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旱魃为虐”,当以超强“组合拳”应对
文丨政邦智库研究员 吴天龙 崔向升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就把水、旱、风雾雹霜等自然灾害与治国联系在一起。五害尽除,则国家可治、百业可兴。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8月2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进一步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强化财力物力支持。会议提出的五项措施(科学调度江河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优先保障群众饮用水;千方百计保障农业灌溉用水;从中央预备费中拿出100亿元抗旱救灾;抓紧研究推动晚稻丰收的举措),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7月下旬以来,南方地区出现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平均强度最大的高温少雨天气,高温热害与干旱叠加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情势刻不容缓。
粮食安全,重在秋粮,中国秋粮产量占年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左右。现在,距秋粮大面积收获只剩一个多月时间,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进入重要阶段,一定要紧抓近期抗灾减损窗口期,把防范各类极端天气保秋粮丰收作为首要任务,争取多部门联动,确保资金支持,调动各方力量,盯住关键时段、关键地区、关键品种,分区评估、分类施策,层层压实防灾减灾责任。具体可在以下方面精准发力:
提前谋划研判,制定防控预案。加强农业农村、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应急值守和沟通协作,结合数字化技术,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保障预案,健全科学、高效的应急保障网络,强化水情、墒情、苗情监测分析,分区域、分类型、分作物评估高温干旱影响,编制完善抗旱预案,有针对性采取防范应对旱情措施。同时,健全预警和农业应急管理体系,加密灾情调度,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为精准指导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分区分类施策,做好田间管理。对出现旱情不重,且灌溉条件较好的田块要根据旱情发展形式及时灌溉补墒,做好以水调温关键措施。对丘陵岗地、“望天田”等缺乏灌溉条件的地区,加紧调度抗旱水源,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喷施抗旱保水剂等应对措施,尽力缓解高温旱情影响。对受灾特别严重的地区,要根据当地条件适时补种晚秋作物或割茬蓄留再生稻。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应对其他灾害的准备,做好防范暴雨、洪涝、强风、病虫等自然灾害的物资和人员准备。
广辟抗旱水源,统筹水量调度。加强对江、河、湖、库等水源的科学调度管理,尤其要及时下拨救灾资金和物资装备,动态完善相关调度方案。因地制宜采取应急调水、新辟水源、临时架泵、新修水池塘坝、延伸供水管网、错峰轮灌等综合措施,保障农作物生产用水。考虑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向中下游适度补水,及时启动调整应急响应,组织开展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合理调水、科学用水,确保生产生活用水两不误。
调动社会力量,强化社会化服务。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引导供销社、农技推广站、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聚焦南方中稻、夏玉米、大豆等品种,帮助受灾影响严重的小农户做好防灾工作,降低灾后损失。
加强技术指导,做好服务保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专业技术力量,细化关键抗旱和应急处理措施,组织党员、各级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带技术带物资蹲点包片,结合农业12316热线电话和三农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反馈,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关键问题。同时加强媒体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形式,尤其是公众使用比较广泛的新媒体平台,分灾情、分环节制定发布应对实招,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灾减灾,营造良好氛围。
“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国人带来的灾难,远甚于其他灾害。诚如学者何炳棣所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
在多年应对洪涝灾害与旱灾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抗灾经验,加上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但我们依旧不能掉以轻心。毕竟,气候变化,非一日之事,应对气候变化,亦非一日之功。
救灾并无奇策,重在“超前预防”。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这是气候问题,也是不能等闲视之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抗旱绝非临时性的应急工程,而是持续性的常态工程。地方管理者应尽快改变抗旱“扛一扛、忍一忍就过去了”的过时观念,而应虑及“最坏的情况”,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准备。公众也应增强认知,加强防范。
惟有实施多管齐下共治,上下联动发力施救,方能够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夺取粮食丰收。
文章首发于凤凰网政能亮专栏,原标题《政能亮丨“旱魃为虐”,当以超强“组合拳”应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