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乐享云南 | 非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2022-08-28 17: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本周带大家走进

​“乐享云南·非遗”板块

本期分享主题

——省级非遗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芦笙,是苗族传统文化的图腾象征和显著符号,是苗族人民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刻画着苗族人民的性格和意志。芦笙在昭通大关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多个“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舞”“芦笙调”等在这环环相扣,形成了活态的芦笙文化生态链。2006年,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中,大关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芦笙一般由笙管、笙斗、簧片和共鸣管部分构成,制作工序繁杂、工艺考究。芦笙制作材料为苦竹、白杉木、桦槁树皮、黄铜,工具为刀、锯、刨、凿、钻、锤、剪刀、炼炉等,芦笙匠人需经过选料、烤料、打制簧片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制作出一件造型优美、音质优良的芦笙成品。

制作好的芦笙,曲调悠扬,婉转动听,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办丧庆喜、田间劳作的必备乐器,每当芦笙响起,空气中弥漫的是苗家儿女热烈的芦笙情。

文 何雨珍 整理

图 微大关

海报设计 张楠

编辑 代汪媛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华芳

审核 马波 刘丽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