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牌中国总经理戴立博:来上海工作四年,这里已成为第二个家

2018-02-04 08:59
生活方式 >
字号

专访大陆马牌轮胎(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戴立博博士

第一次与大家面对面深入谈论对于家的看法时,平时习惯于“走商务范”采访流程的戴立博博士明显有些紧张和局促,他有一个非常细微的“小动作”,喜欢双手相握交叉,随即大拇指快速转动,而这个间接反映内心的小动作几乎贯穿了整场采访。

“一开始我在这里工作,主要负责的是亚太地区的销售和市场,从2015年8月份开始,差不多两年半以前,我开始负责整个中国市场的业务,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关注焦点全部集中在了中国。”戴立博博士自2013年8月第一次来到上海,到2014年1月固定在这座城市居住工作,已经在中国度过了整整四个年头。

四年的时间或许不长,平时工作忙碌的戴立博博士也并非是张口就能说流利中文的“中国通”,但他对于中国文化以及一些不同于欧洲的习俗现象都在大程度表现出自身的尊重。

例如,对于中国新春佳节前浩浩荡荡的春运“迁徙”。事实上,戴立博博士了解到春节前拥挤的回家浪潮,但并不知道有所谓“春运”这个极富感情色彩的中文词汇,但长期作为职业经理人所保持的敏锐感,让他在第一时间觉察到在春节期间上海这座城市与往日里的不同。“在春节期间,这个城市一下子就好像空了一半,大家都回去了。”戴立博博士表示,“我也注意到了这样的现象,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已经三代都在上海生活居住了,但是仍然他们会有一个老家,会有一个自己的根,在其他的地方。”

虽然因为文化差异,戴立博博士对于“叶落归根”这句中国成语的背景并不甚清楚,但他将其理解为对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因此时刻保持着一颗尊重的心。而为了能够让员工赶上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戴立博博士给予了员工非常弹性制的请假调休,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春节“提前几天回去或者晚几天回来”在他看来都是非常正常的,也都是可以理解的。

要打开戴立博博士的“话匣子”并不容易,这位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马牌中国区总经理拥有着中欧人天生对于情感的内敛。但当话题引向圣诞节,并试图让他关联与中国春节之间的情感异同时,能够明显感受到戴立博的情绪慢慢地被调动起来。

在中国定居的四年时间里,戴立博博士没有错过每一年圣诞节与家人亲朋相聚的时刻。毫无疑问,对于包括他在内的西方人而言,圣诞节就像春节之于中国人一样的重要,“这是大家团聚并进行一年总结的时候,同时也是你和自己亲近的人一起来庆祝、一起来愉快地交流生活的重要时刻。”

而与“年夜饭”类似,圣诞节前夜,西方家庭也会一起聚在家里吃上一顿一年里最重要的“圣诞晚餐”,而在这顿晚餐中,戴立博博士能够体会到家人“一个也不能少”,这种节日所带来的仪式感,与国别无关,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于亲情,对于家的依赖更是无需言语的赘述。

在异国他乡工作生活多年,戴立博博士也坦言对于家乡的思念,尤其是一年回家见一次父母,能够让人清晰的捕捉到父母逐渐老去的容颜。但兼备机遇与挑战的工作,以及处处充满意外,惊喜的中国,令这位马牌高管又深深的爱上了这个远离故土的东方国度。

“中国发展速度非常之快,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很大的挑战,但是正是因为这些挑战,能够让你增加阅历,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激励着你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促使你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戴立博博士说,他非常喜欢这样的环境,一种并非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坏境,而是能够带来许多东西充实自我,令人时刻保持警醒状态。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戴立博博士与妻子一同经营着在上海的“第二个家”。

在他看来,这座城市用自己的包容与友好,欢迎着每一位来此工作生活的外国人。

“我觉得上海是一个国际化而又非常友好的大都市,更重要的一点是它非常安全。是对上海这么大的城市来说,安全是非常可贵的。我在别的城市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我对于上海的这个方面是非常欣赏的。”戴立博博士解释道,在上海,作为一个语言不通的老外,总是能够在路上获得热心的帮助,即使大家都不太会表达,那么也可以借助自己的特殊的方式,可能是手势或者是肢体语言来进行沟通交流。

“我喜欢把快走或者骑自行车作为锻炼的方式,有的时候也会到上海周边一些地方去从事这样的健身的运动,不管什么时候我走进一家商店、或者我在路上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大家主动帮助我的意愿,对此我是非常的感谢。”戴立博博士表示。

其次,上海完善的交通规划以及便民服务也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给人带来的“安全感”。“另外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上海的基础设施非常的发达,不管是公共交通的体系,还是市民服务的体系,都让大家在这里的生活更加的方便,有的时候这个城市的运作可以说是无缝衔接,让你感觉到一种安全感,而这样的一种体验在一些其他大城市你可能是感受不到。”

工作之余,戴立博博士会妥善的安排好陪伴家人的休闲时光,如果假期足够长,一般来说会和家人一起规划去旅行,比如会选择去沙滩,也有可能去城市里探索,还有可能选择走进大自然,去了解一些当地的文化遗产,或者去拜访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在他看来,在喜欢的城市里拥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拥有着家人的陪伴,“一张一弛”之间这种令人感到舒适的生活状态,就是“家”的意义,这无所谓地域国别——正是“此心安处,便是故乡”。

在采访的末尾,向戴立博博士抛出了一个狡黠的问题,“如果您的孩子以后可能也要去一个离您很远的地方工作,把那个地方当成第二个家乡,您会支持吗?”

没想到,戴立博博士不曾犹豫的就回答“why not?”正如他会选择搬家到别的地方生活,追求他自己的幸福。如果孩子也想这样做,并且会因此感到快乐,那么一定会无条件地支持他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