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强东寻祖找出来的族谱,到底靠不靠谱

邢静
2018-01-22 10:21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2018年伊始,出生在江苏宿迁的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发布了一则寻祖公告,令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湘潭县一下子“沸腾”了。公告只发出了一天,就有人晒出一份湘潭纯塘刘氏五修族谱,同时传出刘强东要找的祠堂位于湘潭县花石镇。谁曾想,半个多月过去了,两支寻祖的主力队伍在帮刘强东寻祖过程中,闹出分歧,互相“掐架”,令寻祖行动暂时陷入停滞。

话说回来,即便真找到了族谱,东哥是不是真的就可以寻到老祖宗呢?恐怕……也不一定。

刘强东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从袁世凯与孔祥熙说起

先说两个近代名人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袁世凯的。这位民国大总统偏要帝制自为,登基做个“中华帝国洪宪皇帝”,其身边自然不乏趋炎附势之徒。其中就有一位广东东莞人张伯桢(字沧海),担任司法部监狱司佥事。袁世凯要当皇帝,张伯桢也想做点微小的贡献,于是撰(biān)写(zào)了一本《袁氏世系》,这本书的题册写道:“袁氏四世三公,振兴关中,奄有河北,南移海隅,止于三水、东莞,清代北转项城。今日正位燕京,食旧德也。名德之后必有达人。”不但把袁世凯和汉代袁绍都扯上,还为袁大总统认了一位明代祖宗——抗清(后金)名将袁崇焕。虽然《袁氏世系》连袁崇焕的祖父葬在哪里这一基本事实都搞错,破绽一望既知;袁世凯看到这本书还是非常兴奋,准备尊祀袁崇焕为“肇祖原皇帝”。时人就讽刺曰,“糊涂最是张沧海,乱替人家认祖宗”。

袁世凯

袁崇焕

另一个与稍后的孔祥熙有关。有道是“蒋家天下陈家党,宋氏姐妹孔家财”,作为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地位显赫,是国民政府炙手可热的人物。1930 年,孔子嫡裔孔德成决定重修自乾隆年间就失修的族谱《孔子世家谱》。孔祥熙闻信,立即大笔一挥,资助1000大洋。当时路边社就有传闻,他原本不是曲阜孔族(乾隆孔家族谱没有孔祥熙祖先的名字),他找了曲阜近支孔祥勉疏通,说他的祖先来自曲阜纸坊村,明代逃荒到山西,在那里安家落户。结果在民国新成的孔家族谱里,孔祥熙就赫然成了“大成至圣先师”的第75代孙。

《孔子世家谱》

那么,令袁世凯与孔祥熙这样的政坛大佬着迷的族谱究竟是何物呢?

现存的族谱,通常要包含这样一些内容:一、谱序;二、凡例和谱论;三、先世考与遗像、像赞(先世考就是考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以及始祖、世派的分支迁徙情况);四、恩荣录(历代皇帝和政府给家族成员的表扬);五、族规;六、祠堂、坟茔;七、世系(表示家族血缘传承的情况。有两种形式:世系传录或世系表,前者以生平简介表达,后者以图表表达);八、传记(仅限于极少数优秀或捐款多的家族成员);九、仕宦录(家族成员登科和做官者的名单);十、族产及其契据文书;十一、家礼(家族内的祭祖礼仪);十二、艺文与名迹录;十三、字辈谱与领谱字号。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世系”这一项。中华既有五千年的历史,今人世系自然源远流长。譬如当代(2005年)编撰的《彭城衍派刘氏族谱》就把福建莆田、漳州刘氏的祖宗追溯到黄帝,认帝尧为远祖,春秋晋国大夫士会为60世祖,汉高祖刘邦为76世祖。接下来79世祖为刘发,109世祖是刘韶——莆田涵江“开基(一世)祖”,传到现代已经是“第二十七世六兄弟各社始祖”了。如此洋洋洒洒煌煌万言,“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实在是蔚然壮观,堪称一份宣布家族成员在宗族内的身份、等级的“资格证书”。

《彭城衍派刘氏族谱》中的世系(局部)

门第的诱惑

实际上,族谱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早在周代,史官就“定世系,辨昭穆”,这可以看作是古代谱牒的起源。只不过秦统一六国,焚书坑儒,周代的谱牒档案和其他书籍一样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致使六国旧贵族的后代“失其本系”,难辨昭穆,只有司马迁在《史记》里为上古三代的君主与春秋十二诸侯留下了一份世系表。

秦失其鹿。汉高祖刘邦以布衣得天下,连自己的上古姓氏都搞不清,《史记》也只好含糊说了一句“姓刘氏”。司马迁这样写法,在“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两者截然有别的春秋时期肯定是要被当成笑话的。

