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八座敦煌洞窟“搬到了”北京,再现莫高窟神韵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综合报道
2022-08-30 08:15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8月29日,“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对外开放。澎湃新闻了解到,展览从“经典敦煌艺术”“藏经洞专题”“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三大主题出发,展出复制洞窟8座,文物、临本、现当代艺术家创作等280余组(件),再现了石窟艺术的神韵,展示了敦煌学的博大宏阔,展现了敦煌艺术的现代活力,为公众呈现了多元的敦煌艺术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敦煌自古以来便是“华戎交汇一都会”,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不同民族与各种文化在敦煌交汇、交流、交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润厚重的敦煌文化。莫高窟就是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载体和结晶,公元4―14世纪,由于佛教的传播,古代艺术家在莫高窟陆续营建了大量的佛教洞窟,至今仍保存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包括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伴随着20世纪初敦煌石窟藏经洞文献的发现、流散和传播,在中华文化的谱系中催生了举世瞩目的“敦煌学”,使敦煌走向世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试图让公众在当代美术馆近距离欣赏敦煌艺术之美,同时,主办方还将带来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元感知于一体的丰富体验。

展厅中,八座复制洞窟无疑是最大的亮点,观众可以置身其中,体验跨越千年的敦煌之旅。

记者了解到,此次展现的8座复制窟的时间跨度从北朝开始,历经隋唐,到五代、元时期。

莫高窟晚唐第17窟“藏经洞”

莫高窟今编第17窟,俗称“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右壁,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851-862)间,是晚唐释门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堂。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从地面至窟顶高约3米,正壁(北壁)贴壁建长方形禅床式低坛,坛上泥塑洪辩像,身后画菩提树,枝叶相连以示洪辩在菩提树下坐禅,左侧(东)画比丘尼,右侧(西)画近侍女,左壁(西壁)嵌大中五年洪辩告身敕牒碑一通。

敦煌藏经洞(莫高窟17窟)外景

公元11世纪初,位于莫高窟的三界寺僧人移洪辩像于他窟,将该寺多年收藏的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他宗教、社会文书等,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闭窟口,并于壁面饰以壁画,故而俗称藏经洞。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宋)敦煌研究院藏

此次展出藏经洞绢纸画临摹复制品20件。在展厅内,观众会遥想到储存了公元4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经卷、文书、绢画等5万余件文物的藏经洞,它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而“藏经洞”的专题也是展览的一大亮点,以此凸显藏经洞被发现所带来的重大意义。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

第285窟被称为“以佛教为主体的万神殿”。该窟开凿于西魏大统年间,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确切开凿年代的洞窟。其中的内容以佛教为主体,又融合了道教、印度教、古希腊神话等,多元的文化在这一洞窟中同时呈现。该洞窟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成就,中西方不同的神灵,不同的绘画风格,在此窟中交汇、融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内景 (西魏)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

莫高窟西魏第285窟 五百强盗皈依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

第220窟是莫高窟最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1943年,将表层宋绘千佛剥离后,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并在前壁和右壁发现两个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的墨书题记,为壁画提供了确凿的断代依据。此窟为覆斗顶形窟,正壁(西壁)开一龛,左壁(南壁)画阿弥陀变,右壁(北壁)画东方药师变,前壁(东壁)画维摩诘经变。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药师七佛图》

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帝王听法图》

此窟正壁龛内原有唐塑一佛二弟子,均经后代重新装修。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的覆盖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生动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盛唐第45窟

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敝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左壁(南壁)画观音经变。右壁(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

莫高窟第45窟西壁龛内南侧菩萨像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莫高窟盛唐第320窟

莫高窟第320窟开凿于盛唐,是盛唐时期的代表窟之一。东壁门右侧有一身元代绘菩萨,这尊菩萨像,头戴宝珠花冠,挽高髻,饰巾帼,面相丰满,手持梵夹,披绿巾着裙,跣足而立。造型蕴藉庄重,色彩淡雅,线描流畅,技法丰富,圆转畅达,是元代菩萨像的代表之作。

莫高窟盛唐第320窟

莫高窟盛唐第320窟 散花飞天

莫高窟中唐第158窟

第158窟位于莫高窟南端,此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凿,是莫高窟著名的涅槃窟之一。所谓涅槃窟,是将涅槃像作为洞窟的主体,前面没有遮挡而使卧佛像赫然横陈在观者面前,所以涅槃窟的平面都作长方形。此窟平面横长方形,宽18.10,深7.20,高6.80米,靠后壁(西壁)有1.43米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又有较矮小形如睡榻的小台,佛像即卧其上。这尊涅槃像为石胎泥塑像,身长15.80米。窟顶为横长方形,四披断面为凹曲线,象微凹曲的屋面,在建筑意匠上涅槃式窟是象征佛寺中的殿堂,佛像在洞窟空间里,使观者一览无余,给观者以良好的视觉环境和空间印象。

