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浩:江水无孔不入|宁波国际摄影周

2022-08-26 11: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我的生活正在被淹没,数字化浪潮使得附近消失,而无法触及的遥远世界却承载着我的情绪变化与成长记忆。

数字化浪潮让我跳脱乃至遗忘现实生活空间,江水让我失去又重返现实生活空间,这是两股极其相似却互相争夺的力量。

——陈浩

江水无孔不入

陈浩作品

我一直在尝试摸索一套自己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我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受,这组作品是我长期影像实验的一部分。我用交互装置中常用的相机——Kinect作为拍摄相机,开发了适用于摄影工作的人际交互系统,以此拍摄了我的家乡,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的支流——余姚江,也是我的母亲河。

2013年台风“菲特”过境,姚江漫过河堤,渗入了我胯部以下的每一处孔隙。排涝后的街道被沙泥覆盖,我走在其中就像是在考古现场发掘自己日常的生活,我的许多细节感受开始放大。

姚江水位的变化,让我有机会想象河姆渡人的日常生活。在感慨数字化浪潮吞没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感受力时,江水用它原始的力量将日常视觉重塑,激发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并意外地在故乡的土地上寻找到一丝归属感。

我沿姚江行走拍摄了日常生活景象,过往遗留的生活痕迹与在河姆渡遗址的复原场景,借鉴江水的“表达”,剥去它们原本的视觉形式,将他们并置在同一个文化层上观看,激发大家对内容本身的发掘与想象。

姚江行走笔记

溯源

2022.4.26

我从余姚市区出发,开车一小时抵达姚江源头。开车时,我一直在想象,自己是早期网游里的玩家,想去地图中遥远的地点,必须老老实实地走过中间所有路程,最长需耗10多分钟去寻找某个隐藏在角落里的NPC(non-player character,电子游戏中不受真人玩家操纵的游戏角色)。

行至车道尽头,漫山茶树间零星几个戴着草帽的农民在采茶。我四处张望了下,并没有看见任何泉水,继续登高,直至山顶,远远望见半山腰有一洼潭水,心想定是此处了。下山时迎面走来一个茶农,问我是不是上海来的。我赶紧用余姚话说:“我是本地人,这里为什么叫姚江源头?”她眉头舒展,指着下面那潭水:“因为这是海拔最高的一处水潭。”

岸边有一幢小房子,泊着一艘船,还有四五根皮管连接水潭和四周的茶山。与其说是姚江源头,不如说是灌溉茶山的蓄水池。绕水而行,驻足东南角。恍惚间,瞥见水中繁星闪烁,蹲下后看,才发现原来是水中成群结队的蝌蚪。队伍有五六米长,队形时如漩涡,时如银河。这倒是有点生命力了。

离开时我才发现,原来在停车场边上,有一口由巨大饱满的鹅卵石垒起的十公分深的井,石壁题字“姚江源头”。它好像是游戏里头顶名字的NPC,为了完成任务而存在。

回到家中,我感觉自己依然离姚江很远,它仍然只是一个空间的代称。

父辈的姚江

2022.5.4

我对地理没什么兴趣,尝试寻找源头没有什么收获,我就放弃了。去找找别的路径,让我可以搞清楚“姚江是什么”。所以我想听听我的爷爷这辈子与江水的关系,我采访了爷爷,他和我讲了在江上养鸭子的生活。听完爷爷的口述后,我问父亲,修路后还要不要划船出行。他说年轻的时候去上海,要先划船到路边,再去火车站。

爷爷的口述历史

2022.5.7

依然没什么头绪,我只知道祖辈成长的生活空间与姚江息息相关,而与我日常,非陆地空间则全来自网络游戏,甚至一部分亲子时光也是在一款叫“传奇世界”的网络游戏中度过的。

直到我想起2013年的“菲特”台风,那一次内涝,让我第一次发现,余姚江和我的生活空间如此高度重叠:姚江水漫过堤岸,浑浊的江水在我胯部位置上下起伏。

江水退去后,沙泥覆盖掩盖了街道上物体原本的质感、色彩,路过一家卷帘门被冲垮的门店,看到一匹被泥沙包裹的玩具马。那马头张大的嘴巴,像是被勒紧了缰绳。这让我想起一次在姚江边景区春游骑马的那个下午。而我以前想到骑马,总会想起的是幼儿园玩热血传奇的那个傍晚,我点击鼠标左键,攻击一匹野生枣红马,当它血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成功变为了我的坐骑,我骑着它四处炫耀自嗨。但我后来某次在一个小商品市场看到,那匹玩具马是在大笑。他们是各自的马,于我却是同一匹马。

我走在街上,像是在考古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些潜伏于心的生活体验,在我看到被泥沙淹没后的生活场景后,再一次激活我的想象,一一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两股浪潮

2022.5.8

七千年前姚江沿岸的河姆渡人和今天的我并没有什么关系,最多只能算是时空上的邻居,因为他们的生活空间早已被江水所淹没。我父亲告诉我,我的祖辈来自河南。江水以它原始的力量将日常进行了视觉的重塑,激发了我对现实生活的感知。未来生活或许高度数字化,但江水仍可能在物理空间上吞没我们的生活空间。