修订族谱的谱牒学登上历史舞台,其实是魏晋之后的事情,“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后,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士)族”的局面。家世门第成为品评人物、选取官员的惟一标准。没有高官家族背景的寒素就很难挤入官僚队伍,而高官的子弟取高官厚禄则如探囊取物。高门大姓的傲慢一直持续了几百年,甚至皇室与士族联姻,仍旧要看后者脸色,唐文宗还曾为之愤愤不平——我李家已经做了二百年天子,难道还不如崔家、卢家!(“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这里提到的(博陵)崔家,是唐中叶门望最高的士族,《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就是出身这个家族,张生只是一个布衣书生,要讨她做老婆,如果用当时人的眼光看,还真有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意味。剧中的相国夫人答应只要张生考中功名便允许成婚,实际上已经是剧作者对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妥协了。就算这点,现实里也不太可能。

《西厢记》

门第既然如此重要,伪造家谱自然就有了市场。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换个士族身份。正是为了防止寒素利用伪造出身的办法混入士族阶层,魏晋南北朝时家谱之学大盛。

“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东晋时贾弼编写江南18州、116郡各族的谱系,共有712卷之多,贾家世传编谱之学。南齐时,寒素王泰宝就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混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王谢堂上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哪是这么容易的!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察觉告发此事,贾渊被捕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刘宋、南齐时也有很多人编写《百家谱》,记录各世家大族的源流。南梁时朝廷还专门成立谱局,从事编订族谱、家谱的工作,以此作为选取官员的依据。

即便如此,还是挡不住族谱的伪造——如果主使者是皇帝的话。南齐、南梁两代王朝君主都出自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萧氏。这一家族兴起于南朝中后期,是典型的“晚出门户”,原本门第不高。这令萧氏统治者深感羞愧。于是,他们在取得齐、梁二代统治地位后,不断修订、美化自己家族的世系,将自己变成了西汉“相国(萧)何之后”。这就是公然作假了,查考《汉书•萧何传》,载其“沛人也”,同书《萧望之传》,则载其“东海兰陵人也,徙杜陵。”可见萧何与担任过御史大夫的萧望之根本不是一家人,齐、梁官方声称萧望之为萧何六世孙,毫无依据。后来《南史》的作者李延寿就明确指出这种说法“便乖实录”,根本不追述兰陵萧氏的“光辉”历史。这也只能怪当年奉旨造假之人,露出的马脚过于明显了。

《南史》

“上古乃无百姓乎”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死于战乱。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五代时期,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有人问后唐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他的后人吗?”郭崇韬回答倒是坦率:“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郭子仪的后代了。甚至宋初的宰相中,范质、王溥的家世都只能推到他们的父亲;魏仁浦幼时孤贫,史书上连他父亲的名字也没留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世系算是能推得比较长的,但也只是到曾祖父这一辈而已。换言之,五代人已经不知道唐代之前的祖先传承了。

另一方面,宋代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选官任职也与门第高低脱钩,族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平民追溯高贵的祖先,胆子恐怕更大。这在宋代已经是普遍现象,文天祥就曾认为,宋代家谱中“凿凿精实,百无一二”。就连欧阳修这样的文化大家亦无法免俗。这位“醉翁”可谓谱牒学的一代宗师,号称精密,然而他修自家的族谱就有问题。欧阳修将远祖推到夏禹,中历越王勾践已经令人瞠目结舌,近世的世系竟也编得漏洞百出。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里就质疑,欧阳修先祖欧阳洵到五代孙欧阳琮,三百年仅得五世,平均六十余岁一世;欧阳琮到欧阳修,一百四十五年,却有十六世,平均不到十岁一世。这岂不太为难祖宗?

《齐东野语》

其实,虽然向来只有“子孙不肖”的说法,在族谱里将混得差的祖宗剔除无视倒也不稀奇。早在唐代,武则天就讽刺过这种奇景——“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于是,在族谱里,历史上的大奸大恶之人,如李林甫、秦桧之类,都成了无祖无父,无子无孙,是从哪儿出来的,就真不知道了。结果,天下孔姓,皆出于孔子,我们知道的春秋时期其他孔氏如孔达、孔宁、孔张、孔叔、孔虺都绝子绝孙;天下李姓,皆为陇西李氏,其余诸李也变得无后。更不用说,如今十部福建的族谱,倒有九部说自己祖上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仿佛晚唐王审知入闽之前,这里是无人区一样……

白居易家谱重修谱序

就算是历时2500余年,传约80世,以考订严谨著称的《孔子世家谱》细察之下也不无可推敲之处。如据史籍记载,孔融被曹操逮捕时,他年幼的儿子在边上不慌不忙地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结果孔融的两个儿子最终都未幸免,与孔融一同被害。如果史籍记载无误的话,《孔子世家谱》中关于孔融这一支的传承就有些让人看不懂了。相比之下,近世的孔祥熙是不是第75代孙倒是一个小问题了。

《孔子世家谱》尚且如此,其余族谱的可靠程度自然不问可知。正因如此,史学家对谱牒资料的可靠性评价极低。明清之际的大儒黄宗羲说,“氏族之谱……大抵子孙粗读书者为之,掇拾讹传,不知考究,抵牾正史,徒诒嗤笑。”历史学家谭其骧也认为,“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其实,一个两千年前就喊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却热衷在族谱里攀附功勋显赫的祖先,这本身或许就是桩咄咄怪事。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