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不是魏建军的错,是两轮的诱惑
撰文 / 温 莎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赵昊然
“喜欢车,车可以让我静下心来,没有烦恼。”
尚未大红大紫前,坐拥千万粉丝的网红痞幼在抖音签名中写道,一夜爆火后,这段签名改成了“喜欢车,更喜欢我的粉丝们”。在短视频平台凭借发布“机车日常”,痞幼短时间内涨粉数百万。唱歌走调,跳舞顺拐,妖魔鬼怪辈出的社交网络上,痞幼靠着火辣的身材,以摩托车为标签杀出一条血路。
如今,痞幼已经坐拥2780万粉丝,获赞超过4.4亿。她的成功,是网红经济的崛起,更是机车市场的爆发。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摩托车已成为和飞盘、露营一样的网红户外生活方式。拥有一辆摩托车,在周末与朋友们一同跑山,在年起人中是件时髦的事情。
截止8月28日,抖音上与摩托车相关的话题,播放次数达到612.2亿。微博上“摩托车”的相关话题标签下,阅读量已累计20.8亿次,社交网络的火爆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摩托车已经站上了潮流的风口浪尖。
风潮之下,摩托车市场迎来爆发。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摩托车产销突破2000万辆,达到201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摩托车产销2019.52万辆和2019.48万辆,产销量同比增长12.98%和12.7%。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2 年中国摩托车销量将会达到约 2332 万辆。
2018年走入拐点,进入存量市场;2020年开始又遭遇疫情和缺芯的连环打击,当汽车市场增长遭遇瓶颈之际,摩托车市场异军突起。据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介绍, 与80、90年代第一波作为生产资料的实用主义相比,中国摩托车市场正朝着休闲娱乐的方向转型升级。
你若盛开,鲜花自来。眼见摩托车市场蒸蒸日上,与之同属于“车”字辈的汽车行业蠢蠢欲动。过去,在摩托车领域做大做强后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品牌比比皆是,当中国汽车品牌迎头赶上之际,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也希望将成功的经验复制在相隔不远的市场之中。与乘用车等量的摩托车市场充满诱惑,令人激动不已。
2022年5月,《保定莲池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00辆摩托车项目》显示,长城汽车计划投资超5.56亿元资金布局摩托车市场,预计2023年12月完成年产1万辆摩托车的动力总成生产线。
无独有偶,2021年6月11日,国家工信部发布第34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广西汽车集团新建摩托车企业公告位列其中,标志着集团公司正式具备了生产和销售燃油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两轮、三轮全系产品的资格。网友对之期待满满,表示“人民的杜卡迪来了!”。
如果说,过去摩托车市场在向上跨界,那么如今就出现了反向输出。
李彬认为,汽车企业的进入将对摩托车市场起到拉动作用。“汽车和摩托车是共生的,本田、宝马、铃木都跨界,包括雅马哈也在为丰田做发动机,车企的进入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理念,他们在汽车领域耕耘多年,中国汽车的制造技术和制造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进入到摩托车行业。”
卷土重来的摩托车再次站到了风口之上。
一车难求VS有市无车
“我太忙了,你有什么问题要赶紧问。”
摩托车媒体人宇男“时间就是金钱”的做派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市场的火爆。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市面上的传闻都是真的,现在摩托车市场一车难求,加价售车的情况普遍存在。
“无论进口还是国产,上到80万元,下到8000块都要加价,加价金额从2000元到10万元不等。”宇男说,销量最大的还是用来代步的通路市场;娱乐市场的主流是大城市年轻人,基盘小但增速快。
“玩儿就是约着一起跑赛道、跑山、去网红打卡地,还可以骑摩托车出去旅行,环游中国。”宇男向有点懵圈的记者解释。他说,自己身边的人买摩托车主要是休闲娱乐,混圈子,一款产品的走红和价位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很容易受到圈子的影响。
摩托车发烧友刘先生也在真切感受着市场的火爆,“我昨天看了辆本田MC300,二手车比新车贵,新车还要再等一年;还有川崎ninja400,都在转卖订单。”
这样令汽车圈眼热的盛况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彬指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年轻人不再忙于赚钱,更关注生活品质的提升,摩托车从交通工具变为一种爱好、悦己消费及社交的载体。
他表示,摩托车市场主要分三大类:一是生产资料,主要以农村市场为主,是代步和载货工具,称为通路产品;第二类是城市短途代步工具,这些年以电动摩托车为主,长远看踏板将是主流;第三类是休闲娱乐工具,这类产品排量都在250CC以上。
第三类高端、大排量的产品仍是现阶段增长主流。上半年,250CC以上中大排量摩托车累计销售达22.22万辆,同比增长46.6%。华西证券研报预计,2022年中大排量行业增速超40%,全年将达到40万辆以上。
