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夜读|送完孩子上学,妻子一路哭

伍里川
2022-08-29 21:1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开学季,亦是离别季。一位妈妈送女儿跨越2000多公里,从黑龙江到浙江上学,安顿好后母女俩流泪告别的视频,看哭了很多人。有网友留言:这份不舍,做母亲的都懂吧。

其实,做父亲的也懂。此刻,因为看了这条视频而热泪盈眶的我,便是这样一个感性的父亲。当然,有些父母不觉得这种告别有什么好难过的,盼“神兽”归校还自己一份清净的,也大有人在。这种心情也很正常,每个人的体验不一样。但总的说来,不舍,是常态。

两年前,在孩子离开南京去千里之外读大学之前,我爱人也有“赶紧上学,别在家烦我”的口头表达。高中三年吃苦无数,披星戴月和“压力山大”组成的是炼狱般的日子,为人父母者也被折腾得半条命快没了。于是,恨不得马上“离手”,是很多家长的吐槽。

然而,高铁几个小时,妻子是一路哭回家的。当孩子的身影在校门口消失之后,她就开始泪奔,“孩子那么瘦小,从没离开过家,她怎么照顾自己啊?”我安慰说,孩子总会成长,相信孩子。可在三口之家一下子变为“两人世界”且持续数年的事实面前,语言的安慰是苍白的。

我们都开始明白,这一场告别,和以往任何一次“拜拜”都不一样。

《士兵突击》里,成才和许三多的父亲在站台送走参军入伍儿子后,许三多父亲神情落寞地说,“再回来,就换了一个人了。”这话用在远走高飞的大学生身上,也不违和。一个曾经在身前“哪儿都有你”的人,忽然之间,就进入了另一个陌生的生命频道。

我常常在火车停下来的时候,看着对面站台的火车倏然奔走,陷入沉思。那一车灯火,带走的是自己无法预知也很难参与的人生。自己苦心养育、同行多年的孩子,似乎就在那列火车上,自此冷暖自知。而父母的难过、无措、牵挂,种种情愫,岂能轻易平复?

那一次,我和爱人行走在人潮汹涌的大学校园里,看着各种表情的母女拥抱、父子挥手,听着各种方言的“照顾好自己”,我的心也空落落的。感觉有几分不真实,也有几分不自在。甚至觉得,孩子是在时空转换的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涯,进入了一个不期而至的“插曲”中。

我爱人一刻不休地做事,帮孩子买东西、打扫宿舍卫生、安装各种我想不到的小设施,还不忘到食堂“考察”一下伙食。她还紧张地不停催我想想还有什么事没做,还有什么话没问。我知道她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只要停下来,那个叫“人生自古伤离别”的魔兽就会在内心搅起一片灰暗。

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此得到开心健康的岁月,因而亦将这份柔情加诸孩子的同学乃至和这段“插曲”相关的更多人身上。分别的头一天晚上,我们甚至带着孩子参加了我当地战友组织的饭局,我们一一“托付”他们,“烦请关照”。这是老父亲暂时放手前的一份日常仪式。

这个经历,也让我想起过往父母送我的场景。1988年9月,我离开村庄到县城的高中读书时,我的父亲母亲是用扁担挑着我的行李将我送到学校的。我虽然住校,但每周可以回家,所以这场分别,没有落泪的情节。

高中毕业后,我进入部队当兵。还记得那一年冬天,在南京街头,父亲追着我们那辆越开越远的吉普车,向我大声喊着“去了来信,照顾好自己”时的哽咽。不可测的命运,和音影消散的猝然,带来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落泪,有时也是一份抚慰和调适。我深信,那位泪奔的黑龙江母亲,亦如此。

所谓成长,所谓如期老至,就是企望和疼痛共同作用的结果吧。

和父母告别,是孩子最基本的成人仪式。而放手,也是为人父母者必修的课程。人生在世,这些无法回避的“桥段”,会成为一生中最难忘也最滋养心灵的时刻。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李晶昀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