ 波士顿「洋葱圈」式创新结构
这样看来,波士顿似乎是又一次重复上世纪的创新方式,只是规模更大而已。
是这样吗?
①. 精准创新,发现一批
事实证明硅谷开放式、勇于试错的创新方式是成功的。但波士顿更追求创新的「精准度」,这种精准度,来自于MIT对创新的把控。
首先,是方向准确。
MIT面向学生、教师、校友组建了80多个创新和创业组织(I&E),针对创新团队提供定制课程、指导和活动。此外,制定出创新基准原则,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研究内容具备交叉性、方向具有独创性等,让创新更容易落地。
▼ MIT校园成为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的承办地
其次,是提供机会。
MIT工业联络计划的参与,让创新更容易被转化。MIT工业联络计划,是一个由学校、政府、企业组成的生态网,连接着超过1,700家企业,其中800家为世界领先公司。
学校、企业都有合作义务,平均每年会有600个合作项目接洽,具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企业会购买专利或者进行孵化。
例如,著名的MIT媒体实验室展开的「分子机器」项目,就得到很多药企资助,通过基因组工程、机器学习、生物信息学等跨学科协作,解决药品疗效设计问题。这也给了更多非生命科学领域的团队,加入该行业发展的机遇。
▼ MIT媒体实验室(来源:Wikipedia)
②. 生活留人,孵化一批
MIT为创业者们打造出MIT创新总部(约2,400平米),然而,在面对庞杂的创业团队时,这点空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如何孵化更多的创新团队,是波士顿急需解决的问题。
▼ MIT创新总部
你也许会想,128公路的机会来了。
没错,这是机会,但并不来自于这些孵化阶段的创业者们。
不仅是因为,128公路郊区化的产业园,以整租为主,成本过高;还因为严重缺乏生活配套,对新生代的创业者们缺乏吸引力;况且这些初创公司,严重依赖紧邻MIT带来的便利。
▼ 128公路沿线园区虽然环境优美,但租赁面积大、缺乏生活配套,并不受创业者们的青睐
以上种种需求,反而激活了波士顿(含剑桥市)的老城更新进程。这些更新,通过都市化生活的塑造,增加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促进它们之间更频繁的交流,通过弱关系*的搭建加速创新。
*弱关系理论:不相熟的人交流知识与信息,就会产生新知识,由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
在更新的区域中,既有通过打造10分钟生活圈*,成为科技创新区的波士顿南湾,在此聚集的企业已过1,500家。
*10分钟生活圈:10分钟步行范围内,满足工作、居住、购物、娱乐、文化等需求。
▼ 从破败港口到科技中心的波士顿南湾
也有在此前更新中,大拆大建,走向失败的波士顿西区,在承接MIT外溢的创业需求后,重获新生。
▼ 成为科技企业新聚集区的波士顿西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称为「全球最具创新性1平方英里」「全球医药产业的华尔街」的肯德尔广场。全球TOP20的生物医药公司中的18家在此设立办公机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50家,其中80%为初创企业。
▼ 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性1平方英里」的肯德尔广场
肯德尔广场的成功与紧邻MIT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更离不开「打造创业孵化空间、串联重要创新节点、构建魅力生活环境」的更新策略指导。
▼ 肯德尔广场生活化的环境改造
说到这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似乎只是带动老城区的发展,跟128公路的发展没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
③. 走廊升级,做大一批
128公路,不仅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受益者,还成为增长中心,这主要源自于相关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需求。
一是,实验室空间需求。
众所周知,目前的科技制造产业,研发与制造通常是分离的。简单点说,研发会选择靠近创新源头的区域聚集,而制造会在具有成本、物流优势的地区落地。
MIT作为创新源头,却无法满足行业对海量实验室空间的需求,于是128公路,成为建设这些实验室空间的主要承载区。
▼ 波士顿市内寸土寸金,新增建设主要以混合办公为主(图为波士顿南湾)
到2018年底,整个大波士顿地区共有超过280万㎡的实验室空间;到2024年,波士顿还需要新建近190万㎡的实验室空间,这不仅会继续推动128公路的发展,还会加速更外围的495州际公路科技化进程。
▼ 128公路沿线的实验室
二是,实验设备需求。
随着实验室空间建设的增速,实验设备、医疗器械等科研设施的需求也进入爆发式增长期。因此,众多相关企业落户128公路沿线,如擅长科学仪器的日本电子(JEOL),以精密光学仪器著称的德国卡尔蔡司(ZEISS)等等。
