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读 | 洞庭湖变“草原”、莱茵河“见底”,今后更热怎么办?(附音频)
这个夏天
关于高温的话题一直没断过
“晒干江”、“热晕鸟”......
最高温纪录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让人“热不堪言”
都已经热成这样了
听说未来还会更热?
这可怎么办?
“环球同此凉热”
咱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一个字,热。
今年夏天,对于地球上的大部分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难挨的苦夏。
中国南方地区,热浪滚滚,连续持续了一个多月的高温天气。
再往前倒,今年七月份的时候,欧洲国家也遭遇了一波热浪袭击,最高气温突破了40摄氏度,创下了欧洲地区百年不遇的高温纪录。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8月中旬,德国跟荷兰边界的莱茵河水位下降到了零厘米,创下了自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低纪录。
去年在这个位置,因为水大,德国警察立的警示牌上面写着“水深危险,严禁下河戏水”。今年在同样的位置,还是同一块牌子,上面的警示语换成了“不要试图横穿河道”。
莱茵河,号称德国的“父亲河”,德国工业发动机的润滑油,是德国乃至欧洲一条重要的黄金航道,莱茵河干了,对于德国以及欧洲的影响事关重大。
洞庭湖变“草原”
高温伴随的必然是干旱。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一个来月,受高温天旱天气影响,鄱阳湖、洞庭湖,这两个咱们国内数一数二的淡水湖,一个月的时间,面积缩小了近六成,其中洞庭湖城陵矶的水位跌破了24.50米,提前80多天就进入了枯水期,成为1971年以来最早进入枯水期的年份。
据媒体报道,湖南人李先生于7月份路过洞庭湖时拍下了碧波荡漾的湖面照片,等到8月份再去拍时,同样的地方已经变成绿油油的“草原”。
网友实拍记录下了洞庭湖一个月以来的巨大变化
“零水位”的莱茵河
咱们听“母亲河”听得比较多,在德国,既有“母亲河”,也有“父亲河”。
德国的“母亲河”叫“摩泽尔河“,属于莱茵河的一条支流。德国的前身是普鲁士,普鲁士人世代生活在摩泽尔河流域。因此,摩泽尔河被德国人视为“母亲河”。
德国的“父亲河”是莱茵河。莱茵河对于德国的重要意义,更像是一条经济大动脉,号称德国工业发动机的润滑油。母亲负责孕育生命,父亲负责工作养家,从这个意义上来解释,莱茵河被称为德国的“父亲河”没毛病。
2022年8月13日 低水位的莱茵河
根据央视的报道,今年八月中旬,莱茵河中段的水位线下降到了40厘米以下,部分地区甚至不足20厘米,而在德国跟荷兰交界地带,莱茵河的水位线更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零厘米。
20厘米是个什么概念?几乎就是咱们常说的“水刚没脚面”。零厘米,那不就是没水了嘛!
需要跟大伙说明的是水位线,不等于水深。河道一般呈V字型,两边浅中间深,立标志杆的地方水位是零,不见得中心航道的水位也是零。拿莱茵河来说,如果标志杆显示40厘米的水位,中心主航道的水深还能接近两米,如果标志杆显示20厘米,中心主航道水深不足一米。
德国,面积不大,只有35.7万平方公里。但是,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境内河流众多。境内的莱茵河是欧洲第三长的河流,排在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之后,共流经6个国家。
莱茵河流经多个国家,其中对德国荷兰尤其重要,是德国最重要的航运河流、黄金水道
莱茵河发源地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脉。瑞士境内的莱茵河叫“前莱茵河”,前莱茵河出了瑞士之后进入列士敦士登,出了列支敦士登,莱茵河又成为了瑞士跟奥地利的界河。
随后流入德国、瑞士、奥地利三国交界的博登湖,自东向西又进入了法国,成为法国跟德国的界河,河东是德国,河西是法国。
位于莱茵河法国一侧,有一座世界名城——斯特拉斯堡,欧洲的很多机构都把总部设在斯特拉斯堡,因此斯特拉斯堡也被称为欧洲第二首都。
出了德国跟法国,莱茵河进入荷兰,在鹿特丹附近汇入北海。
莱茵河全长1200多公里,其中860公里都位于德国境内,所以德国的莱茵河流域面积非常大,大约占德国国土总面积的四成。
德国莱茵河流域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是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带之一,半个欧洲的工业中心都在这了。
德国之所以把工业中心建在鲁尔地区,就是因为它守着莱茵河,航运交通发达,原材料装船运进来,生产出来的产品装船运出去。
现如今,莱茵河快见底了,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可想而知。
“热浪”上升为“气候危机”
席卷全球的热浪,带给大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热”。然而,热的背后,反映的则是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不断加剧的大环境。
处在高压圈内的感受就是一个字:热。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六七月份,热浪跟野火席卷了北美西部;当年冬天,寒潮和强降雪在北美、俄罗斯和西班牙肆虐;异常降水频率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洪水灾害,在中国的郑州、西欧的德国、比利时的东部以及澳大利亚都有发生;南美洲则承受了干旱带来的影响,水资源一度短缺,威胁当地人的生存。
这些极端天气,反映的都是气候变化造成的波动。
因此,世界气象组织把这种极端天气称之为“气候危机”。
但凡是升格到危机了,就说明情况已经恶化到了一定的程度。
《流浪地球》当中有这么一句台词,说得挺好的:“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然而,等到大伙意识到危机来临的时候,晚了。
这些年,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声音总能听到,但是大伙都觉得,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离咱们还远着呢,等到跟前再说吧!
