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风的地名雅称有多美,你知道吗?
你的家乡改名了吗?
这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始了洋洋洒洒的整治不规范地名运动。于是每天都有新地名闯入我们的视线,比如:
“欧洲城”将改名“矮凳桥小区”;
“曼哈顿”将改名“曼哈屯”;
“加州海岸”将改名“沧湖东二里”;
等等。
人们这才关注到,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稀奇古怪的地名啊。
在遵守法规要求,整治“大、洋、怪、重”的同时,人们积极掀起了一股“改名”风潮,纷纷自发为生活中的不规范地名琢磨更好的名字。
那么,什么样才算好地名?
来看看这些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出的名字吧!低调、优雅、有内涵!
网图侵删
说到兰陵,除了集花样美男和传奇将军于一身的兰陵王高长恭,还有兰陵萧氏。
据说,兰陵萧氏的起源是刘邦的宰相萧何,那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家伙。
网图侵删
他的孙子萧彪率家人迁居兰陵,到了东晋,已成为门阀大家,延绵千年。用欧阳修的话来说:
“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
事实比欧阳修说的,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统计,萧氏在历朝历代中,共出了21位天子、40多位宰相!至于其他重臣和皇后贵妃啥的,咱就不数了。
“兰”、“陵”
兰陵王和萧氏都这么牛,“兰陵”这个地名,自然是跟着名扬天下。
这个古老的名字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首次出现于公元前300年左右。
当时兰陵因筑城于高地,且周围盛开佩兰而得名。相传是战国后期屈原命名,那时是楚国的属地,置为“兰陵县”。
“兰陵”这个名字很是优雅,略一细品,便仿佛能见到兰花簇拥之中,一座高处城镇,浮现在眼前。
网图侵删
兰花的香味在花中被称为王者,于是在画面之外,我们又嗅到了阵阵馥郁芬芳。
孔子说“兰为王者香”;左丘明说“兰有国香”。他们通过兰花的香味,将兰比作了王者人格。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
身为两任兰陵令的荀子又将“君子德行”比作了“兰”。他实在是太喜欢兰陵了,最后终老于此。
很多学者认为,楚人以“兰陵”命名此地,就是意在鲁南建设一片楚国的“王道乐土”、“圣者之地”。
可以说,“兰”这个字,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直是优雅、高洁、神圣的代名词。
在屈原的《离骚》、《九歌》等作品中,“兰”是王者,是君子,是圣贤,也是美人。
时至今日,依然如此。
现在,再读一次“兰陵”这个名字,感觉如何?
这么优美,这么牛P的地名,到底在哪儿啊?
古时,“兰陵”属地范围随着历史变革略有演化,不过大体是在古徐州范围之内。
古徐州跟今天的徐州可不是一回事。今天的徐州只是一个市,古徐州可是一个“州”,曾是九州之一。
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版图和地域规划的演变,“兰陵”这个地名在历史上曾经间断性地消失:
秦汉三国时期,为兰陵县;南朝时消失。
北魏时复置为兰陵郡,北齐又消失。
隋唐时置兰陵镇,贞观年间消失。
古兰陵/图源网络
到了现代更是热闹,1943年设兰陵县,2年后撤销。1949年复设,4年后复撤销。
“兰陵”这个美好的名字,差点就与我们无缘了!
好消息是,现代“兰陵”在最后一次撤销的61年后,已经于2014年再次恢复啦!最新的兰陵县在更名之前,原本叫做苍山县,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
由于历史演变,今天的兰陵县,和古兰陵在位置上有些许差异。从位置上看,今天的山东枣庄才是古时的兰陵。
咳咳,不管怎么说,这么一个风雅上档次的地名,总算是保留下来啦!
有时候,一个名字,就能表达出一个地方蕴含的所有美好。
(当代也有以花命名的美丽城镇:攀枝花、牡丹江、花都)
古代好名字还有许多,比如:
汝南——今驻马店
永嘉——今温州
朝(zhāo)歌——今淇县。(商朝首都,《封神榜》电影中误读为“cháogē”)
等等。
遗憾的是,许多好名字随着历史的变迁都已不复存在了。
最近风风火火的地名整治活动,主要是街道名和小区名。那么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几个有文化的街道名。
网图侵删
子午路在我们国家几个城市都有,不过这里要说的是西安子午路。
子午,即南北。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
因此,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也叫子午线。
据《战国策》鲍彪的注解记载:
“长安有子午谷,北山是子,南山是午。”
这子午谷就在长安西南的秦岭山中。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
子午道既是子午谷中的峡谷要道,又是一条南北走向、从长安通往川地的唯一通道。
《三国志》中,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大将魏延曾提出子午谷之计:
“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魏延的意思是:咱们应该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老子亲自率领五千精兵走子午路,穿过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爷,您带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咱们两军走不一样的两条路,会师于潼关。
“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
网图侵删
但是,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子午谷地势险恶、气候多变,此计太过冒险,最终拒绝。
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谋”,直到今天,仍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计谋简直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时机,否则历史就要被改写了!
