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写六千字致谢的彝族小伙苏正民返乡支教,曾集资资助数十名凉山学子
因毕业论文致谢写了6000余字,点名致谢65人的大凉山彝族小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届毕业生苏正民曾经感动无数网友。
苏正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近日,苏正民再度受到媒体关注。他已正式成为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名支教老师。8月29日,苏正民在返乡支教第一课上用自己的经历勉励学生:“我也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的起步比大家还要困难,大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学,走出凉山。”
根据湖北媒体《长江日报》报道,今年6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正民撰写的6000余字毕业论文致谢,感动众多网友。苏正民现为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第二中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他将在这里支教一年。
回到大山,播种梦想
越西县与苏正民的家乡喜德县毗邻。8月29日上午,是苏正民第一次和越西县第二中学的学生见面,他好似看见了曾经的自己。苏正民告诉学生,他从山里的村小考入城里的初中,他的普通话因为曾带着浓重的口音,班里的同学常常笑他有一把“枪”,叫“彝腔”。
29日上午,苏正民在越西县第二中学,讲授了开学第一课。 长江日报 图
越西县第二中学现有学生4800余人,其中彝族学生占到九成。校长杨加子表示,苏正民是学生身边的榜样,返乡支教,苏正民可以用他的经历、知识和见识帮助和影响更多学生成长成才。苏正民一年支教结束后,将重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他表示,研究生毕业后,自己还是要返回家乡,以帮助更多的青年。
苏正民在毕业论文《论志愿服务的政府责任及其立法规范》的致谢中回顾了自己虽“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之路。
在这篇6000字的论文致谢部分,苏正民讲述,自己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沙马拉达乡的一个小山村里,“我从生下来就营养不良,村里的老人常常劝父母放弃我和妹妹。靠着山泉、野果我跌跌撞撞地活了下来。”
苏正民回忆,家里虽很拮据,父亲依旧选择砸锅卖铁地把三个子女都送进了学校。山里的道路,看着很近,常常却要绕很远的路,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是家常便饭。说是学校,其实就是黄土垒起来的几间泥瓦房而已,常常是屋外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
“何其有幸……这一路虽坎坷崎岖,我却遇到了无数好老师、好同学、好朋友,感谢你们,让我暗淡的人生充满了光亮和希望……”在致谢中,苏正民点名感谢的就有65人,既有自己的大学老师,也有求学路上帮助过自己的人,既有一起支教的朋友,也有一起努力的同学。
苏正民表示,论文致谢部分能被大家关注,完全出乎意料。冷静下来,苏正民经过思考后认识到,大家真正关心和关注的是我国对大凉山等西部、农村地区几十年来实施的支教扶贫项目、愈加健全的资助体系、更加公平的教育普惠制度,而不仅仅是他个人。“我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心和关注我的家乡大凉山,以及祖国更多的西部和农村地区,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凉山阿依也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能够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苏正民的论文致谢感动全国众多网友,不少人被他“坎坷崎岖”但“充满光亮和希望”的求学故事打动。对于和他有相似经历的凉山学子来说,苏正民的故事让他们信心倍增。
苏正民到越西县第二中学报到之前,他的励志成长故事已经在学校流传。据《长江日报》报道,越西县第二中学初中部开学前,学校高中部已经提前开学。高一实验班班主任沈琪为学生们讲授的开学第一课内容就是“苏正民的毕业论文致谢”。
青年学生也可以心怀“国之大者”
其实,早在今年6月6000余字毕业论文致谢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之前,苏正民的故事就已经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友圈和他的家乡传开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苏正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1年6月播出的《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上,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作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大凉山全面脱贫奔小康的历史性巨变。苏正民和他的家庭,正是这一巨变中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2021年年底前,苏正民就获得了由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共同指导,人民网、光明日报社教育部、《大学生》杂志、中国大学生在线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方面获悉,初中时,苏正民的父亲因病去世,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他和姐姐双双辍学,姐姐去了广东打工,他则在家务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在凉山从事了20多年教育扶贫事业,在了解到苏正民的情况后,主动为他提供了每年2000元的资助。“张妈妈”的这份爱,帮他从田头回到教室。重返校园后,他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2017年,苏正民考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全乡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苏正民获得的各种证书和奖杯。长江日报 图
