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度 | 透视极端高温!它为何如此凶猛?
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高温天气席卷全球和我国多地。我国自8月24日起高温逐步缓解,预计高温31日结束。回顾此轮高温天气,它为何如此凶猛?至今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中国气象报推出“透视极端高温”特别策划,全面剖析此次高温过程。
看形势:见证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
8月23日,旷日持久的高温包围圈终于开始逐渐缩小,强度逐渐减弱。中央气象台预计,8月31日,南方大范围高强度“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过程结束。
站在终点前,回顾这次自6月中旬发端的高温天气过程,大范围热浪渐成排山倒海之势,一拨广于一拨,一拨强于一拨。8月1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此后,高温步入“最后的疯狂”。随着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的名号彻底“坐实”,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历史。
见证历史:以最强高温之名
8月17日,国家气候中心监测评估显示,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6月13日至8月28日,国、省共发布高温红色预警7555条,是去年的18.8倍,较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11.6倍,省级发布的高温红色预警较历史同期(2017-2021年)平均值增加4.9倍。该中心气候服务室首席、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陈峪表示,此次过程开始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
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6月1日-8月15日)
这次高温有多强,很多人已有太多的亲身体会,看过太多惊人的数据。但仍有一些特点,格外引人注目。
首先,是高温的广泛与极端。寻找一片避暑清净地,正变得越来越难,高温热浪已对中国大部分区域造成影响。截至8月28日,全国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40℃以上高温,366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持平或突破历史极值。长期垄断我国极端高温排行榜榜首的新疆吐鲁番也遭遇挑战——首次在吐鲁番以外地区测得45℃高温。
其次,想在“一早一晚”觅得几分清凉,逐渐成为奢望。高温成为昼夜不休的“劳模”,呈现“白+黑”复合型高温特点。在重庆沙坪坝,8月19日早晨测得的全天最低气温达34.9℃,一天24小时里只有3分钟不属于高温范畴。
最后,当高温持续日久,长期影响逐渐浮出水面,旱情开始露头。重庆市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董新宁表示,以湿热著称的重庆,“湿气”已被打败,最近一个月以干热为主。8月18日18时,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气象干旱预警,“汛期反枯”成为今年盛夏河流新的关键词。在长江流域,多处水位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多个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洞庭湖、鄱阳湖提前“入枯”;下游的上海,长江口出现罕见夏季咸潮。而高温干旱带来的更多连锁反应——用电需求激增、水电产能下降、农业生产受阻等,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2022年8月25日江西省国家站、区域站15时气温
当然,经受高温“烤”验的远不止我国,而是整个北半球——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气候类型的国家,都在高温下“挣扎”。
号称拥有地球上“最凉爽的夏季”的英国在7月19日首次测得40℃以上高温。欧洲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世纪性干旱,高温热浪引发肆虐的野火。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格陵兰冰盖融化几乎“不可逆转”。北美洲北部针叶林带出现大量的火灾和虫灾。就连寒冷的北极圈,也逃不开高温影响,气温一度飙升至32.5℃。
高温何来:高压“火炉”加热不止
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高温热浪,原因到底是啥?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认为,极端高温成因有三个层次,共同造就了一个不停加热的“火炉”,烘烤整个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造就了高温的基础条件,让整个北半球的高压连成一体,成为给地表不断加热的直接“火力”;“拉尼娜”事件推波助澜,推动高压越来越强,不断为火炉输送“燃料”,让高温“更上一层楼”;全球变暖的影响,虽不易察觉却更加致命和长久——它相当于在火炉旁“扇风”,风助火势,让火越燃越旺。