莫高窟中唐第158窟

洞窟左壁,迦叶佛塑像的外侧画大势至菩萨,内侧画十大弟子举哀图、菩萨、飞天等。洞窟右壁弥勒佛像的外侧画观世音菩萨,内侧画各国王子举哀图。洞窟的前壁,门的上方画如意轮观音,门右壁为天请问经变;门左壁为金光明经变。这些塑像、壁画和石窟建筑构成了第158窟的全部内容。

榆林窟中唐第25窟

瓜州榆林窟是敦煌石窟群中的第二大石窟,与莫高窟一脉相承,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第25窟坐落在东崖中部唐窟群中,形制颇有特点,主室呈方形,前室横长方形,甬道长而阔。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布局、人物造型和衣冠服饰,以及表现技法和艺术风格来看,明显地继承了盛唐特点,从壁画中的古藏文题记和吐蕃人形象,此窟大致建造于吐蕃占领瓜州初期的中唐时期。主室前壁(西壁)门两侧为文殊、普贤变;右壁(南壁)为观无量寿经变;正壁(东壁)为八大菩萨曼荼罗;左壁(北壁)为弥勒经变。左壁的弥勒经变,以《弥勒下生成佛经》为依据绘制。右壁的观无量寿经变是根据《观无量寿经》绘制的。正壁的八大菩萨曼荼罗,居中为卢舍那佛,着菩萨装束。八大菩萨现存文殊、弥勒、地藏、虚空藏四尊,密教图像的出现,与不空大师河西传密教有密切关系。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

榆林窟中唐第25窟

第25窟的壁画以现实与想象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形象,表现虚幻的宗教境界,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动人心志”宣传效果。

莫高窟元代第3窟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晚期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俗称“观音洞”。全窟作成沙泥壁面,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壁面制作大体符合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所记载的方法,洞窟虽小,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图》

莫高窟元代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图》(局部)

全窟共画观音十二身,均为精品杰作。西壁龛内南北两侧各画观音二身,龛外南北两侧各画观音二身,南北两壁各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一幅,东壁门上两侧各画观音一身。

第3窟的壁画,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成为莫高窟晚期石窟艺术的绝响。至此,莫高窟艺术创造即告结束。

与此同时,此次展览特别展出了《五台山全图》摹本,其原本创作于五代时期,位于莫高窟第61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该画作描绘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恢弘壮阔,不仅是一张大尺寸山水风景,更是世界上罕见的古老的全息地理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台山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具有宗教、历史、艺术、地理等多重价值,自古以来就是朝圣者的供奉圣品。

彩塑供养菩萨像(唐) 敦煌研究院藏

胡人牵驼砖 唐 敦煌研究院藏

为了更加多维度地、立体地呈现敦煌文化的精髓,以及对现当代文化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此次展览加入了当代版块,展现了1940年以来的敦煌艺术手法与精神,从而直观地呈现敦煌艺术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板块中,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受敦煌艺术影响的中国艺术,囊括了常书鸿、孙宗慰、董希文、袁运生、孔柏基、王音、段建宇、仇晓飞、喻红等等30多位艺术家的70多件作品。

常书鸿《奶奶》,布面油画,1950年  

孙宗慰《月牙泉》布面油画,1943年

武艺《敦煌研究院讲解员》,布面油画,2010年

此外,展览还呈现了数字艺术单元,以数字艺术作品打开不同艺术体验的钥匙,,以期通过“敦煌”将过去、现在与未来链接在一起。而在“元宇宙序曲-文明进化论”单元,主办方以敦煌为链接的元宇宙数字艺术展,这一单元展出作品爆款艺术家钟飙的装置作品《洞见》,田晓磊的作品《神话》中塑造的“未来人”等,在这里,古老洞窟里的飞天“神话”向元宇宙世界的未来“神话”递进穿梭。主办方希望以更加创新的方式推广敦煌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展览中来,感知敦煌艺术之美。

钟飙《洞见》 交互影像装置 2018年

刘商英  生命场  静帧  高清视频  10'53''  彩色立体声   2015-2017年

情绪日志 费俊 数据生成影像 2021年

此次展览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敦煌研究院共同主办。

展览将展至2023年2月28日。

    责任编辑:顾维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