2022.5.9

如果没有那次江水的影响,我的生活也正在被淹没,数字化浪潮使得我身体周围的一切都变得与我无关,无法触及的遥远世界却承载着我的情绪变化与成长记忆。可这似乎就是我观看世界的土壤,即便它看起来远离现实生活,但观看方式被塑造的过程又是真实的。数字化浪潮让我跳脱与遗忘现实生活空间,江水让我失去又重返现实生活空间,是两种极其相似却互相争夺的力量。

摄影与交互

2022.5.11

在长期的影像实验中,我积累了一定量的技术库,主要内容是将交互艺术与摄影相结合,把摄影的理念作为人的工作方法,把交互艺术的理念作为计算机的工作方法,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完善人机交互模式,使信息(影像为主)在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双向流动,双方可以尽量不受空间、时间等客观因素限制,更加自由地协作完成信息采集、内容创造的工作。我尝试着用摄影解放交互艺术,用交互艺术拓宽摄影边界。

在探索点云影像生成的过程中,我发现当拍摄与处理各以不同方法进行时,会产生不同颗粒密度、大小、影调的点云影像,重要的是细微的差别会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其中有一种影像直接激起了我对内涝退去后,被沙泥覆盖的街景记忆。因此我将一台高性能笔记本电脑背在后背进行实时运算,连接一个深度摄像头与手机,并借鉴数码相机的使用习惯,开发了一套人机交互系统,可以让我根据实时预览的效果,尽可能接近使用普通相机的工作方式进行拍摄。

拍摄获得的信息也并非RGB信息,而是相机发出的激光所测量的物体到传感器的距离信息,每一张图都是测量的结果,我用摄影的方式测量每一个日常与我的距离。

2022.5.12

今天我开始用自身的观看方式去观看现实的生活,去到爷爷提起过的曾经搭建鸭舍的田野,几根羸弱的水泥柱立在角落。爷爷背着手,一抬下巴说就在此地。走到两市交界的水闸处,父亲手舞足蹈地说起两村为水资源斗殴绑架的往事。后来有一些河段还成为了京杭运河的一部分,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我走进一间鸭棚,五六只鸭子一个劲地往角落挤,踩着彼此,试图逃离我的视线。通过这次测量,我才感受到,与江水紧密交织的生活方式离我已经太远了。

2022.5.13

继续行走,从农村到城市再回到农村,沿整条姚江行走,拍摄了日常生活景象、遗留的祖辈生活痕迹与河姆渡遗址复原的生活场景。因为设备特殊,一次只能拍半个多小时,就像是启动一次特殊的观看方式,但受能量限制,只能维持极短的时间,所以每次都是开车到一个地方,以此为起点开始行走,待到没电时返回。

2022.5.25

舜江楼下站着一位穿汉服的女人,好像从过往走来。在翻阅照片时,我想到我的影像似乎是江水的视角,因为我将不同时代的日常都处理成被沙泥覆盖后的质感,每一次拍摄都好像是在余姚江水涨落后的街头行走。

2022.5.28

今天迭代了拍摄系统,它变得更加符合人机交互的原则,同时也更加省电,现在一次可以拍摄将近一个小时。

2022.7.10

今天翻阅县志,余姚一直是受洪涝灾害严重影响的地区。

*《余姚水利志》节选

2022.7.13

今天在阅读摄影史的时候,看到一位摄影师拍摄的战争题材作品。

Fait 1992 苏菲·里斯特修卜Sophie Ristelhuebe

2022.8.03

我把沿着姚江拍摄的跨越千年的日常照片做成灯箱,放置在一座杂草丛生的古桥边,等落日余晖散尽前点亮它们。所有的日常借助江水的力量,被并置在同一个时空中,呈现在江水面前。江水只是江水,它会升高或降低或保持水位,而数字化进程对我们的淹没,似乎没有退潮的可能性。

江边展览

陈浩,2020年本科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摄影系,2021年入选浙江省新峰计划摄影人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涉及影像、装置、数字生成等媒介,长期关注数字化进程中个体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

彩 蛋

2022.8.25

我再一次升级了相机,之前优化了相机的人机交互和续航部分。今天DIY了一套相机背负系统,将开机键排线从主板延长到外部,至此较好地优化了以下严重影响拍摄体验的问题:散热风口畅通;行走重心稳定;在不拆包的前提下单手换电池、开机。此外在非拍摄期间还能开关机、收纳摄像头,极大延长了拍摄行走的时间,也会更便携。

陈浩的日常工作视频

编辑:羊羊

总策展:傅拥军

策展人:陈浩 青木

展览执行:舒思维 孙杨洋

章涵羽(助理)李泽宇(助理)

开幕时间:8月31日 上午10:00

展览地点: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

(宁波东钱湖环湖南路555号)

主办单位:宁波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摄影家协会

承办单位:中国摄影家协会宁波艺术中心

宁波市摄影家协会

协办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傅拥军工作室

产品支持:HUAWEI MatePad系列

全程发布:轮到你了 公众号

相关链接:

原标题:《陈浩:江水无孔不入|宁波国际摄影周》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