需求的增长,更给了公路沿线本土企业,再次做大做强的机遇。
例如,成立于1956年代的赛默飞公司,一直以科学仪器生产为主,在此次创新爆发周期中,成长为涉及试剂、制药、医疗保健等多领域的全能型选手,跻身财富500强公司。
▼ 位于128公路沿线的赛默飞公司
三是,新公司们的发展需求。
128公路郊区化园区,依然符合那些规模越来越大的初创企业对独立性、安全性、形象感的诉求,于是纷纷从老城区搬到128公路沿线。
2. 资金与政策的支持
不同于上一个依靠国防需求崛起的年代,这次波士顿需要自己寻找资金、制定政策,扶持生命科学的发展。
①. 资金来源
政府层面,波士顿所在的马萨诸塞州于2008年通过了《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法案》,为相关企业提供1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
波士顿帮助5家医院,申请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成立的马萨诸塞州生命科学中心 (MLSC,投资机构),一边扶持初创企业,一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 128公路沿线的生命科学中心(投资机构)
其次是风险投资机构。波士顿是美国第一个成立风投公司(1946年,美国研发公司)的城市,风险投资领域一直较为活跃。在政府示范的加速下,2018年,波士顿地区对生命科学领域初创的投资已超过88亿美元。
②. 政策扶持
政策制定,主要体现在税收方面。
投资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个人,享受20%—30%投资税减免;而相关领域初创公司的员工,获得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抵扣。2018年,6.23亿美元的生命科学领域税收抵扣法案出台,继续加码税收政策领域。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项调整,即2016年通过的限制——竞业限制协议(限制个人在同行业机构内跳槽)应用范围的法案。
很多学者认为,正是这个源自于工业时代对企业的保护政策,限制了波士顿地区人才流动,制约了创新的开放性,从而导致电脑之争时代败于硅谷,并不是媒体所说的文化差异原因。
▼ 竞业限制协议被很多专家批评,加州禁止执行该协议
到这里我们看到,在资金、政策的加持下,波士顿已经搭建出MIT为核心→老城区→128公路→495州际公路的「洋葱圈」式创新结构,从而源源不断的吸引人才、企业来到波士顿。
就像INmune Bio的首席执行官RJ Tesi博士所说:「硅谷可能是美国生物技术的摇篮,但它的地位已被波士顿超越,我从硅谷搬到了波士顿。」
▼ 洋葱圈式创新结构内的各层是配合关系,而非竞争
128公路的再次繁荣,也衍生出新的问题:
它成为波士顿地区最拥堵的道路(2007年平均拥堵率达125%);交通事故(2007年5.5万起)占大波士顿地区1/3以上;陷入死循环的是,128公路沿线的企业员工,只有9%居住在科技走廊带内,长距离通勤是常态。
越来越多的企业抱怨,拥堵严重影响了它们的效率。
▼ 128公路的拥堵或车祸
那么,从业者们为何不居住在公路附近呢?
04
从通勤公路到都市圈纽带
MEASURE THE WORLD
要知道,硅谷是由101公路串联旧金山、山景城、圣何塞等一系列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多中心结构。
而128公路连接的是一群围绕着波士顿的郊区化小城镇,是单核结构。这些小城镇一直以「睡城」身份自居,普遍存在住宅密度低、缺少生活配套、没有活力的系列问题。
在这个用脚投票的年代,128公路沿线的企业员工们,除了波士顿市区,还会选择在伍斯特、洛厄尔、昆西、塞勒姆等等,功能丰富、成本较低的城市居住,128公路只是工作地和通勤走廊而已。
▼ 硅谷是由101公路串联的城市群,128公路则是串联都市圈外围的小城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波士顿大都会区规划委员会 (MAPC)、马萨诸塞湾交通管理局 (MBTA)等政府机构,联手开发企业,将128公路沿线的睡城们,改造为宜居宜业的城市带,保持对企业、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回到128公路沿线小城镇的现状,「新、旧」泾渭分明的问题格外突出:老城区是居住为核心的大型社区,128公路只是它们的外环路而已;而园区们会尽可能邻近高速路聚集,以满足通勤、物流的便利性需求,严重缺乏与老城间的互动。
▼ 128公路沿线小城镇普遍存在,老城区与产业园距离远,各自发展,各自为战的问题(图为128公路沿线的牛顿市)
128公路的解决思路是——小镇们双核驱动发展,即:以产业园区为核心的综合研发区,以TOD(即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为中心的老城文化生活区。
下面通过沃尔瑟姆、列克星敦两个代表性案例进行说明。
▼ 小城镇双核驱动的发展模式
1. 以产业园为核,打造综合研发区
沃尔瑟姆,是科学仪器巨头赛默飞的总部所在地,不仅有数十家科仪企业,还吸引了Alkermes、Tesaro、Visterra等生物科技公司的入驻。这些公司聚集在剑桥水库为核心的科技园区。
