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秘“潮间带”:一周城市生活
海洋是地球水循环的关键,不仅可以稳定气候、调节气温,还拥有强大的环境净化能力。然而由于近海污染、过度捕捞等对海洋生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使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每况愈下。
本周我们将回顾福建平潭的海岛自然观察营活动,并聚焦海洋生物的保护行动。在NGO海若海洋最近组织的一次暑期亲子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福建平潭海域,系统地了解了潮间带、海岛及其生物多样性,成为“海洋小卫士”。
(本期主持:刘懿琛)
近期回顾
福建平潭东临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由以海坛岛为主的126个岛屿群组成。这里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优越,是众多候鸟迁徙越冬的补给站,也是各种水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平潭曾是中国鲎的重要产区,“六月鲎爬上灶”“多得像米一样”是当地老人关于鲎的共同记忆,而据现今的统计评估,平潭潮间带的中国鲎数量从1984年的15000对,到2002年已经不足1000对,如今已濒临灭绝,物种数衰退速度之快令人唏嘘,。
在沿海地区,受城镇化进程、渔业过度捕捞、用海工程建设、海洋污染等影响,越来越多的海洋生物正面临着与中国鲎一样的濒危处境,生息繁衍受到巨大威胁。根据联合国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人类的活动已经严重危及到近66%的海洋生态环境。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平潭政府从2016年开始针对竹屿湾、坛南湾区域及大屿岸线等区域开展了一系列的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行动,整治修复岸线长度约54.7公里、海域面积约156.3平方公里,取得了显著成效。
而未来又该如何进一步巩固海洋环境治理成果?依靠政府监管始终难以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改变广大民众的观念和行为,构建一个全民参与海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这其中还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第三方角色,衔接于政府、科研机构与民众之间,将海洋保护理念有效下沉至民众力所能及的切实行动。
“海若海洋”由一群海洋研究人员、社会工作者、生态保育人员联合发起,坚持以科学为指导开展研究与保护行动。今年夏天开始尝试在平潭渔村举办海岛自然观察营活动,目的是希望能将海洋知识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的理念相结合,构建寓教于乐的在地化海洋生态宣教模式。通过带领亲子探秘潮间带,寻找有趣的滨海生物,认识海漂垃圾的危害,培养人们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
美丽的平潭岛潮间带
奔赴山海,第二期海岛自然观察营
潮间带是海水高潮线与低潮线之前的地带,由于处于陆海过渡地带,具备良好的营养元素,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是地球湿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类型之一,也是开展的海岸带生物多样性观测的最佳地点。在平潭岛潮间带,我们带领学生开展了海洋生物的观察实践,并结合理论课程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海洋生物知识,理解保护海洋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潮间带生物多样性调查是此次海岛自然观察行动的重要环节,孩子们来到海滩上寻找底栖生物、鸟类及耐盐植物。牡蛎是海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贝类,它们常常附着在礁石、木桩等硬底物表面而形成牡蛎礁,具有净化海水,为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场所,防止海岸线侵蚀等生态服务功能。而石磺是没有贝壳的贝类,外形像土疙瘩的它与环境融为一体,让人难以辨认,但我们可以通过粪便寻找其踪影,因为石磺是通过大量吞食泥沙来摄取食物,吞得快、排得也快,活动时会在身后留下一根面条或一排米粒大的粪便。
海里的“阿宅”——石磺
沙滩上经常可以发现一个个的小洞,洞口布满小沙球构成风格迥异的图案,这是沙蟹们留下的杰作。沙蟹觅食时将泥沙掘入口中,选食其中的有机物碎屑后,又将吃过的泥沙从口中吐出所形成的沙球,也被称之为“拟粪”,在沙滩上留下的独特的艺术品。
沙蟹在沙滩上留下的“艺术品”
在夜观中,沙蟹在小朋友的围观中出洞放风
除了底栖生物外,每年都有不少环颈鸻、蛎鹬、燕鸥等鸟类来到平潭滨海湿地觅食及繁殖,保护滨海湿地生态同样也是保障鸟类生存的关键所在。
在潮间带觅食的环颈鸻
孩子们将观察完的海洋生物放生
在海洋生态威胁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海洋垃圾问题。尤其是当塑料污染进入全球洋流,成为海漂垃圾而被海洋鱼类当成浮游生物食入,不仅危害海洋动物的生命,还会破坏珊瑚礁、阻碍海床水流从而造成大量的底栖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沙滩上大量的海漂垃圾
学生们在课程中系统性地了解了海洋垃圾的成因及危害,在老师的帮助下建立对海洋垃圾的认识。他们在纸上认真的记录下自己在潮间带观测过程中发现的海洋垃圾,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污染及危害,并通过日记的形式交流分享。
罗丹老师介绍海洋垃圾
一次放生、一次净滩、一次劝导,守护海洋生态皆在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之中。未来,海若海洋将继续根植福建乡土,发挥在地优势,与滨海社区共建,构建多方参与、融入实际场景的海洋生态保护行动,弥补行政手段“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缺口。
(图/文 刘文礼,海洋可持续发展行动者、海若海洋创办者)
本周主题推荐
书|《深蓝SOS:我们和海洋在一起》
作者西尔维亚·厄尔是一位著名的女性海洋生物学家,也是“蓝色使命”(Mission Blue)的创始人,旨在推动公众对全球海洋保护区的了解与支持。她认为海洋是地球的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的生存环境依赖于海洋的循环修复能力,然而由于人们持续过度的捕捞海洋生物,毁灭性的捕鱼技术和沿海污染破坏了海洋生物的栖息地,让海洋生态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该设立海洋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书|《认识海洋》
