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难得一见!家门口“遇见古罗马” | 部分展品在意大利境外首展

2022-08-25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卫小溪/柳宁 世知社 2022年7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馆司、罗马国家博物馆、意大利驻华大使馆合作举办的“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来自意大利全国26家国家级博物馆的308套、共503件珍贵文物,系统反映了意大利半岛实现政治和文化统一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意大利文化渊源的丰富多彩。

I

2022年7月10日,“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

“整个意大利都宣誓效忠于我!”

——奥古斯都《功业录》碑铭1,第25节

)

这是古罗马帝国首位元首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拉丁语Gaius Octavius Augustus)为自己一生功绩撰写的铭文中的一句,被展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第一个展厅的显著位置。据传奥古斯都亲自撰写了自己一生的成就,并叮嘱把文卷的全文铭刻在青铜牌上,立于其陵墓的入口,但铭文绝大部分已随着建筑物的毁灭而湮没无存。直到公元1555年,学者在今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一座罗马和奥古斯都神殿中发现了保存近乎完好的铭文的拉丁语副本和希腊语译文,才使得今日我们有幸从这句话中感受到这位2000多年前的统治者不可一世的自信与霸气。

此次展出的500余件珍贵文物横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展现了意大利半岛罗马化进程和意大利起源的文化多样性,也彰显了奥古斯都统一意大利半岛后文化繁荣发展的盛况。

探寻古罗马文明

展览共分11个主题单元,分别为:序幕、族群的记忆、语言的流变、诸神的崇拜、罗马的扩张、城市的规划、信仰的演变、奢华的时代、众生的面相、恺撒的后裔、时代的见证。前4个单元从社会、语言和宗教的多元视角展现罗马统一前意大利文化的“马赛克现象”:精美丰富的随葬品,反映了不同族群、阶层、性别的墓葬习俗,也可一窥贵族的生活情境;不同铭文的石碑,让后人得以了解意大利语向拉丁语系同化过程中的原始特征;众天神及英雄人物的雕像,对比中呈现不同信仰的差别和特性。后6个单元则按时间线展现了罗马共和国扩张期间,特别是在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146年)到奥古斯都时代(公元前31年〜公元14年)发生重大历史变革后,成为地理、政治和文化统一体的历程。最后一个单元是专门为中国观众布置的古罗马货币展,这些货币见证了罗马历史的转折,多维度体现了货币生产、发展、流通等因素对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

《休息中的拳击手》(复制品),原作为雅典雕塑家阿波洛尼厄斯于公元1世纪所作。

展览的海报及文字说明首次用中意英3种语言呈现。一进展厅即可感受到中国和意大利两个古国的伟大文明在国博这个“文化客厅”中相映生辉,以及精心打造的古罗马氛围;巨大的罗马式拱形建筑,墙上多媒体大屏幕循环播放着古罗马的辉煌过往。置身其中,即可感受那个时代的视觉冲击。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展品,呈现出当时意大利各地的生活方式、民间习俗和社会现实。

巨大的罗马式拱形布景,展览精心打造古罗马氛围。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是一件卢尼大理石材质的公元124年的雕塑。圣坛刻画的是神话故事中母狼乳育双胞胎的情节:台伯神在旁边目睹着一切,背景是帕拉蒂尼山的化身——两个牧羊人,一个留着胡子,一个年轻些,分别是浮士德勒和浮士提努。圣坛另一侧表现的是战神玛尔斯(Mars)和美神维纳斯(Venus)的婚礼,旁边是厄洛斯和西尔瓦诺斯(奥斯提亚牧羊人的守护神,圣坛上镌刻的祝词就是献给他的)。在圣坛繁复的装饰中,罗马民族具有神祇血脉的主题同玛尔斯和维纳斯的结合联系在一起。“母狼乳婴”的典故也是传说中的罗马城诞生史。左下角的母狼哺育的孪生兄弟是罗莫洛(Romolo)和雷莫(Remo),他们外祖父的王位被其弟阿穆利奥(Amulio)篡夺,他们的母亲被迫成为不能结婚生育的女祭司。但她被战神玛尔斯看上,生下这对双胞胎。篡位者知道消息后愤怒处死了他们的母亲,并把他们丢进台伯河。幸运的是,他们被一只母狼救下,存活下来,后来联手打败了篡位的阿穆利奥,哥哥罗莫洛缔造了罗马城,开启古代罗马的篇章。

