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手有余香——记广元名医、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一病区主任赵桂军
赵桂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一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广元名医,国家心理治疗师,市优秀科主任,擅长各类女性精神障碍的早期干预、诊断、治疗和康复。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研或参与的《离异家庭青少年行为问题及干预效果研究》《汶川地震广元市灾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等科研项目获得广泛关注。
“阿姨,我想送一封感谢信给你们医院的一个医生,但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联系方式……”2017年2月22日,春节刚过,暖意初升,一个17、18岁的小姑娘找到了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接待处。
小姑娘家住剑阁,前两天妈妈突发精神疾病,爸爸在外打工走不开,就和妹妹送妈妈到广元看病,接诊的医生正是赵桂军。办理好住院手续后,姊妹两迟迟不愿意离开。心细的赵桂军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有没有钱住宾馆,有没有回家路费?”她俩满脸通红低着头,原来,办理完妈妈的住院手续后她们囊中羞涩,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赵桂军掏出包里仅有的1000元钱交给姐姐,“你妈妈先在这里治疗,会慢慢好起来的,你们不用担心,现在你们的任务是回学校好好读书。”接下来,赵桂军联系民政部门咨询贫困家庭就医补贴政策,并协助小姑娘争取补助……两天后,来看妈妈时,不胜言辞的小姑娘写了封感谢信给赵桂军。她在信中说道:“市精神卫生中心是一家有温度的医院!”
一家有温度的医院,是因为有一位位像赵桂军一样,有温度的“精卫人”。
由赵桂军带队的科室,成立了一个帮扶患者的“基金”,资金来源就是科室里所有的医生和护士自发捐款,多少随意,资金用完了,大伙又捐。“科室的患者大多以慢性病为主,住院周期比较长,家属陪伴时间少,患者很多日常用品均是医生或护士帮助购买的,遇到家庭贫困或“三无”患者,购物费用就从基金里面支出,比如患者的袜子、牙膏、牙刷等日常用品,有时甚至还有卫生巾。”赵桂军介绍说。
每年临近冬季,如何让科室200余名住院患者温暖过冬成为病区急需解决的问题,大伙想方设法筹备入冬防寒衣物。去年,赵桂军联系做服装生意的姐姐,动员她把近两年来积压的70余件崭新衣物无偿捐赠了出来。在赵桂军带动下,科室人员发动家人、亲戚和朋友,将家里富余的衣服捐赠出来确保患者温暖过冬。“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件衣服一份温暖,一颗爱心一份感动。
把患者当亲人,在赵桂军的精神科一病区,已成为一种温馨的精神。除了治疗,科室护士们细心地照理着患者,许多患者无自知力,生活不能自理,喂饭、洗漱、穿衣服、理发……无微不至,毫无怨言,说是照顾患者,胜似照顾亲人。在赵桂军的带动下,科室护士李欢变身理发师,10年来为患者暖心理发1000余人次。
和患者交朋友,谈心,让患者感到有人关怀,感到温暖,就会让他们早日从迷茫中走出来。“赵主任鼓励大伙时时刻刻想着患者,比如每次聚餐或家里有啥好吃的,都会多点几个菜,给患者带回来换换口味,这已成了科室工作人员的一个习惯。”科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尹兰说。
赵桂军现在背上还印着一个深齿印,口中也镶着一颗大假牙,这些都是患者留下的痕迹,而他每次都只是笑笑而已。“挨打受骂”是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家常便饭”,但他们却从来不计较、不埋怨,反而更加关爱,因为他们真正地把患者当亲人看待。
把患者当亲人照顾,看在了家属们的眼里,让家属们感动不已。李某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入住该病区治疗,家属来院探视,看到医生护士照顾比自己家人都还细心,恢复情况良好,就通过微信发了2个2000元“红包”,以表谢意。赵主任电话联系家属:“心意领了,但红包坚决不能收,努力让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就这样,4000元的“红包”自动退了回去。
左手牵着爱,右手握着责任,以仁为道,穆如清风。
就这样,赵桂军和他的团队,通过精准诊治和温暖服务,让一批批患者先后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田华 杨光 广元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余红军
原标题:《手有余香——记广元名医、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一病区主任赵桂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