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时代贵州人】杨杜娟:一根竹篾编织美好生活

2022-08-28 21: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在奋进新时代征程中,贵州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涌现出许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

他们以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责任感,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感,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创造了一个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勇敢地闯、大胆地试、务实地干。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个新时代的贵州人在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为奋力创造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拼搏奋斗。

“我回乡创业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带动周边的妇女在家门口就业。”8月26日,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经理杨杜娟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自己创业的初衷。

今年34岁的杨杜娟出生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竹编)之乡”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八弓镇界牌村。该村是远近闻名的“万亩竹林村”,村民世代以竹编手艺为生,主要生产箩筐、竹笼等。

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杨杜娟对竹编有着特殊的感情。

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经理杨杜娟

2009年,杨杜娟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外地有一份薪资不错的工作。

“有一次回家,因为邻家的小孩比较调皮,我就说他几句。当时他就反问我‘你又不是我妈,凭什么管我?’这句话让我触动较深。”杨杜娟告诉记者,三穗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未成年人比较多,因为缺少父母陪伴,很多孩子性格比较顽劣。她觉得,如果能让周边的妇女通过祖辈传承的竹编技艺获得就业,有一份收入,就能够更好地陪伴和教育孩子。

带着这个想法,2014年,杨杜娟辞掉工作回到界牌村,创办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带领村里的竹编手艺人一起创业。

创业想法很简单,真正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创业初期没有资金,技术也不好。”杨杜娟说,当时多亏竹编师傅的帮助才勉强撑起公司,但公司的发展依然面临现实问题。

“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设计问题,我们有很多产品不太适应现代家居,不符合现代人的需求。”杨杜娟说。

为了让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杨杜娟一边通过购买大量竹编书籍和网络进行自学,一边四处拜师学艺,除了向本县的非遗传承人学习外,她还去四川青神、浙江东阳和湖南等地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竹编技艺。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电商专业,积极和高校合作,不断改进产品工艺。

杨杜娟指导员工进行竹编产品制作

功夫不负苦心人!杨杜娟采取“一键定制”的销售策略,通过互联网订制,公司业务覆盖到网上销售,业务应接不暇,公司月收入最高能达30万元以上。既能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也能从客户的要求和反馈中不断改进竹编技艺。

公司发展日渐向好,杨杜娟从未忘记自己创办企业的初衷。2016年杨杜娟当上界牌村妇女主任。

“我们把周边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农村闲散劳动力等集中起来,免费教他们竹编技艺。”为了方便群众学习,杨杜娟将工厂设置成开放式的,群众随到随学,并将订单分发给学员,帮助他们就业,增加收入。截至目前,杨杜娟已开展竹编技艺培训50余期,每期50人,培训学员达2700余人。

杨杜娟为界牌村留守妇女进行就业培训

杨杜娟介绍,公司的产品都是订单式生产,村民做完就获得相应酬劳。

“家离工厂近的村民,他们直接到厂里面上班;家离工厂比较远的村民,我们提供居家灵活就业,可以一次性领一部分材料回家,做完后拿过来交货,就可以获得相应酬劳。对于村民来讲,还是比较方便的。”杨杜娟说。

工厂+车间+居家灵活就业的模式,满足村里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也让杨杜娟的公司逐渐壮大,目前公司已拥有固定员工52人。在她的带动下,不少村民靠着竹编增收致富,竹编手工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公司生产的竹编制品也深受市场青睐,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让小小的竹篾焕发出新生机。2021年,杨杜鹃公司生产的竹编工艺品荣获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第十四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

原标题:《【新时代贵州人】杨杜娟:一根竹篾编织美好生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