《祭拜玛尔斯、维纳斯和西尔瓦诺斯的圣坛》 公元124年 奥斯提亚的工会广场出土 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古罗马人民几乎全盘接受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并加以崇拜,如众神之首宙斯,在古罗马神话中被称作朱庇特。罗马人虽热衷古希腊文化,但与希腊人不同的是,他们拥有战神的基因,加上“母狼乳汁”的哺育,造就了罗马人好战、善战的特点,使得罗马从一个南邦小城,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地中海是其内湖的超级强国。

在罗马征服整个意大利半岛之前,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不同民族,有自己的生活特点、族群记忆。展览通过丧葬习俗、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特点等方面为观众呈现了各个族群的样貌。

公元前3世纪的《“双勇士之墓”的随葬品》,包含青铜盾牌、头盔和多件具有古希腊风格的红绘陶器等。人们为两名当地男性精英分别举办了葬礼(这种做法始于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将他们安葬在同一座大型墓葬内。按道尼亚人的丧葬习俗,为了给第2次安葬腾出空间,会将第1位逝者的遗骨连同随葬品(盾牌、一堆青铜护踝和几只花瓶)一起移到墓葬一角。第2位墓主被描绘成骑士,戴着富有异国情调的“按扣”头盔,即蒙特福尔蒂诺式头盔。随葬品异常丰富,包括珍贵的仪典用卡诺萨花瓶。墓中出现的具有典型伊特鲁里亚风格的头盔,表明当地贵族自我呈现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是文化深度交融的体现。可见,随着罗马逐渐扩张到半岛东南部,同意大利其他族群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

《“双勇士之墓”的随葬品》 公元前3世纪 拉韦洛镇(意大利南部波坦察省)出土 梅尔菲“马西莫·帕罗蒂诺”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在公元前4世纪,新生儿的成活率很低。为避免新生儿夭折,人们常常会供奉某种形式的“母亲女神”,即一位掌管成年仪式和疾病治疗的守护神。凝灰岩质地、出土于卡普阿墓葬的《母亲像》便是这样一座神像。它庄重典雅,端坐的母亲和两个襁褓中的孩子表现出母亲的欢欣鼓舞,象征着随之而来的整个卡普阿社群的繁荣。封多·帕图雷利圣殿建于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特鲁里亚古城卡普阿的东门,公元前4世纪萨莫奈人占领该城后,这里依然是重要的祭拜场所。

《母亲像》公元前4世纪 封多·帕图雷利墓葬(卡普阿)出土 坎帕尼亚大区卡普阿博物馆藏

从很早起,罗马人就相信“万物皆有灵”,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家庭生活,都会有对应的神灵来敬奉。特别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古罗马人也信奉多神教。位于今富奇诺湖畔的卢卡斯·安吉提亚森林是女神安吉提亚的崇拜中心,公元前3世纪希腊风格的《安吉提亚女神坐像》由赤土陶制作而成,是现存安吉提亚女神寥寥无几的雕像之一。宝座上的她裹着厚厚的斗篷,戴着珍贵的项链和手镯,被意大利中部的马尔西人和奥斯克-翁布里亚族群所信仰,他们相信这位女神拥有魔法和治愈力量,了解大自然中的各种毒物,是野生动物的主宰。她的形象与水和冥界有关,拉丁作家认为她的名字来源于蛇。马尔西人亦被称为舞蛇者,传统延续至今,一年一度的捕蛇人节上都能看到他们的表演。

