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教育脱贫发力:寄宿能否纠“撤点并校”之偏?

澎湃首席评论员 沈彬
2018-01-22 11:1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农村儿童上学路艰难的新闻,屡屡拨弄到社会成员的敏感神经。

1月21日,马云邀请王中军、郭广昌等80余位国内知名企业家探讨教育脱贫的路径,他建议在中国贫困乡村推动“并校计划”,让孩子们有完善的寄宿制学校,企业家共同“为家乡服务,建宿舍、捐校车……”

而之前腾讯的最早投资人、A8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刘晓松已经在贵州黔东南州和晴隆县两个学校试点了住宿项目的改造升级。刘晓松之前考察了贵州很多学校,“有的学校里面有很多钢琴放着,但是根本没有老师,于是就成了一个摆设”。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关键是如何系统地统筹起学校的现有资源、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余时间。所以刘晓松和马云一同选择了乡村寄宿制学校的解决方案。

谈到农村的“并校”政策,人们并不陌生。甚至,近年只要发生农村儿童上学路艰难、校车伤亡事故、个别地方辍学率反弹、县高中鲜有考上一本的现象,舆论总会把矛头指向之前推行的“撤点并校”政策。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其本意是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解决校点分散引起的教师队伍冗杂、开支庞大的问题。但是在地方利益的诱导之下,执行中发生了一些偏差,变成个别地方的“甩包袱”,有的地方盲目砍村校,以节省教育经费,还有一些地区通过激进的撤校,以教育资源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所谓“小学进镇,初中进城”。

总之,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国农村学校数量的锐减。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农村小学数还是44.03万,到了2012年,全国仅剩15.5万所村小,减幅达64.8%。

这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第一,因为之前的“撤点并校”,农村孩子上学的路越来越远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2016)显示,农村小学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5.4公里,很多农村学生每天上学往返要用去4-5个小时。第二,农村孩子上学之路危机重重,因为农村上学路远、乡村公共交通不发达等原因,事故屡屡发生。

2011年底,连续发生的甘肃正宁县严重超载校车事故(死亡21人)、江苏徐州丰县校车侧翻致15名学生死亡等恶性案件,终于让教育部门下决心踩下了刹车,于2012年正式要求“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虽然舆论对于之前过激的“撤村并校”多有批评,但是解决之道绝不是“回到过去”,回到2001年之前那种“一村一校”、“三五个学生、一个老师”的模式。因为这18年,中国城市化有了天翻地覆的发展,农村青壮年流出,村庄呈现空心化;这18年,也相当于一个人的成长,国民对下一代的教育期望有了质的飞跃,已为人父母的80后、90后不愿意孩子重复自己当年那种低水平的“就近入学”。如果说20多年前,“大眼睛”苏明娟心中的“我要读书”的愿望,仅仅是免于因为十几元的书费而辍学的苦恼,当下农村孩子的教育愿景则高出很多。

事实上,20多年来轰轰烈烈的中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必然带来教育资源集中化、呈“城市—乡镇—乡村”的梯度分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式的“就近入学”。但是,教育资源集中也的确带来阵痛,迫使农村的孩子顶风冒雪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那冷酷的平均5.4公里的漫漫上学路,横亘在村娃的家和书本之间。

所以,解决之前的“撤点并校”政策(也是中国20多年城镇化过程带来)的问题,需要立足现实,通过优化农村教育资源、赋能农村儿童、实施教育脱贫。

以优化寄宿条件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是国家既定的教育脱贫政策。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在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去年,河北省教育厅也曾表态,要在37个贫困山区县建设寄宿制学校163所,方便山区孩子就近入学。

所以,这次马云提出“并校”、完善寄宿条件的教育脱贫方案,其实是对政府既有政策的配合、助力。由民间公益组织推动的赋能式“并校”,旨在就近改善学校环境,铺平农村孩子的上学之路,和之前个别地方政府“甩包袱”式撤校并点有着本质区别。作为民间公益力量,他们还是会因地制宜找到合适操作的学校和模式,会避免之前政府政策“一刀切”的问题。

当然,完善农村学校的寄宿制,也可能遭遇一系列的新问题,包括因寄宿提升的教育费用如何分摊、寄宿之后的家长陪伴问题。这还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所以做公益不仅仅是给钱了事,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投入、修正。

这几天,反映乡村生源流失、教师种种坚守的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正在上映。有一位北京母亲带着自己女儿去看了这部电影。电影里村校唯一的学生——“唐明明”和她女儿的年级是一样的,教材也是一样的,甚至女儿还会情不自禁地跟读电影里的课文,但是在同一本教材之外,大都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的教育环境、成长路径、“少年的烦恼”却天差地别:当城里的孩子被各种教学APP、钢琴考级、英语口语折腾得痛不欲生时,农村的孩子还在担心每天5.4公里的漫漫上学路如何打熬。

学习着同一本教材,城里娃和农村娃却有截然不同的愿景和期待,这是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只有在教育脱贫上发力,才能彻底斩断穷根。面对近20年城镇化带来的农村孩子上学路越来越长、危机重重的问题,需要立足现实,在完善寄宿条件、校车接送等方面精准发力,以消弭城乡的教育差距,为村娃上学之路除去冰花、挡住风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