历史无法假设。不过呢,后来曹魏大将曹真伐蜀时,就反向采用了此计,取子午谷、斜谷等道向南进军,但却在途中遇上阴雨连绵,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最终被迫撤退。
后来东晋的桓温北伐前秦,也想借用此计,偷渡子午谷,结果还没出谷,就中了秦军的埋伏。
都说英雄所见略同,为啥这么些大将都看上了这条路,却没人成功?“子午谷奇谋”被足足讨论了将近两千年,不能不说是一大千古之谜啊!
子午古道是秦岭的六条古道中,唯一“一直被偷渡,从未能成功”的路。所以有“秦岭六道,子午为王”一说。
斗转星移,时间到了唐朝。
据史料记载,公元742年,唐玄宗颁布了那道为杨贵妃运荔枝的圣旨。
根据皇帝旨意,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对,就是出榨菜那地儿)建造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在整条路上设置专驿,建起来一条全程1000多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
于是,难以通行的子午古道被修整成了一条“唐朝高速路”!
有多高速呢?
答案是:在当时从重庆至西安,只需7天。这在古代简直就是神速!
《大唐久典》记载:唐代动用上万人力,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然后把采摘下来的荔枝经过土法保鲜后装笼上马(比如将荔枝带叶密封在竹筒中)。采用接力的方式快速传送,换人换马不换物。每隔二十里换一个人,六十里换一匹马,日夜兼程,保证在七天七夜的时间内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以致于子午路在唐代有了“荔枝古道”之称。
不过,这个速度可是劳动人民用命赶出来的。为了那笼鲜荔枝,常常"人马毙于路者"。
直到现在,秦岭大山中还能见到许多当年运荔枝的遗存,比如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营盘等。石板铺就的道路,早已被打磨得斑驳嶙峋,满是历史的厚重与沧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网图侵删
今天的子午路呢?
直到今天,西安南北向中轴路朱雀大街的最南一段,仍然被人叫作子午路。不过据说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只能在公交站牌附近的店家招牌上看到。
网图侵删
此外,现在西安还有一条正经的“子午大道”。
虽然已经不是子午古道,不过,这个充满古意、见证过无数沧桑的名字勉强也算是传承下来啦!
古代地名是不是都这么优雅有内涵啊?
其实也不完全是啦!比如宋代洛阳城里,也有东鸡儿巷、西鸡儿巷这种名儿。不过这类名字大多是些小街巷,在取更“大”的地名时,一般还是会深思熟虑,取个雅名儿的。
其实现代也取了不少好地名,比如:
簋(guǐ)街,也有人叫“鬼街”。
稍微了解一点北京的人,肯定都知道这个地方。这里是京城饮食时尚的代表,全长仅1442米的路上,有饭店将近150家。对,基本就全是饭店了。
据说这条街原本就是叫鬼街,有点惊悚。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有好几个版本:
版本甲:
这附近的路在清代时通往城外坟场,加上这里的早市从后半夜就开市,摊贩们的煤油灯远远看去鬼影憧憧,所以被叫作鬼市。后来这条路就成了鬼街。
版本乙:
市场经济时期,这条街上店铺做啥亏啥,没有一家生意能做得下去,直到有一家饭店出现,人们才发现,这里只有开饭馆能做好啊!而且开一家火一家!
当时北京还没什么吃夜宵的地方,这里的饭馆为了生计,通宵营业,以致于后来全北京的人都来这儿找夜宵,白天反而冷清下来。这条夜间繁荣的餐饮街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鬼街”。
不管哪个说法,总之,这条街火起来之后,正式的名字总不能真叫“鬼街”吧!于是人们冥思苦想,最后改成了“簋街”——这个如果不是同音,好多人都不会念的名字。
何为“簋”?
簋这个字,可谓历史悠久,从甲骨文时代开始就有这个字了!
历史悠久的“簋”字演变
簋是古代中国盛食物的器具,也是重要的礼器,绵延出现于整个中国历史,但主要兴盛于商周时期。
簋是一种青铜器,形制比较丰富,不过通常都是敞口、束颈、鼓腹、双耳。
商代 青铜餮饕纹簋
簋一般用在宴会或者祭祀上,需要和象征国家权力的“鼎”配合使用。
有意思的是,据《礼记·玉藻》记载,簋常以偶数出现,而鼎则是奇数,比如四簋配五鼎、六簋配七鼎。
当然啦,具体怎么配也是有规矩的。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用法也是讲究得很。鼎是专门用来盛肉的,下面还可以点上火,煮个肉火锅。簋呢,则是专门用来盛煮熟的饭食的。
可以说,“簋”在历史上,不但代表了丰足的饭食,更代表了高贵的身份。
到现在,珠三角地区还有“九大簋”盛宴一说。
北京簋街一侧的桥头现在有个大大的“簋”雕塑。“簋”已成为簋街的标志。
这条现代街道,因“簋”而变得有文化、有底蕴起来。
有时候,一个名字,就能赋予一个地方更多内涵。
你的家乡古称是什么?评论区等你留言!
欢迎关注慧鉴艺术讲堂,关注藏山君,最走心的艺术科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