《安吉提亚女神坐像》 公元前3世纪 卢科代马尔西(安吉提亚圣殿)出土 切拉诺帕鲁蒂新博物馆/齐耶第考古、美术与景观署藏

赫拉克勒斯自古就是意大利多地及大希腊地区崇拜的神祇,是战争、贸易、农业和畜牧业等多方面的保护神,备受尊崇。人们把他想象成一位身材高大、肌肉发达的猛士。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的《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铭刻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献纳铭文)》青铜像肌肉线条优美流畅,塑造出神话传说中“大力神”的完美形象。许多意大利圣殿出土的献纳品中不乏赫拉克勒斯的青铜小雕像,可见当时罗马人对他的崇拜程度。

《赫拉克勒斯休憩像(铭刻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献纳铭文)》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 铭文刻于公元1世纪 苏尔莫纳(赫拉克勒斯神殿)出土 阿布鲁佐弗里杰别墅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图为古希腊雕塑大师利西波斯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的名作《休憩的赫拉克勒斯》的仿品,阿提乌斯·佩蒂修斯·马苏斯为雕塑捐赠者。

公元前2世纪的黏土制品《战象献纳品盘》的装饰图案非常细致,可清晰辨认出一头披挂好装甲、准备出征的成年印度战象。它的背上绑着雉堞状塔式结构,用很大的青铜盾牌加固,周围有士兵守护。此盘很可能是为纪念罗马人战胜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后在罗马举行庆祝活动而制作的,当时一些从敌方捕获的大象首次被牵着穿过罗马城。

《战象献纳品盘》 公元前2世纪 卡佩纳出土 朱利亚别墅伊特鲁里亚(文明)国家博物馆藏

小象的鼻子贴着成年象,可能暗指贝内文图姆战役中决定性一幕:逃跑的小象寻找它的母亲,导致皮洛士的军队出现混乱,因此让罗马人占了上风。

展览中有件文物极其引人瞩目,许多观众为了拍它不惜等候多时。这就是公元2世纪的《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大理石雕像。罗马的3位守护神坐在同一位子上,呈现出古典时期诸神的典型模式。朱庇特居中,左右各端坐着密涅瓦和朱诺,由有翼的胜利女神加冕。群雕表现出三主神各自的传统职能和象征圣物:朱庇特是闪电和鹰,朱诺是孔雀和权杖,智慧女神是猫头鹰,其余漫漶的部分可能原为左手持矛、右手整理头盔的形象。

《卡皮托里尼山三主神》 公元2世纪 圭多尼亚-蒙特切利奥出土 罗马城区与列蒂省考古、美术与景观署-鲁道夫·兰恰尼市立考古博物馆藏

公元前1世纪的《建城仪典浮雕》是一件大型叙事浮雕的残迹,描绘划定一座新建城市,即Sulcus Primigenius(圆形的沟,一般象征城市外的第一堵墙)围界的耕种仪式的场景,浮雕的其他部分已遗失。耕牛套着挽具,头戴涂有三角形额前纹的饰带,被身穿古罗马短袍、头戴花冠的人牵引。另有一穿短袍者紧随其后,左手举起犁刀以防破坏耕地,右手示意其他人继续前行。从浮雕场景描绘的细节推测,它很可能曾镶嵌在通往阿奎莱亚(Aquileia)的一处城门上,或在纪念该城市建立(公元前181年)而造的公共建筑上。

