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西秀方言语保课题通过国家验收,抢救方言“和时间赛跑”
“过早”指吃早饭,“真天”指是今天,“门天”指明天,“将将”指刚刚,“兹哈”指现在,“拉”指他,“糗连”指去年,“秋腊如”指熏腊肉……
不久后,这些安顺本地人所说的方言,将进入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地保留下来。
1月15日,国家语言工程课题结题验收暨2018年全省语言文字工作会上,贵州省2017年度语保工程项目8个课题顺利通过教育部和国家语保中心专家组验收。安顺西秀区方言语保课题位列其中。
安顺学院教师李文军是西秀方言语保课题负责人。在过去的8个月时间里,他穿梭在学校、家、录音棚之间,用纸笔、音视频记录下了西秀方言的发音。
这位语保人充满了忧虑:普通话大力推广之下,会说纯正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这不仅意味着人们的童年记忆行将消退,也意味着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化或将消失。
消失与“变异”
1月23日下午,李文军家里,他正在等待两名发音人的到来。
“还要做最后一些补录工作。”他说,“西秀方言语保课题已通过验收,但还要做一些最后的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完美。”该项工作完成后,他就可以结题了。
下午3时30分,两名发音人先后到来。李文军将家中窗户关闭,窗外的车鸣声一下降低了不少,补录就在这样安静的环境下开始了。
其实,李文军只需这两名发音人用方言说出不到10个字的读音。但就是这样,也花去了整整两个小时。其间,要么是发音和上次不同又需重新回忆,要么是被噪音所打扰。
“太枯燥了!太枯燥了!”一名发音人不停地对记者感慨。
这样枯燥的工作一直持续了半年多。李文军说,过去半年,他们节假日几乎都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或进行纸笔调查,或在录音棚进行摄录。
不过,让李文军高兴的是,他的工作终于要完成了。
在半年多的调查中,他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纯正的西秀方言正在消失,且速度在加快。
据了解,西秀方言使用者分布在安顺城区及周边乡镇,该地方言有着自己的特色。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会说纯正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或者会说方言的人也正在向普通话靠拢,方言出现了“变异”。
“会说地道方言的人越来越少了。”李文军说,他在调查中就发现,如今,只有那些老年人能说比较地道的方言,而年轻人会说纯正方言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李文军称,现在一些小孩几乎都不会说方言,在学校,他们要说普通话,在家中,父母仍和他们说普通话。
作为一名语保人,这样的情况是令他感到忧虑的。李文军说,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很多地方上的文化,用普通话是很难表达出来的,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味道也变了。所以,如果方言消失了,所承载的文化也就消失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此次调查中,他就发现不少安顺早年有趣的童谣,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谁来做发音人?
将方言永久保存下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李文军介绍,他们要调查1000个常用字、1200个词汇、50个句子、3段地方普通话以及一些话题讲述、口头文化(包括地方上的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这些先用纸笔记录下其说法,再用音视频记录下来。
据了解,他要找到的六类发音人,分别是青(年)男、老男、青女、老女、地普发音人、口头文化发音人。这是李文军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李文军告诉记者,并不是会说安顺话便可成为发音人,成为一名发音人的条件十分苛刻。
2017年5月,他在微信中发布了一条《安顺方言,谁来代言?——寻找最美安顺方言发音人》的招募令。
这条招募令列出各项条件:安顺土生土长,父母配偶均为安顺人,且未在外地长住或工作,祖父母也需为安顺人……
具体老男、老女发音人,年龄要求在55岁至65岁之间,文化水平应为小学或中学,大专以上学历不在选拔范围内。
李文军解释说,对年龄的规定,是因为调查、摄录的时间比较长,需要有好的身体条件;而不要太高学历,是保证语言的纯正。
招募令发布后,最终有20余人前来面试,但只有2人通过,分别是老男和青女。
最难找的是青男。如今,大多数的青年男子都有在外打工或求学经历,要找到符合条件的实在太难。
后来,李文军的一位同事得知后,向他推荐了自己的一名亲戚小张。小张初中毕业,且无外地打工生活经历,父母、祖父母都在安顺土生土长。总算符合条件了。
李文军说,如今,要找到地道的方言发音人是很难的事,但作为语保人,也唯有严格按照条件寻找发音人。
衣服响一下也要重录
李文军称,在确定了发音人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发音人对每个调查条目的发音用纸笔一一记录下来,并用国际音标对每一个字进行标注。碰到相似发音,要反复地比对,直至能确定下来,到底是发什么音。
这项工作虽耗时长,但还不算太繁杂。而真正繁杂的是用音视频记录发音人发音。
发音需要在专业的录音棚内完成。他回忆,当初,他们为找到一个合适的录音棚耗费了大量时间,起初,他们去了学校的广播站,但隔音达不到要求,只好作罢,后来,他们又去了安顺文化馆、蚂蚁众创空间,甚至去了安顺电视台,但要么是设备不达标,要么是周边噪音太大,要么是房间回声太大,无法录制。
录音棚的背景要求是纯蓝色,且发音人在灯光照射之下,在背景墙上不能有影子,为此,李文军还专门找来了专业的灯光师来调试灯光。
在录制过程中,发音人的发音录制,要求也十分严格。如果音视频里有电脑电流的声音,也要重新录制。
“太苛刻了。”张勇是一名发音人,他说,他们录制的时候,衣服响了一下也要重录,咳嗽了也要重录。
多数情况下,他们一个字有时都要录制五六遍以上才能成功。
“非常枯燥。”张勇说,很多时候,摄录师常常都要睡着了,只有说到一两个特别有意思的词时,才会笑一下。
李文军说,半年的调查时间里,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和发音人在一起,自己都没休息时间。
而现在,这项工作仍未完成。接下来,他还要重新对每个词汇反复听,确定是否有错误,最终再完成补录,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和时间赛跑
目前,李文军已进入了结题阶段。
这些发音人的发音已被文字、音视频记录了下来,最终将进入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下来。
李文军说,以后,即使方言消失了,人们还能在这里听到这些消失的声音。或许,在未来,这些乡音,还能勾起人们的乡愁。
作为一名语保人,他也在思考,如何让方言能够传承下去。
他的设想是,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能够听到、看到这些方言,并喜欢上这些方言。但如何能做到呢?他说,其实可以用时下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比如:用方言录制有趣的音视频,用方言结合地方民俗拍一些视频、图片等,再通过网络或其他载体将这些音视频、图片传播给市民,从而吸引大家的关注和兴趣。
不过,这只是他的设想。他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先要将方言记录下来。
“现在很多小孩都不会说方言了。”他说,不仅是西秀区,现在不少地方的孩子,都不太会说方言,再过几年、十几年,这些方言可能就将消失了。
不过,值得期待的是,方言保护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李文军所调查的西秀方言课题正是由国家财政予以支持、国家语委统一规划、地方和专家共同实施的项目。
该项目是一项全国性工程,于2015年启动,计划通过纸笔、音视频采录各地语言、方言及文化,并以数字化形式存入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永久保留下来,计划在5年内完成。
在贵州省内,已有多个方言点列入了语保课题研究范围,其中2016年包括贵阳市云岩区、贵阳市花溪区、遵义市红花岗区等10个点,2017年包括桐梓县、西秀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等8个点。
接下来,有条件的话,李文军将对屯堡方言进行调查研究,并以同样的方式,将屯堡方言记录保存下来。
不过,他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方言正在消失或“变异”,“我们正在和时间赛跑。”他说。
(原标题:安顺市西秀区语保课题背后的故事——方言抢救记)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