经历了70年的发展历程,摩托车市场已成长为产业链齐全完善,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有些令人遗憾的是,合资品牌和进口产品在国内中高端大排量摩托车市场仍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中国品牌还没有培育出一家有足够实力对抗海外的摩托车企业。
“摩托车市场刚刚度过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在实现从有到精,各大品牌、各个排量的产品都做出来了,质量也挺好,追赶速度很快,但和外资仍有差距。”李彬说。
在他看来,汽车企业的进驻也很难改变这一局面,“海外内燃机发展了这么多年,中外合资过程中,中方学到了更多的是制造技术,中国品牌现在也还是在电动车赛道上换道超车。”
从摩托车到汽车
摩托车与汽车始终如影随形。
一百多年前,有人在一辆木头做的自行车上装上一台小型发动机, 世界上第一辆依靠汽油发动的摩托车随之诞生。这件事发生的一年后,德国人本茨将发动机装在一辆三轮车上,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出现了。
汽车领域的很多品牌都是以摩托车发家的,掘到第一桶金后再转战汽车圈。
做飞机发动机起家的宝马最先进入的是摩托车行业。1922年12月,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BMW摩托车R32横空出世,第二年在柏林车展初次亮相就轰动世界,于赛场上则屡创佳绩。
R32上市后的第四年,宝马才开始打造第一辆汽车,且还是帮英国奥斯丁代工的车款,真正打造出属于宝马自己品牌的汽车已经是十年后的事情了。但正是这段时间累积,为宝马转型汽车制造商奠定了基础。
26年后,大洋彼岸遭遇二战重创的日本资源稀缺、汽油紧俏,自行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费时费力,本田创始人本田宗一郎发现机会,收购了一批军方剩下的发动机,将之安装在了自行车上,带辅助发动机的自行车一炮而红。
本田靠着摩托车的走红打开了汽车市场的大门。1960年,本田公司战胜了全国50多家摩托车生产厂家位居全国第一。1962年,本田公司正式开始生产汽车。
与本田前后脚进入摩托车行业的是铃木,以纺织机起家的铃木在1952年成功研制出首个在自行车上搭载发动机做助力的摩托车产品。这种廉价的交通工具成为当时普通日本人买得起的产品,一上市就大受欢迎。之后铃木才在1955年开始生产汽车,选择了以微型车为主的路线。
从摩托车市场切入,似乎已经成为进入汽车市场的一条捷径。在中国,也曾经有一批成功的摩托车品牌集体杀入汽车领域。
19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复苏让一批民营企业在摩托车市场大展拳脚,力帆、宗申、隆鑫、银翔几家来自山城的民企被称为“重庆摩帮”。
据网友说,鼎盛时期,摩帮巨头风头无两,隆鑫请过刘翔、成龙代言,东南亚全是力帆的摩托。鑫源控股董事长龚大兴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回忆:“90年代初,重庆的富豪基本都诞生在摩托车行业,十个有九个跟摩托车有关。”
从摩托车赚到的第一桶金为其中一些民营企业转战汽车行业提供了资本。之后,由于限摩令的出现,以及汽车产业的腾飞,摩托车成为夕阳产业,向汽车转型升级成为自然选择之一。力帆、东风小康、北汽银翔、华晨鑫源这些本土民用企业都在此之列。
幸运的他们搭上了中国乘用车市场腾飞的列车,分到了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红利。
经历过摩托车行业血雨腥风的魔帮们还最早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成为最先出海的一批中国品牌。当年接受汽车商业评论采访时,几位摩帮掌舵人就指出,重庆车企重视海外是摩托车锻炼出来的,当年摩托车市场不开拓海外根本无法生存。
从摩托车到整车,看似跨越了两个行业,事实上,如此多在两者间自由切换的企业可以证明,不同车型使用的动力总成在技术应用上是有相同之处的。现实中,涡轮增压、可变气门正时、缸内直喷等技术在两种车型中通用。
“摩托车和汽车从技术上来说是相通的,都是传统的内燃机,但两者间也存在差异性,例如,摩托车的转速达到了12000转,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大概在6000转左右,这意味着摩托车对零部件,对产品的精度要求更高。”李彬说。
死忠粉和回马枪
在汽车领域,关于长城和吉利谁是“国产一哥”的比较一直存在。如今,两大巨头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摩托车市场。
2019年11月的初冬,穿着小白鞋、牛仔裤,顶着墨镜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出现在保定大西门一家摩托车行内,有目击者称,长城汽车掌门人曾多次流连于此。
同年11月,魏建军参加广州车展时特意到宝马展台参观,绕过一众豪车,让他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的是宝马K1600 Grand America,一辆摩托车。
“保定车神”魏建军是个不折不扣的机车迷,长城汽车原执行董事、研发副总裁梁贺年在2018年出版的《长城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曾写道:高中时代,魏建军最爱上的是物理课,最喜欢的是摩托车。
2021年8月9日,长城灵魂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经营范围包括摩托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的研发、制造、销售、摩托车修理与维护、摩托车相关装备的生产与销售等一系列与摩托车相关的内容。
“四轮承载肉体,两轮承载灵魂”是摩托车圈的一句名言,长城汽车以此为名展现出了进军摩托车市场的决心。
吉利则杀了个回马枪。
