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科技工作者:科创体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李纯/中新社
2018-01-25 11:10
科学湃 >
字号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月24日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科技工作者围绕科技创新与媒体记者见面交流,谈及创新环境、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

“我们国家科技创新的环境有非常大的改变。”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骆清铭说,一方面,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提高了很多;另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仅号召人们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有实际的行动。

生物光学成像是骆清铭的研究方向。讲起研发的故事,骆清铭介绍,从原理样机、产品样机到应用示范,他们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的支持,“我们这个技术至少在目前,处在引领的位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认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科技创新的体制和改革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她还以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举例表示,国家在整体的研究导向上更加注重实效,以解决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谈基础研究:为创新大厦打地基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强化基础研究也是当日谈论的话题之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朱日祥举例说,上世纪40年代,中国的科学家通过独立研究中国的地质条件,提出了著名的陆相生油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才有了后来的大庆油田。“在我看来,在中国大地上发现石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基础理论研究对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的一个实例。”

骆清铭也谈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最后要形成颠覆性的或变革性的技术,它的前期一定是基础研究有重大的突破。”

“我觉得,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就像地基和楼房之间的关系,我们平常虽然看不到地基,但它是建高楼必须的,这就是基础研究的作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秀杰说,基础研究这个“地基”打得越宽广、越深厚、越扎实,创新型国家的“大厦”才会建得越坚实、越宏伟。

谈成果转化:助企业提升竞争力

“我们的研究结果,特别是现在,更容易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了。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大大地加快。”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昭东的科研成果,已经在中国国内主要的大型钢铁企业得到推广应用。他认为,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必须抓住企业的痛点,把企业作为实施的主体、投资的主体,真正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做出东西来。

“举个例子,我们和河北钢铁成立了河钢东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针对河北钢铁各条产线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靶向式’的改造。”

王昭东说,这样的改造能够抓住企业的痛点,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的产线用很小的投入进行升级,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竞争力有大幅度的提升,“企业当然对我们就认可,我们的成果转化就会很快地推进”。

(原标题:中国科技工作者话创新:科创体制改革力度之大、密度之大前所未有)

    责任编辑:杨漾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