上大学后,苏正民丝毫没有懈怠,凭借刻苦和努力,取得了均分90、绩点3.7、年级排名前20%的优异成绩。在努力成为一名“学霸”的同时,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筹集了价值35万余元的公益物资,资助60余名凉山学子求学,为凉山志愿服务累计超过2000小时,事迹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为传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校为党 成长为国 发展为人民”的红色基因,讲好“彝海结盟”的党史故事,作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青年宣讲团”成员,苏正民在校期间累计开展理论宣讲百余场,线上线下覆盖近200万人;疫情期间,他为249户武汉居民提供为期3个月的志愿服务,同时还紧急参与西昌火灾救援,捐献了8个治疗量的成分血。在大事难事面前,苏正民相信,青年学生也可以心怀“国之大者”。
“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烧自己”
不仅如此,在此次返乡支教前,苏正民就已经开始资助家乡的贫困学子。
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方面介绍,“阿依”在彝语里是孩子的意思,从走出大凉山的那一刻起,苏正民就真正意识到阿依们唯有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减轻家庭负担,课余他有忙不完的兼职,但他仍挤出4000余元,资助了家乡3名贫困学子。身边仍有不少需要资助的学生,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为帮助更多凉山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在学院老师的支持下,苏正民于2019年发起了“凉山阿依助学计划”,吸引了136名来自全国的高校师生和社会人士加入。截至目前,阿依助学计划累计募集资金9万余元,资助了64名贫困学子,其中2名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当得知资助学生中有人在初中毕业后早早与父母安排的对象结婚,外出务工时,这个小伙子流下了眼泪。“每个大凉山的彝族女孩都应冲破这些旧习俗,去看看更大更美的世界。”那一刻他认识到,阿依们不仅仅需要助学金,更需要思想上的改变。
2020年,阿依助学计划与烛光支教行动合作,苏正民带领数百名志愿者,为凉山9个县市近200所学校支教班级的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关怀帮助,既有奖助学金等物质帮扶,还有暖心家访、书信交流、励志讲座、心理疏导等精神帮扶,累计受益15000余人次。
从自身的成长经历,苏正民进一步认识到思想引领的重要性,他先后到凉山州7个县市的12所中小学,为16000余名学生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讲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鼓励弟弟妹妹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时,苏正民还连续4年参与了凉山寒暑期支教,拍摄了《索玛花开》等20余部公益宣传视频,输送精神养料,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2020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成立“苏正民志愿服务队”,旨在助力凉山乡村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志愿服务队队长,苏正民带领团队发起“阿依森林”计划,为凉山州普格特尔果乡中心校、凉山州金阳灯厂中学共23个班级的1000余名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生活用品,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并开展“飞鸽传书”“爱心家访”等暖心项目。为丰富课余生活,服务队还发起了“阿依书屋”计划,与凉山州20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一对一”结对,提供线上学业和心理辅导。
“苏正民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实现了帮扶力量“从1到N”的转变,逐渐凝聚起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持续为凉山乡村教育振兴事业贡献力量。苏正民带领团队在植梦彝乡、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同时,也成为了凉山学子和青年大学生们心目中的榜样。2020年8月,苏正民当选全国学联二十七大代表;10月,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优秀个人;2021年7月,入选全国大学生新党员培训示范班。
正如中国青年报对他的描述“他似乎每分每秒都在燃烧自己”,如今他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了更多凉山孩子们的心中,像火把一样燃烧,为凉山带来了希望。作为一名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而走出大山的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他这样说:“毕业后回到大凉山、扎根基层,这是我对党最深情的告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