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卢舍那大佛真以武则天为原型?露天大佛是怎么抗住千年风霜不倒的?

2022-08-29 16: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文史君 浩然文史

龙门,在洛阳城南,这里不仅给世人留下了鲤跃龙门的美丽传说,还留下了卢舍那大佛的千年传奇,让无数人不辞风雨来到这里,驻足凝视,佛相尊严,目光慈和,似乎从大佛的眼睛里看到历史千年的光影。很多人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为原型雕刻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一、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的渊源

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而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卢舍那”在佛教教义中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的意思。龙门石窟的这尊卢舍那大佛像,通高 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圆润饱满,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角还挂有“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从外形上看,与北魏以来以帝王真身为原型雕刻的5座大佛像那雄伟严肃的气质迥然不同,卢舍那大佛透露着一种女性的柔美。

卢舍那大佛究竟是不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建造的呢?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坊间一直有一种强烈的声音,认为这是真的。他们的理由是,史册中记载的武则天相貌“方额广颐”,与卢舍那大佛的形象正相吻合,且大佛外表珠圆玉润,符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特点,大佛微微发福,更像一位中年女性,这与当时武则天的年龄也相仿,从留存于世的《武后从行图》中也可以看出,两者的确十分相像。

佛像嘴角还挂有一抹“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更是象征着慈祥与自信,这也是佛像首现女性化特征的重要表现。而且梵语“卢舍那”意为光明照遍,这与武则天后来所改的名字“曌”意思相近。我们注意到佛像落成的时间是上元二年(675年),在这一年,武则天采取了很多动作,想从唐高宗手中把权力转移过来,赶在这个时间点上,这尊大佛出现了,所以武则天很有可能想借这尊大佛的雕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诞生。这种种证据都指明,卢舍那大佛很有可能就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雕刻而成的。

当然,也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自北魏以来,一直有把皇帝当成如来,并建立帝王相应佛像的传统。根据研究卢舍那佛像的唯一史料《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佛龛记》记载,这尊佛像最初是唐高宗为了纪念唐太宗而建,武则天只是赞助了胭脂钱2万贯,所以这尊佛像最初应该是按照唐太宗的样子建造的,而不是武则天。史载武则天“方额广颐”与卢舍那佛的形象完全吻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直接的史书记载说武则天“方额广颐”,后人大多是通过《新唐书·太平公主传》中有关太平公主的相貌记载来推测武则天相貌的,而且“方额广颐”本就是佛造头像的基本样式,这也不能说明佛像就是按照武则天的样貌雕刻的。

武则天画像

且显庆之后,高宗风疾日益加重,许多国家大事都需要经过武则天处理,作为国家工程的卢舍那大佛,面容雕刻决定权自然也就落在了武则天手中,但是高宗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所以按照武则天的面容雕刻佛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可这并不妨碍武则天根据个人审美决定佛像面容的具体样式,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佛像具备女性的柔美特征,但佛像并不是按照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

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并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明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都使卢舍那佛像的艺术形象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卢舍那佛像与武则天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广泛,可能是因为只要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沾边,总会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有关。

二、佛像群雕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卢舍那大佛像没有像传统的石窟雕刻那样开凿在山洞里面,而是建在了敞开式的露天环境中。在饱经近1400多百年的风霜侵蚀之后,除了佛像的双臂被侵蚀掉之外,佛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损耗。这很让人好奇,因为按照正常逻辑来说,大佛像直接暴露在风霜雪雨之中,历经1400多年的冲刷洗礼,早就已经风化剥蚀得不成样子了,为什么却能保存金身至今?

这首先要归功于佛像的选址非常考究。古人在建筑物的选址上非常讲究风水,建筑物一般喜欢建在山南水北的地方。卢舍那佛像靠北朝南,位于西山之南,伊水之北,而且大佛像建在西山中间,整体凹进去,东西两侧的山体把它环抱在一起,对面是香山,这样一来,来自东、西、北三面的风都被挡住了,这样的山形就使得它很少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

其次,在武则天时代结束后,出现过大规模的唐武宗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始于在会昌初年(841年),在会昌末年达到高潮。据郭朋《中国佛教思想史》记载,废佛的结果是“拆毁大、中寺院4600多所,小的庙宇40000余处,还俗僧尼260500人”等等。唐武宗灭佛运动如此声势浩大,为什么这样一座庞大的佛像群雕却没有遭到破坏呢?

我们知道武宗灭佛很大的原因是经济问题。在安史之乱后,国家缺乏劳动力,很多人为了躲避赋税躲进寺院,而在唐朝,寺院可以免除税赋,寺院与国家争夺劳动力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武宗就发出过兴佛穷国的感叹。所以武宗灭佛的本意,并不是真的要灭掉整个佛教,而主要是表明国家发展经济的决心。正是基于这样的用意,这些已经建好的大型佛雕就没有被破坏。

三、卢舍那佛像的艺术之美

北魏以来,洞窟佛像的配置是“三尊一窟”,即一尊主佛和两尊菩萨,而卢舍那大佛是首次以一种群雕的形象出现,主佛是一尊慈祥和蔼的卢舍那大佛,旁边站着迦叶和阿难两位侍者,再边上是两位天王,天王的边上是两尊力士,由11尊佛像构成一组群雕。它非常讲究整体艺术,有高低参差的配置,主佛17米高,非常突出,旁边的弟子只有10米左右,矮的有7米,再到天王又有13米,整体错落有致,产生了一种视觉差之美。

卢舍那佛像修筑的身体比例不同于一般的雕塑的比例,它的头像和上身比例要远远大于下身比例,这种“不协调”的身体比例,使得你在靠近佛身的底部向上看时,能清楚完整地看到整个佛身,你会发现有一尊巨大的佛正在冲你微笑,原来人在佛祖面前显得是这样渺小,一瞬之间对佛的敬意便油然而生。

文史君说

卢舍那大佛像的成功雕刻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毕生心血,它承载了盛世大唐的文化精华,穿越历史的漫漫长河,今天终与你我相见。或许人们会对卢舍那大佛雕像原型的真相未知一事而感到遗憾,但这也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大佛的尊敬,它依旧是人们心中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世间万物皆从无中而来,到无中而去,当我们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凝望着卢舍那佛像那充满力量的微笑,或许你会发现生活的魅力就在于“柳暗花明”,生生不息。

参考文献

牛致功:《试论唐武帝灭佛的原因》,《唐史论丛》1998年第7辑。

郭画:《佛教文化在龙门石窟的演变》,《南方文坛》2011年第6期。

王龙霄:《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武则天相貌说再检讨》,《文物天地》,2021年第5期。

魏晓燕:《唐武宗灭佛与朗达玛灭佛之比较》,2007年,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浩然文史·南风知我意)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