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驻欧盟使团:所谓中国“债务陷阱”实际上是“话语陷阱”
近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在布鲁塞尔纵横等媒体发表文章《所谓中国“债务陷阱”实际上是“话语陷阱”》,全文如下: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媒体上时有中国“债务陷阱”的声音。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看重同中国的南南合作,对中国融资更是翘首以盼。斯里兰卡驻华大使科霍纳多次公开表示,不是中国主动借钱给斯里兰卡,而是斯里兰卡欢迎中国投资和融资,将斯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贷款的说法绝非事实。真相到底如何?
债务就等于“债务陷阱”吗?开展正常信贷活动本身是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资金对于增长的要素属性显而易见,但资金的可获得性对不同国家而言却并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正如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所说,“债务问题实质并不是发生债务,而是如何使用债务。肯尼亚目前仅60%人口可使用电力,这就是我要贷款的原因!”科霍纳大使也强调,“将汉班托塔港项目称为‘债务陷阱’项目没有事实依据,这种大规模项目本就难以在两三年内回本,目前港口相关业务发展迅速。”欧美多项最新研究表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存在所谓的“债务陷阱”,没有任何一例中国利用债务偿还困难、攫取他国资产或资源的案例。
谁是最大的债主?世行国际债务数据库显示,截至2020年底,82个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公共外债结构中,商业和多边债权人分别占比40%和34%,双边官方债权人仅占26%,中国占比不足10%。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布劳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学者弗霍文(Harry Verhoeven)等的研究均表明,中国在非洲整体外债占比远低于西方,并非近年来非洲债务增长的动因。有数据表明,斯里兰卡80%的外债来自世界银行等多边机构和华尔街投资者,对华债务仅占其外债总额的10%,与对日本债务所占份额相当,中国贷款导致斯债务问题的说法远非事实。
发展中国家为何看重同中国的融资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及重大项目融资是解决一国发展瓶颈、提升产业层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此类项目普遍具有周期长、占款大、回款慢的特点,发展中国家在融资可获得性方面往往面临更大挑战。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开展投融资合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应对挑战,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中国坚持不干预各国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他国内政,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不在投融资合作中附加政治条件,不谋取政治私利。这都是发展中国家高度认同与中国开展投融资合作的原因。
中国对外融资合作效果如何?多年来,中国立足非洲实际需要,利用各种资金在非洲建设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近10万公里公路、近千架桥梁、近百个港口,还有数不清的大型电力设施、医院和学校等,有力促进了当地发展,给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南非伊奇科维茨家庭基金会委托开展的《2022年非洲青年调查》报告显示,非洲青年普遍认为,中国在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西非水塔”几内亚囿于缺乏资金,坐拥丰富的水力资源却始终无法实现水力发电的梦想。在中国贷款支持下,卡雷塔等水电站先后投产,为工矿业和当地民众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再来看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中斯两国按照商业惯例、本着互利共赢精神合资经营后,2021年散杂货作业量突破100万吨,滚装汽车作业超过50万辆,全年港口综合货物吞吐量达200万吨,极大推动了港口经济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债务是可持续、友好型融资,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路上的加油站。
中国如何帮助应对有关债务问题?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关键还是发展。在平衡发展融资的供给与需求方面,需要全球的共同努力。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明确重点支持八大领域,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聚焦发展。与此同时,中方始终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债务压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方积极落实二十国集团(G20)缓债倡议,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了缓债协议或达成了缓债共识,是G20成员中缓债金额最多的国家。中方还同南非、肯尼亚、尼日利亚等国积极探讨通过市场化、商业化合作模式,尝试摸索从深层次破解债务问题的新思路。针对斯里兰卡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中方通过各种渠道,向斯方提供多批次、多元化、惠民生的援助,中方金融机构也主动同斯方协商,表达了妥善处理到期涉华债务、帮助斯应对当前困难的意愿。
债务问题值得重视,需要全世界各方共同协调解决。但债务问题不能政治化,更不能成为一国对抗另一国的叙事武器。“我的债务叫投资,你的债务叫陷阱”,这是双标,是话语陷阱。谣言止于智者。中方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振兴和减债缓债作出努力,也呼吁发达国家及其私人金融机构和国际多边金融机构采取更有力行动,助力世界经济实现包容、可持续发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