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自行车重回摩登时代

2022-08-29 14: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城市忽晚,落日余晖,路口的绿灯亮起,一辆辆自行车与人形剪影,开始驶向城市的各个角落。人群之中,除了骑着共享单车的通勤一族,还有不少戴着头盔、护目镜、穿着紧身骑行服的骑行爱好者。

今年以来,骑行这一曾经小众的运动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在小红书上,“骑行”有超125万篇笔记,分享着自行车选购、城市骑行路线、适配音乐,甚至朋友圈文案,成为年轻人运动健康、低碳环保、展现生活态度与欣赏城市美景需求的集合体。

骑行的风靡,更是点燃销售市场,甚至出现了供需倒挂。据央视报道,“五一”假期前自行车及其相关产品销量大增,部分门店销售增长30%。今年“6·18”预售期内,京东骑行品类预售订单额同比增长了240%;整个“6·18”促销期间,自行车零配件的成交额同比增长100%。而线下,年轻人们买空了各地的自行车店,部分热销款付完定金平均需要2-3个月才能收到。

作为一种运动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骑行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入场,成为激活自行车市场的一把钥匙。

蜡烛经济效应

就自行车而言,骑行的兴起其实是蜡烛经济效应的再度体现。

什么是蜡烛经济呢?在工业革命之前,蜡烛是最主要的照明工具。工业革命后,电灯的出现让大家觉得它将会被淘汰时,蜡烛却再度走红。作为日常生活中烘托气氛的蜡烛,需求反而有了特殊的上升。

无独有偶,自行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国内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后伴随着汽车的普及,自行车产业逐渐没落之际,却因为近一年的骑行潮流而再次兴起。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下谈论的骑行热更偏向于一种运动或者社交媒介,而非纯粹的交通工具。疫情的不断反复和严格的防控措施,不断消耗着人们的耐心。骑行可以让人们暂时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回归自然,成为放松和治愈自我的重要方式。相较于其他运动,骑行可以独行,也可以几人组队,不过度强调竞技,兼顾了社交属性与灵活性。

“一脚下去,就是前行,路过尽是风景,经过都是曾经。”当年轻人在回答自己喜欢骑行的理由时,多寡随心的运动量、挣脱都市藩篱的自由快乐、御风而行的速度感、沿途多彩的风景,都只能部分概括这项运动的魅力。而且,不同的同伴、不同的道路、不同的车型,还可以带来不一样的乐趣。

而当骑行变成一种运动,消费门槛也不同于以往通勤,主要以中高端自行车品牌为主。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新增自行车约300万辆,其中5000元以上的占三分之一。从价格上看,捷安特、美利达、喜德盛、迪卡侬等中端品牌的价格区间在3000元-7000元,已经是比较友好的价位区间。而高阶消费段的崔克(Trek)和闪电(SPECIALIZED)均价3万-5万元,LOOK、比安奇(Bianchi)和梅花(Colnago)价格在五万以上。

“汽车能省钱,10年的车险油费都搭进去,也赶不上骑行烧装备的钱。”一位骑行博主曾调侃着说道。事实上,公路车要买的装备多,车款更新快。相关的配套设施琳琅满目,除头盔、骑行服等必要的防护设备外,记录车速、踏频的码表也颇受欢迎。若要集齐一套,万元预算并不为过,这还不包括自行车的日常保养费用。而山地车性能好,价格也更高,损耗不小,摔车更是常事。如此看来,成为一名“全副武装”的骑行人,成本确实不低。

有趣的是,价格门槛并没有阻挡年轻人的喜爱,反而催生出广阔的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自行车市场规模为1940.7亿元,预计2022年自行车市场规模将突破两千亿元,2027年预计可达2656.7亿元。

低端与中高端冰火两重天

在广阔的市场前景下,自行车市场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中高端自行车成为风口上的“摇钱树”。有人豪掷千金,只为一辆Trek公路车;有人等待数年,只为等到一个定制款的Brompton(小布)。中国台湾的两大自行车巨头的财报也因此分外亮眼。捷安特母公司巨大机械(9921.TW)2022第一季度销售额为222.6亿新台币(约合50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8%;美利达(9914.TW)2021年税前净利润达62亿元新台币(约合13亿人民币),创历史新高。

而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国产自行车品牌,主要定位在中低端,尽管都是传统老品牌,但在这波骑行红利中收效甚微。2022年半年报显示,上海凤凰(600679.SH)营收7.67亿元,同比减少34.88%;中路股份(600818.SH)营收3.91亿元,同比减少12.32%。个中原因不一而足,有技术、设计等方面的原因,而品牌老化更是致命伤。

国产自行车品牌的问题由来已久。上个世纪90年代,以捷安特、美利达为代表的台资自行车品牌进入内地时,由于设计较好、品质较优,加上更加市场化的品牌营销,很快就取代了传统的凤凰、永久、飞鸽等国产自行车品牌。

