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大会址”日记|红色故事·张静泉及其保存的珍贵革命文献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官网
2018-01-22 19:4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里保存的由张静泉(人亚)保护下来的1920年9月版共产党宣言印刷本。  本文图片均来自上海党史网

2011年,“上海 红色之源”文物史料展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举办,在展厅中,有7本红色书刊特别引人注目,稍加注意便能发现,这些书刊的封面都敲有同一个图章,内容为“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

张静泉是谁?图章的背后又藏着什么故事呢?

张静泉(人亚)同志 资料图

张静泉,又名“人亚”。1898年出生在浙江宁波市霞浦镇,家里排行老二,16岁时为谋生到上海凤祥银楼当金银首饰制作工,1921年加入当时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加入共产党,是上海最早的21名工人党员之一。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成为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并不是偶然的。在上海这个冒险家的乐园,张人亚亲眼目睹了中外反动势力怎样欺压中国人民,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进步书刊和身边的革命志士的言行中,接触到一些先进的革命思想,萌生了一些革命要求。与此同时,他超出一般工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也引起了革命组织的关注。

1921年,他先后被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共组织吸收为成员。从此,他开始了以社会职业掩护的革命生涯。张静泉先后担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主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中共江浙区委宣传部分配局负责人等多个职务,拥有并保存了一批珍贵文件、书刊。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张静泉最先想到的是身边这些文件、书刊的安危,它们既不能让国民党搜去,也不舍得轻易付之一炬,怎么办呢?

1928年冬的一天,张静泉突然回到宁波霞浦老家,对父亲张爵谦说,他在上海的住所要搬迁了,请求父亲将他带回来的一批书刊和文件收藏好。张爵谦问他藏到何时,他答道:到时再说。交待完毕,张静泉当天就离家走了。

张爵谦没有向任何人说起二儿子回来的事,邻居们都不知情。到了傍晚,张爵谦拎着一大包东西,向菜园里停放着张静泉妻子棺材的地方走去。隔了几天,张爵谦对邻居悲切地说,他的二儿子长期在外不归,恐怕早已不在人世。于是就在镇东的长山岗上,为张静泉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

张静泉一侧是衣冠冢,安放的是藏有他带回来的书刊文件的空棺,老人把张静泉带回去的那一大包文件、书刊用油纸裹好藏进空棺,埋在墓穴里。从此,张爵谦守着这份秘密,独自默默地等待着寄以厚望的儿子回来开棺取书。

1929年7月,在中国革命互济会工作的张静泉,被党分配到外地工作,离开了上海。张静泉这回承担的,仍然是党的秘密工作。

党根据张静泉的自身优势,让他到安徽芜湖这个长江边上的大码头,又是中共安徽临时省委驻地的地方,开设了一间金铺子。金铺子表面上从事接受金银首饰的来料加工及成品销售, 暗地里却接收苏区送来的金银,并将它们设法兑换成现洋及钞票,再交给上海的党中央。这又是一桩极其危险的“买卖”,张静泉依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也许是山河阻隔、赤白对立,也许是战争年代讯息难通,张静泉逝世的消息没有传到他的家乡。事实上, 自从1928年冬他回到老家一次后,家人就再没有见过他。只是从他给家中捎来的一封信得知他已到了苏区。张静泉的父亲张爵谦就这样一直等、一直盼,等他、盼他回家。

张人亚衣冠冢

1949年 5月 ,上海解放。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二儿子的音讯,老人便要三儿子张静茂在《解放日报》登寻人启事,寻找张静泉。又过了几个月,仍无音讯。张爵谦这才将21年前的事告诉三儿子,并回乡从长山岗张静泉衣冠冢的空棺中,取出当年二儿子带回的党的文件、书刊,连同一直挂在老人卧室的“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的合影照片,让张静茂一起上交给人民政府。其中仅著作、杂志就有几百本。张静茂在捐献的书籍封面上加盖了刻有“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字样的长方形印章,以志纪念。

张静泉留下的中共早期会议文件和出版物十分珍贵,它们已被国家博物馆和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永久珍藏。其中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14件。这些珍贵的革命文物向人们默默讲述着那段革命的岁月,纪念着那些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可敬的人,成为革命信仰传承的最好见证。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