大气环流异常,就是大气在不同季节进程、地域空间运行的环流形势与常年气候平均态的偏离超过阈值。今年夏天,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呈现出一致性的暖性高压环流系统控制状态。这种暖性高压是高温的直接来源,在暖性高压系统影响下,热空气滞留在地面附近,吹不走、散不出,导致当地持续升温。换言之,今夏的北半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大西洋副热带高压和伊朗高压均阶段性增强,形成大范围的整体环球暖高压带,以往各自为战的高温如今形成了“统一战线”,让北半球的居民几乎无所遁形。
与此同时,旷日持久的“拉尼娜”气候事件对大气环流异常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拉尼娜”事件即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它所导致的是一系列连锁反应:首先导致热带纬圈环流的加强,从而引发纬圈次级环流的齿轮效应,进而进一步增强副热带高压。今春以来,“拉尼娜”事件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持续加强,其间,印度洋的海温也出现异常,两者一同推动副热带高压持续增强。
向更深处追寻原因,最终会找到全球变暖无所不在的影响。这场持久不退的“高烧”,背后有无数的气候异常因子产生影响,而所有异常因子的产生,都和全球变暖脱不开干系。在这场遍及北半球的高温过程中,它起到了增暖放大与调制的作用。
一次警告:控制全球变暖刻不容缓
今天,持续超过两个月的高温,终于走到“末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8月底,我国大部分地区高温天气将得到缓解。
但高温的结束,却不意味着人们可以放松警惕——事实上,它更像一次预警,一次对未来愈加频繁、愈加极端的高温干旱的严重警告。
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全球变暖的科学研判。202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中提出,全球变暖进一步增加了极端高温、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特别是热浪和干旱事件很有可能发生时间接近甚至同时发生,导致受影响地区在两次极端天气事件之间没有恢复、喘息的机会。报告指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今年,高温与干旱接踵而至,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IPCC的论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正在从“幕后”走向“前台”。此前那些缓慢的、普通公众难以直接感知的间接影响,正逐渐转变为更直接、更暴烈的形式——更多的极端天气气候。
“我们的气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未来就在我们手中”。IPCC在今年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第三工作组报告中强调,全球变暖能否力挽狂澜,在气候临界点前“悬崖勒马”,关键就在这几年。应对气候变化,开展全行业温室气体深度减排,走到了刻不容缓的重要关口。
看影响应对:高温“烤”验 一道社会治理的重要命题
很难说清楚,在哪个临界值,高温会把人击垮。它不像暴雨、龙卷、台风那样汹涌而至,也不像空气污染般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展现危害。有人说,高温是“慢刀子”,但它的伤害又是立竿见影、甚至是危及性命的。
这个盛夏,全国高温落区预报图上,鲜红色“伤口”持续超两个月;风云气象卫星视角下,鄱阳湖、洞庭湖近一个月“缩水”近70%;因为高温,热射病让人闻风丧胆,动物园里的黑熊、猴子只能舔冰消暑。
2022年8月鄱阳湖水域面积与2021年8月对比图
高温下,保供电、保农业、保民生成为社会公共治理的重要命题。
短期高温演化为持续热浪
纵观北半球的夏天,高温不仅仅在国内肆虐,更是在亚欧大陆及美洲大陆形成了一种“热烈的氛围”。有数据显示,北极圈7月的温度甚至一度飙升至32.5℃。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温带来的影响正变得深刻而久远。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认为,“高温首先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中暑、热射病;心血管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也会增加。”
随着高温日数不停“+1”,持续热浪则会对经济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产生直接威胁,这样的威胁在此次高温事件中有迹可循。
一是水。高温少雨加快土壤水分的流失,长江流域多处水位创下有记录以来新低,出现“汛期反枯”。嘉陵江大片滩涂露出水面,洞庭湖河床变成草原,大量鱼类被困死亡。
二是电。不仅是用电,发电也成了问题。长江全流域缺水,使水电日发电量大幅下降,多地不得不限电。四川、江苏、湖北三省超60天电力负荷气象条件指数皆高于历史同期。
三是粮。农田用水变得紧张,不利于一季稻开花授粉和灌浆、玉米抽雄吐丝、晚稻返青分蘖和棉花开花结铃,秋粮和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可以说,在持续高温背景下,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生产各方面正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气象先导推动联防联动