1994年, 吉利接近摩托车制造业,当时国家对摩托车生产施加了工业控制,吉利没办法生产摩托车,就依托嘉陵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在台州生产嘉吉牌摩托车曲线救国。1998年, “吉利”摩托车的产量已达到35万辆。1997年, 吉利集团投资5亿元进军汽车制造业。
之后,随着汽车市场的风生水起,吉利开始远离摩托车行业,直到2016年,嗅到机会的吉利控股斥资10亿元,收购了钱江摩托29%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今年5月21日,钱江摩托发布定增预案,公司拟向吉利迈捷非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5800万股,占总股本的12.8%,预计募资不超过5.0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资料显示,吉利迈捷为李书福实际控制公司。
至此,李书福对钱江摩托的持股比例提升至37.73%,控制权进一步巩固。"摩托车产业大有可为,一定要做大做强钱江摩托摩托车主业"这句出自李书福之口的话,目前被钱江摩托收录到企业简介之中。
重注其中的同时,李书福还为摩托车市场的繁荣卖力吆喝。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他作为人大代表公布了《适度放开“禁限摩” 科学规划城市摩托车行驶》的建议,其中指出国内摩托车的发展现状、摩托车对当下交通的积极意义,以及适度放开“禁限摩”的相关建议。
2021年10月,领克与钱江摩托贝纳利通过吉利控股相互协作的方式发布了一款名为燃·金弹头的摩托车产品,售价5.38万元,即最新款的贝纳利TNT60。特写照显示,摩托车采用了领克03+风格的黑金配色,油箱上印有"LYNK&CO"标识,车身部位还印有“601”字样
领克能够在吉利集团内部诸多品牌中脱颖而出,除了个性化与年轻化的受众与摩托车市场重叠之外,大概还有一个原因:现任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领克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林杰早在1995年就进入浙江吉利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工作,是位不折不扣由摩托车领域输送来的人才。
据李彬介绍,中国摩托车产品年销售额大约在1500亿元;财报显示,2021年,长城汽车营收为1364 亿元,吉利汽车营收为1016亿元,两大中国汽车巨头的发力将为摩托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值得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汽车企业凭借先天优势跨界,摩托车市场的繁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进入者。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摩托车企业147.6万余家,其中,今年1~7月新增注册企业17.7万余家,增速达49.5%。
挖矿还是卖铲子
如今,在摩托车和汽车领域曾走红一时的重庆魔帮走的走,散的散,唯一的一家东风小康也在7月刚刚改名为赛力斯,准备在全新的新能源赛道上放手一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田BMW在摩托车和汽车市场的辉煌一直持续到今天。
中国品牌尚缺乏“跨界”的成功先例,隔行如隔山,消费者会买账吗?
此前有媒体从接近长城汽车该项目的业内人士得知,长城汽车第一款摩托车产品或将采用大排量六缸发动机,以高端形象进入市场。
宇男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摩托车圈也有鄙视链,哈雷、宝马、杜卡迪等国际大牌站在了鄙视链顶端,玩儿合资的看不上玩儿自主的。自主品牌中,春风、贝纳利、钱江,豪爵属于第一阵营。
“我是不会买国产车的,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车的问题,可玩儿性没那么高。如果长城汽车想要进入的是20万元左的市场,我并不看好,这个价格区间能买到宝马的中端产品了。可能会有人买吧,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受众。”宇男说。
刘先生则表示,自己并不是不会接受汽车品牌的跨界,但需要一定时间,“毕竟铃木,本田,宝马人家也都是既有摩托车也有汽车的,至于其他品牌,还是要看质量,价格,设计,售后等众多因素决定的,品牌效应只是其中一项而已。”
也许让消费者接受中国高端摩托车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机会无处不在。
摩托车和汽车,到底如何选择,这是一场古老的辩论。小孩子才做选择题。李彬指出,现阶段购买摩托车的消费者大多已经拥有汽车。汽车是代步工具,摩托车是娱乐工具,两者之间并不冲突。
甚至已经出现了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4+2”,原本指的是四个车轮的汽车加两个车轮的自行车搭配出行。将自行车存放在汽车里面(或外挂),可以轻松地去到更远的地方骑行。自行车是两轮,摩托车也是两轮。
皮卡载上摩托车,诗和远方都有了。
2021年在轩辕之学的课堂上,有学员代表向魏建军提出了一个市场需求:“我最近一直在找车,和我个人兴趣有关,现在大城市里面玩重型摩托车的人很多,长途的话开过去很累,想找一辆单排座皮卡找不到,国内没有合适的,我的问题是,长城有没有这样的产品?”
“再过最多三个月吧,车已经跑完试验了,你把车放下来就可以穿沙了。”很懂的魏建军回答。2021年12月25日,长城皮卡旗下炮系列的新车型——机车炮正式上市。新车采用单排长货箱造型,后部专门用于装载摩托车。
挖矿可能赚钱,卖铲子绝不会亏,如果边买铲子边挖矿呢?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