地球超过七成被海洋覆盖,海洋与人类息息相关。本书分别从海洋学历史、海洋地质构造、海洋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海洋资源环境,以及海洋生态和生物等各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海洋学各分支的基本内容。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言语向读者普及海洋知识,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书|《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促进东西洋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海上通道,本书由德国著名汉学家罗德里希·普塔克所著,主要聚焦于贯穿东南亚与印度洋的海上航路,从历史的视角严谨分析了影响古代航路变迁的诸多要素,讲述从远古到1500年之后的时间中海洋世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文中不仅对沿线国家的文化兴衰、商业贸易、航海技术等进行比对,还对十五世纪初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展开了分析。
影|《蓝色星球 2》
该纪录片的拍摄周期长达五年,涵盖了全球四大洋,遍及39个国家,拍摄镜头深入水下长达6000多小时。影片为观众展现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和深海景观的同时,也揭示出了由于气候变化、塑料污染和过度捕捞对海洋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让人们认识到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意义所在。
影|《海豚湾》
该纪录片的拍摄组织者理查德•贝瑞曾是全球最富盛名的海豚驯养师,他带领团队前往日本和歌山县太地町地区,搜集当地渔民残忍猎杀海豚的证据。在这个美丽的小渔村中随处可见画着海豚、鲸鱼的壁画,海洋馆里人们愉快的观看着海豚表演,然而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海湾中有大量的海豚正在被抓捕和杀害,残酷的现实引发人们对海洋生物保护的深刻反思。
影|《蔚蓝之境》
中国大陆的海岸线绵延1.8万公里,从最北部的渤海到黄海、东海,再到南海,跨越了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不同的气候类型分布,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与生物种类。该纪录片是中国首次独立制作的关于海洋生物的自然纪录片,从季节更替、潮汐变化、滨海湿地、海岛、海湾等角度,为观众呈现出一片壮观的“蔚蓝之境”。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讲座|游于艺 第一讲:建筑与教育
详情请关注 ICICLESPACE之禾空间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关于虹口的记忆:早期上海的市中心与市民生活
详情请关注 建投书局客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 | 艾丽丝·门罗的“女性制造”
详情请关注 kubrick库布里克SH微信公众号
上海·讲座|文字与图像的因缘际会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外滩美术馆RAM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陈轩荣:都市遗迹
详情请关注 HOW昊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王瑾:天堂岛
详情请关注 M50上海微信公众号
上海·招募|办一场关于长护险女工流动韧性的展览
详情请关注 银河系里的搭车客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Reconnect
详情请关注 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间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珠穆朗玛的回响
详情请关注 大千当代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80、90中国新绘画:图像的震撼
详情请关注 成都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成都·展览|黎朗个展:这不是最后一天?
详情请关注 成都当代影像馆微信公众号
南京·展览|吴本俊松个展:灰烬的光辉
详情请关注 问象艺术空间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深圳当代艺术家系列之三:沈少民的科学简史
详情请关注 坪山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香港·展览|YeP YeP第二期刊物发布展览
详情请关注 马凌画廊KiangMalingue微信公众号
广州·分享会|鲁敏:《金色河流》
详情请关注 方所文化微信公众号
青岛·展览|潮流艺术展:弄潮
详情请关注 青岛黄盒子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昆明·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
详情请关注 昆明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分享会|追逐影像的人
详情请关注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线上招募|玲珑计划:寻找气候变化行动者
详情请关注 食通社Foodthink微信公众号
线上分享|“苏州河畔对话”系列:城市更(gēng)新,城市更(gèng)新?
详情请关注 UCCA Edge微信公众号
线上分享|“托马斯·迪曼德:历史的结舌”系列:剧场与档案
详情请关注 UCCA Edge微信公众号
线上会议|典藏与激活:文献研究与亚洲建筑的往昔与未来
详情请关注 中大院微信公众号
线上沙龙|从设计到体系学术沙龙
详情请关注 都设设计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英国建筑节能减排的政策与实践
详情请关注 建筑2030微信公众号
线上读书会|类比城市: 从城市建筑学到城市建筑师
详情请关注 群岛丨Archipelago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