气象部门的先导性定位,在最先感知到高温信号这一点上体现无疑。极端气候的出现难以改变,但提前预警、科学应对本身就是一种“凉”策。整个7月,全国共发布6.8万条预警信息。其中,今年高温红色预警的发布量增幅最大,同比达753%。
此次高温事件,气象部门一方面依托专业科技精密监测预测高温态势,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抗击高温旱情;另一方面也在透过高温本身洞察其深远影响,探索分领域、分层次的精细化服务。
高温初见端倪之时,气象部门便基于雷达、卫星、自动气象站等组成的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准确把握高温发展势头,再借由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与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学预测未来各地高温发展态势,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部署应对各项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自8月12日起,高温步入最强时段,中央气象台连发12天高温红色预警。为确保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秋粮作物灌溉用水和水库电站发电用水,从8月17日开始,中国气象局陆续调拨高性能飞机驰援湖北、重庆、河南、四川等地,捕捉增雨时机,催降甘霖。
更多的突破,在于气象部门分领域、分层次的高温影响预报。
中国气象局与农业农村部首次联合发布一季稻高温热害风险预警、农业干旱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发布高森林火险红色预警。江苏气象部门联合交警部门发布全国首个省级路面高温预报;湖北气象与卫生健康部门发布首期卫生健康气象风险预警;重庆气象与卫生健康部门首次发布高温中暑一级预警;福建气象部门与公安部门制作发布高温天气分路段交通出行影响预报……
气象服务遍及社会治理各个角落
从能源保供到缓解农业干旱,从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到防范森林火灾、交通事故等次生灾害,面对高温,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主动且周密应对,这离不开气象这棵“消息树”。
在四川,持续高温引发的电力短缺还在持续。在四川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大厅,值班调度员与省气象服务中心首席预报员现场联合办公,共同参与指挥调度分析极端高温天气的发展趋势,为预测用电负荷与水力发电能力提供决策依据。
为做好能源保供工作,加强电力调度运行管理,安徽省能源保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电力迎峰度夏工作专班,阶段性专项开展工作,专班下设7个专项组,其中包括气象联络组、气象服务组。在这过程中,安徽省电力气象服务为电力负荷科学调配、负荷精准预测等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浇下“一瓢水”,秋收“一瓢粮”。面对持续高温天气对即将收获的秋粮的影响,近期,农业农村部紧急下发通知加强部署,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份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指导关键措施落实。在高温预警下,安徽、四川等地纷纷召开农业抗旱保丰收工作,重庆、湖北等地陆续下发紧急通知,千方百计抗旱保苗。
在湖南,农业农村部门依据气象预报,全面加强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的保水工作,在7月底前,省内各类水利工程蓄水都较为充足。重庆市农业农村部门同气象部门建立监测预警、技术指导、应急处置、用水调度一体化工作机制,同时强化灾害趋势分析,及早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指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学抗旱防灾。
防范森林火灾,防患于未“燃”最为重要。安徽省林业局强化各级林长和护林员分级包干、网格化管理责任,全面加强森林火灾防范工作。四川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紧急下发通知,要求持续加强滚动研判、短临预报和预警速报,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责任落实、源头管控、应急准备等工作。
多地还强化了健康提示及慰问行动。湖南、重庆、四川等地领导深入基层一线,看望慰问高温一线劳动者。多地气象部门联合卫健委及时发出健康提示。受高温影响,重庆、四川等地部分学校已调整开学时间,延期开学。
好消息是,随着冷空气南下,从8月24日起,南方地区降雨明显增多增强,一直“盘踞”在南方的高温热浪逐渐消退。
秋天,或许真的来了。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刘钊 吴卉 王亮 谷星月 文科 刘倩 李悦
原标题:《深度 | 透视极端高温!它为何如此凶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