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国藩:精通一行就有饭吃
本文选自《家国与世情》,作者:十年砍柴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廷失败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天朝上国被夷人第一次重重地打脸,但那时中国的士大夫普遍只认为这是一次类似过去胡骑扰边的战争,天朝不过是以岁币换和平而已。
这一年,曾国藩虚岁三十二岁,在翰林院做一个清苦的京官,正致力于程朱之学,公事不多。这一时期,他给家人的信写得勤,而每封篇幅颇长。
是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在给诸弟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都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已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这段话主要是针对其四弟曾国潢、六弟曾国华未考上秀才而言,恐两位弟弟心思浮躁、自暴自弃,不知道努力的目标。曾国藩和亲弟弟说话,力求平实,避免空洞的说教。在曾国藩看来,“谋食”即找到终身可依靠的职业是最重要的事。在农耕社会,士、农、工、商四民中,士是靠智力吃饭,其他三类是靠体力吃饭。可不管是劳心还是劳力,都是找一个饭碗。读书也一样,做官食俸禄,那是朝廷给的饭碗;当教师、当清客、当师爷,也都是为了吃饭。能不能得到一个好的饭碗,自己做不了主,得别人说了算;可自己的专业是否精通,就完全取决于本人了。读书人如果真能精其业,安能最终得不到功名?即使运气很差,没有获得功名,也能有其他的途径谋食。曾国藩认为,“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专业精通,不可能总是找不到饭吃的。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要让自己精通某一行,没有别的窍门,就是专心致志,而不能这山看到那山高,想法太多。曾国藩天资不高,能成就大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用“笨办法”——做一件事就认认真真、心无旁骛地做好,把事情做到极致。曾国藩有一句名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莫问”之意,不是真的不需要收获了,而是说只要好好地耕耘,不需要太担心收获,因为土地不负勤劳人。
此中道理,至今不过时呀。
十年砍柴 著
在晚清大历史的框架下,文史作家十年砍柴从家国与世情两个维度入手,呈现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等众多文臣武将的诸多历史细节,并从他们身边的朋友、幕僚等延伸去看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深入探究家国与世情之于历史的影响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运以及个人命运的历史真相。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