▼ 沃尔瑟姆,剑桥水库为核心的科技园区
改造升级中,园区与128公路接壤的过渡区域,成为由各类大卖场、餐饮、酒店、公寓、小型办公场所组成的综合服务区,具备生活功能和商务功能。综合服务区,既解决郊区化园区与老城区配套不足问题,也使小城镇们具备了城市商务属性。
▼ 沃尔瑟姆,科技园区与128公路之间的具备生活功能、商务功能的配套区
列克星敦,拥有MIT最为重要的林肯实验室,列克星敦科技园则是区域生物技术和科技公司的枢纽。列克星敦联合「邻居」伯灵顿市,在128号公路与2号公路交叉处,打造出交通管理覆盖区(TMOD)。
交通管理覆盖区除了商业、办公、居住功能,还有日托中心、学校、医院等功能,成为通勤一族的日常生活中心,也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 列克星敦联合伯灵顿市,在128号公路与2号公路交叉处,打造集科技园、功能、城市功能等为一体的交通管理覆盖区,是区域的服务中心
此外,交通管理覆盖区,为了鼓励人们多使用公共交通,推出停车兑现政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人员会获得现金奖励;企业还会配合出台,限制员工每月可以开车上班天数的制度。
2. TOD为抓手,构建老城文化生活区
老城区内的可开发用地寥寥无几,大规模的重建也不现实,但是它们普遍拥有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
同时,这些老城区拥有完善的铁路、公交网络,于是以TOD为核心,体现历史文化的提质改造,在老城区展开。
▼ 串联老城区的TOD网络
改造后的老城,成为旅游地和文化生活中心,吸引着128公路沿线的从业者们。
沃尔瑟姆,是美国工业革命的代表区之一,水系发达、遗留的工业建筑众多,TOD的打造以沃尔瑟姆车站为核心展开。
▼ 沃尔瑟姆车站为核心的TOD
在半径400米的步行范围内,既可以在厂房改造的博物馆区(沃尔瑟姆历史学会博物馆、查尔斯河工业与创新博物馆等)体验文化;也可以在餐饮街、商业街、酒吧街享受生活;还可以前往滨河公园感受自然。
总之,人们在步行10分钟范围内,能充分感受到老城的「繁华」与「文化」。
▼ 沃尔瑟姆TOD不仅有博物馆群落、商业街、滨河公园,还建设了很多公寓,成为年轻人的生活中心(来源:Flickr)
与沃尔瑟姆不同,列克星敦老城则是尽力还原一个极具穿越感的历史场景——因为它是美国独立战争起点,「列克星敦的枪声」发生地。
列克星敦的TOD,是以长途总站和巴士站为核心,除了保留、还原历史建筑外,新建筑也按照独立战争时期的风貌修建,餐饮、购物、休闲功能放置其中,可谓是旧瓶装新酒。
▼ 列克星敦的TOD塑造的是一种穿越感
小镇中心「战斗之路」文化线路*的修建,使其成为吸引全国历史迷的纪念活动中心。
*文化线路:指围绕某个主题,穿越若干区域或国家的一条线路。无论是线路本身的价值,还是其节点的独特性,都能体现出该主题的历史、艺术和社会特征。
▼ 列克星敦「战斗之路」上,来自全国的历史迷举办的纪念活动
为了加强与综合研发区之间的联系,这些老城区在TOD区域内,通过修建自行车道、搭建步行网络,让通勤人员可以高效率地往返于园区与老城之间。
▼ 列克星敦连接科技园区的自行车+步行道路
总之,通过魅力生活的塑造,通勤效率的提高,以及功能的互补,老城们与产业园区共同构建起一个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反磁力中心,形成以128公路为轴的城市连绵带。
05
硅谷模式与128模式孰优孰劣
MEASURE THE WORLD
文末,我们回顾一下硅谷模式与128公路模式的发展,虽然两者都是依靠大学为核心的「锚定加」模式发展壮大,但创新发展路径却截然不同。硅谷,是由众多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产业集群;128公路,则是大都市圈的产业带。
▼ 硅谷101公路与波士顿128公路的城市量级不同
因此,我们看到虽然世界有众多的城市被称为「xx硅谷」,却没能撼动硅谷的地位,主要是体量、结构不匹配。倒是波士顿,通过一个具有跨学科属性的产业门类,发展一批新企业,提升一批老企业的发展路径,更值得借鉴,特别在这个科技+制造对城市越发重要的时代背景下。
还有,MIT对128公路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但这一切的前提是,MIT对创新的态度是高度开放的,或者说是对创新「应用化」有着格外的偏好。这样的「锚定加」中心,才能真正起到对城市创新的引领带动,才会有128公路再次崛起的机遇,才不会依赖「赌赛道」。
此外,当普遍认为郊区化科技园已没落时,不妨看下128公路综合研发区对产业园的升级思路,或许能为郊区的园区们找到新起点。
▼ 128公路沿线的郊区化园区们重获新生
最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产用联合体」成为重中之重。希望本文能为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生物产业聚集区,依托创新走廊,打造生物经济创新极、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带来些许启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