现在咱们面临的情况就是,气候变化的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同时,气候变化带来的剧烈影响,也大大超出了大伙的预期。远不是大伙想象的:不就是夏天热点,冬天冷点嘛!热了我开空调,冷了我套棉裤。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可不是空调跟棉裤就能解决的,它将会是一场影响地球未来发展、影响人类生存模式的剧烈变化。
以英国为例,两年前的一项气候研究,当时的结论是,“气候变化会给英国带来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大,英国未来几十年,出现40ºC以上极端高温天气的可能性很小,小到不足1%”。然而才过了两年,40.3ºC的极端高温天气已经在英国出现了,1%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而且,科学家们断言,未来几十年,英国几乎年年都会出现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高温会成为未来英国夏天的常态化现象。
你觉得今年热?哼,孰不知,今年有可能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最凉快的一年。20年之后,英国人民会无限感慨的回忆:2022年那个夏天,多凉快啊,就热了一个礼拜,哪像现在,一热热一个月。
基于这种情况,科学家断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成为地球主要的威胁之一,应该引起人类足够的重视了。
气候影响物质灭绝、国家兴亡
自古以来,考量气候对生物影响最重要的一项指标,就是温度。
梳理过往的历史,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成因各有不同。有陨石撞击造成的、有冰河期来临造成的、有火山爆发造成的、有大陆板块迁移造成的,但是,最终反映到现实当中,都是温度的变化,要么极热,要么极寒。
世界气象组织《2021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1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之前的平均水平,高出大约1.11摄氏度。
看着不算高,一百多年过去了,才高了一摄氏度,然而,您不要小看了这一摄氏度,自然界当中一直有“蝴蝶效应”那么一说,往往环境温度一摄氏度的变化,给整个自然界带来的变化,就是潜移默化、翻天覆地的。
最坏的结果就是物种灭绝。
刚才也说了,地球上经历过的几次大规模物种灭绝,都是由于温度剧烈变化造成的。
有研究显示,当地球环境温度变化幅度超过一摄氏度,地球上就有至少20个物种面临灭绝。
除了科学家爱研究气候变化之外,历史学家往往也对气候变化感兴趣。
在《气候创造历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历史与人口迁徙的关系”。比如说,在全球冷化时期,印欧人、日耳曼人、亚洲北部人,就会向温暖的温代迁徙,因为那里有适合耕种的土地。而在全球暖化时期,人口就会向纬度更高的地区迁徙。
同时,气候变化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兴亡。
在欧洲的历史上,一直有罗马帝国亡于气候变化的说法。
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正是气候最适宜的时期。而罗马帝国衰退,也是因为气候变化,打不出来粮食,一闹饥荒,自然就内乱了。
人类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种情况,人类应该怎么办?
有人说了,还能怎么办?忍着呗,天热,不是我能左右的,天冷也不是我能左右的,只能忍着。
那好,忍着?忍到哪天算一站?一年两年,还是十年八年,或者说今后就一直这么忍着?
人类能忍,但是人类再能忍,也会有一个极限。
忍,不是不行,但不是办法。对于地球上众多的物种来说,人类的历史,不算最长的,人类的身体素质不是最强的,然而为什么人类最终站上了食物链的最顶端,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人类有想法,人类不光是单纯的适应环境,人类还会改造环境、利用环境,凭借着这个本事,人类才能得站上食物链的最顶端,这个答案,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已经给出来了。
达尔文在“进化论”当中提出了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理论,然而这个适者生存,过程一定是缓慢而漫长的,而不是一夜之间就完成的。
咱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各种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可能无法直接改变气候变暖的现状,但可以尽量让这种变化的速度慢点,再慢点,给人类留出充足的适应空间。
碳达峰、碳中和就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路径之一。碳达峰是指在全球、国家、城市、企业等主体的碳排放在由升转降的过程中,碳排放的最高点即碳峰值;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和吸收之间达到平衡,即实现人为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
最新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就刊登了一篇文章:《高温红色预警连发10天!如何面对更热的夏天》,文中也列举了一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办法。
从小的方面讲,加强宣传,从细节上提高大伙应对极端天气的心理准备。
比如说,有气象专家提议,今后面对热浪来袭的时候,可以借鉴预防台风的模式,现在每当有台风形成的时候,都会给台风起一个名字。未来,再有高温天气,也给高温天气起一个名字,增强大伙对高温天气的认识程度。比如说,叫祝融、叫铁扇公主、叫炼丹炉,听名字就冒汗。让大伙意识到,天热也是一种气象灾害,不光洪水、暴雨、大雪、台风算气象灾害,极高温、极低温,都算气象灾害。
从宏观大的方面来讲,未来的城市规划也要把预防高温天气的因素考虑进去。采用更多的节能环保材料,加强建筑物防暑降温的功能。
比如说,有些地区开始推行“清凉屋顶“计划,大伙都知道,夏天的时候,住顶楼是最遭罪的。热啊,经过一天的曝晒,往往把楼板都晒透了,顶楼跟一楼的温度能差六七度。通过“清凉屋顶“计划,在楼顶铺设隔热层,或者刷上一层反光油漆,都可以有效降低顶楼的室内温度。
为了应对未来越来越多的极端高温天气,城市基础设施当中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遮阴场所。现在,很多公园绿地附近都有“公共避难所“的提示牌,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在这些地方避险。借鉴这种思路,遇有极端高温天气的时候,也可以在公共遮阳场所避暑。
刚才也说了,咱们现在倡导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办法,让地球升温的速度变慢,给人类留出更多的应对时间,不是说坐那等着,热就热吧,冷就冷吧。
遇到问题了,想办法解决问题,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优势。
文字统筹 | 邢耕
综合 | 新华社 南风窗 中国新闻周刊 瞭望智库 地球知识局
原标题:《深读 | 洞庭湖变“草原”、莱茵河“见底”,今后更热怎么办?(附音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