如今,进入自行车发展的第二春,差距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大。虽然在通勤车上,永久、凤凰占据了市场较低价位的区域,“捷安特们”占据市场较高价位的部分。但是,在中高端特别是运动类公路车出现后,“捷安特们”凭借着在环法、环意等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设计加工、材料选择、运动员数据等多方面优势,将两者之间的差距开始进一步拉大。

当然,永久、凤凰的产品销售不佳,并不是说他们就真的那么不行,关键是不少消费者先入为主的认知。譬如,2020年,“凤凰”也曾通过并购爱赛克车业和天任车业两家自行车企业,将日本中高端自行车品牌“丸石”收入囊中,借此开拓中高端市场。这一年凤凰还组建了研发中心,规划着新产品新品牌。但是,和国际上的对手比,凤凰2021年研发费用支出仅2223.7万,研发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08%;研发团141人,其中3名硕士研究生,24名本科,33名专科,81名高中及以下学历。这样的研发投入和人员配置,除了发发研发人员工资,真正用于研发的资金实在可怜,又怎么谈得上高精尖。

另一方面,国内自行车厂商还整体面临着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困境。骑行圈流行一句话:一辆自行车的品质,由禧玛诺的等级决定。一旦用上禧玛诺变速器,自行车价格立刻上涨一两个档次。目前,国内市场1000元以上的自行车变速器,年需求量约800万套,95%的份额掌握在日本禧玛诺和美国速联手中,禧玛诺更是占据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变速器生产厂商,禧玛诺占有全球超过70%的零配件市场份额,尤其是其生产的变速器几乎完全垄断了中高端市场。在供不应求的背景下,缺货的变速器卡住了各大自行车品牌的脖子:不管是十万一辆的LOOK,还是三千一辆的美利达,都需要等待禧玛诺的供货。垄断的地位也使得禧玛诺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时,将压力传导给下游,从而保证了自身利润水平。得益于中高端自行车的供不应求,禧玛诺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自行车部门销售额达到18亿美元(2492.03亿日元),同比增长17.2%。

消费端的火热和风潮,为行业的逆势突围创造了“窗口期”。但行业的突破和升级需要技术和人才的积淀,骑行爱好者与自行车品牌需要更多的时间彼此成就,创造“路上”最美的风景。

这波骑行热还能火多久?

骑行热在疫情中悄然火热,带给产业足够的想象。

如果骑行热潮能延续至疫情后,益处或将不可限量:用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既是非常经济实惠的出行方式,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还可以对抗久坐给人带来的健康损害。

但骑行到底能够火爆多久,仍然值得思考。2020年3月,美国自行车的销量也曾出现两倍多的增长,生产商被纷至沓来的新订单淹没。然而,短短两年后,热潮戛然而止,自行车再次沦为成年人的一种边缘出行模式。而这只是自行车在美国经历的数次兴衰中的一次。

事实上,一旦生活中一些日常成为“现象”,绝大多数都无可避免地延续着“盛极而衰”的叙事。200年间,自行车曾被更为现代化的汽车挤出道路、也曾被富裕阶层弃置,一度成为“穷人的座驾”,可相似的是,几乎每当人们以为骑行可能就此消失时,它总会奇迹般地留存下来,甚至迎来一波新的繁荣。每一次,骑行的发展转折都超乎时人的预期,就如人们很难料到,自行车会在今年夏天在中国火出天际、甚至成为社交新宠。

在过往200年的历史上,自行车的潮起潮落远不止这一次。但不可否认,在交通拥堵、油价长期看涨的背景下,国家“双碳”政策的影响下,以及新消费人群的推动下,自行车市场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十几年前,公路车的销量还是反反复复的,但近年来销售趋势总体向上,说明市场正变得成熟。”崔克(Trek)中国市场部负责人王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凌振国也曾表示,交通运输行业要在2030年前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必须在交通出行结构上做文章,向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交通方式转变。而根据住建部《关于开展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工作的意见》的指导思想及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制定的《绿色出行行动计划(2019-2022年)》,全国范围从一线到二、三线城市,都在着力打造城市慢行系统。

当高质量的慢行车道四通八达、方便实用的车型随手可得、维修站点遍布各个街区时,自行车的再次飞跃发展就呼之欲出。“自行车的可靠形象一旦树立,时尚就能把它推向潮流之巅,届时人们会争相加入骑行的行列,尤其是年轻一辈会把它当作一种新风尚。曾经被认为落伍、老旧的古董将焕然一新地回到摩登时代的聚光灯下。”弗雷德里克·赫兰在《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描绘的景象或许正在到来。

新自行车时代已经来,但能否趁这波骑行“风起”充分挖掘商业潜力,仍需要整个自行车行业的耐心探寻。我们也希望凤凰、永久等老品牌知耻而后勇,锐意创新,书写出类似于李宁、安踏那样的精彩故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