《建城仪典浮雕》 公元前1世纪 阿奎莱亚出土 阿奎莱亚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古罗马时期,人们制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有达官显贵,也有影响当世的学者,还有大量的普通百姓,他们共同构成了古罗马的众生相。被恺撒指定为第一继承人并收其为养子的恺撒甥外孙、古罗马帝国开国元首屋大维的雕像更不会少。在展览接近尾声的位置,一组雕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人们从它们旁边经过无不驻足。这组展品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件是公元前1世纪末的大理石《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在公元前27年重建共和国以后,36岁的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头衔,这个称谓从此成为他名字的一部分。这位“第一公民”有了新的公共形象——虔诚执行祭祀职责的罗马人。他的头巾是托加长袍的一部分,被视作道德纯洁的象征。雕刻者在塑造这个头像时,对人们熟知的招风耳、抬头纹和凹陷的双颊进行了美化,真实又细腻地表现出这位“永恒的奥古斯都”为帝国操劳的疲惫感及无可撼动的权威地位。

《戴头巾的奥古斯都头像》 公元前1世纪末 安科娜出土 马尔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

展览的“收官”展品是青铜雕塑《胜利之翼》。虽然被置于展览出口的位置,却让人无法忽视,仿佛拥有把观者瞬间拉回2000年前的神奇力量。这只右翼是胜利女神像的一部分,表现了其休憩的姿态,宛若天然的细节、层层羽毛都是用小刻刀一丝不苟地精雕细琢而成。从这件雕塑的写实性和工艺水平来看,创作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左右。公元365〜367年,瓦伦提尼安和瓦林斯两位帝王下令修缮连接台伯河左岸和特拉斯泰韦雷的桥梁,这件雕塑和其他不同时期的许多雕塑一起,在建造工程中被重新使用。约30年后,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这对本就岌岌可危的帝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终于,伴随着蛮族的再次入侵,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胜利之翼》 公元1世纪 罗马出土 罗马国家博物馆藏

续写中意文化交流新篇章

“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的时间线在罗马帝国建立伊始便戛然而止,但是沿着“一带一路”的足迹,中国与意大利文明的交流和对话,却绵延不绝,共同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博机构之间的交流颇为频繁。2010年,中意签署协议,确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同罗马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互设长期展馆。2014年,中意两国签署《关于建立文化合作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在这些框架下,国博连续几年推出3个意大利主题艺术展,分别是2012年“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2014年4月至2015年2月“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以及2016年“威尼斯与威尼斯画派”展。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大师的艺术杰作,17世纪意大利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贝利尼、委罗内塞、提香、丁托列托等名家的画作纷纷来华与观众见面。此后,国博与意大利文博机构的交流合作延续至今,用一系列优秀展览向中外观众展示意大利优秀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展现双方在密切交流与合作下取得的成就。2017年,“创意改变生活——意大利设计艺术展”讲述意大利设计艺术从试验探索到大众传播的发展历程,诉说意大利设计艺术的哲学;2018年“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系统介绍了13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之间悠久绵延的文化艺术交流故事;2019年“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进一步彰显了中意两国政府联袂保护文物的坚定决心,反映了通过司法、外交等途径共同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祖国的现实可能。

201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创意改变生活——意大利设计艺术展”,展示了意大利设计史上的111件(套)、共210件作品,荟萃了98个设计师。

2019年“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在国博开幕,796件中国文物艺术品回归,是中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中历时最长,也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文物回归。

除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外,北京其他文博机构与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也十分丰富。中华世纪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嘉德艺术中心等相继举办多次意大利不同阶段的艺术文化展,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初的绘画,从克里斯多弗至今的历史键盘乐器展等。此外,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多次推出了“见所未见:意大利辉煌艺术主题影展”,用特别制作的超清晰影像记录意大利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博机构的精美文物。

作为2022“中国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10周年的重点项目,“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的部分文物此前从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过,有些甚至从未离开过所属博物馆。展览中方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与艺术展览总监潘晴向媒体介绍:“中意双方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创新工作方式,用视频点交的方式,成功举办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自疫情发生以后在北京举办的第一个国际展览。” 本次展览持续至2022年10月9日,但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与民心相通将永不落幕。

本文载于《世界知识画报》杂志2022年9月刊

原标题:《难得一见!家门口“遇见古罗马” | 部分展品在意大利境外首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