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兴山县昭君村蝶变:“昭君文化”引领库区移民村高质量发展
昭君村因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出生地而得名,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南部,距离县城10余公里。村内绝大多数土地是山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在这个1300余人的村庄,有93户160余人,在三峡大坝蓄水后失去了耕地。
跟其他库区移民村一样,昭君村的发展之路也面临着挑战。
今年8月上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访昭君村发现,10多年来,昭君村深入挖掘昭君文化,加强昭君村核心景区建设,以旅游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走上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当地通过精准扶贫项目,提升昭君村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出了公园式的村容村貌。
风景优美的昭君村,曾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陈绪厚 摄
“昭君村景区是最大的富民项目。”兴山县水利局工作人员表示,昭君村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在突出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挖掘特色,对村庄进行改造,充分挖掘了昭君文化,并坚持景村互动,推动了旅游经济发展,培育了农家乐、民宿、花卉等民俗业态。
目前,兴山县正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建设昭君文化旅游目的地、大三峡大神农架生态旅游集散地,推动兴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把昭君村作为连接“一江两山”(长江三峡和神农架、武当山)的重要节点来打造。今年6月,兴山县迈入“高铁时代”,昭君村的旅游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兴山县的“水上公路”已成为当地知名景点,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打卡。
精准帮扶让移民村换新颜
兴山县位于宜昌市西北部,与神农架林区接壤。这里山多人少,全县常住人口16万余人。
距离县城10多公里的昭君村,是王昭君的故乡,也是一个库区移民村。昭君村村委治调委员王波告诉澎湃新闻,三峡大坝蓄水后,该村地势低洼的土地被淹没,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被淹没的土地按1:1或1:1.2的比例“换田”,村民们重新获得了土地。
兴山县盛产柑橘,多数土地都用来种柑橘。据当地村民介绍,种柑橘每年每亩有约1万元的利润。这笔收入也是当地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2015年,兴山县启动精准帮扶工作。据兴山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昭君村精准帮扶项目高起点策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实施、高质量推进,项目共改造农户住房外墙面85户,面积3万平方米;新修2条村级道路1.3公里,电力及通讯网络改造3.5公里。该项目于2018年通过验收。
在村庄改造上,鼓励群众主动拆除旱厕和废旧猪栏等,在楠木井片区实施污雨水入地分类收集处理,发动群众在房前屋后栽种绿植花草等。村集体经济在原有的劳务队基础上,改制成公司性质,增加旅游服务、绿化等经营范围,多元发展促进集体经济增收。
澎湃新闻在昭君村走访看到,整体村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绝大多数村民住上了两至三层的古汉风格楼房。据昭君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昭君村人均年收入15514元,已成为当地的富裕村。
经过改造,昭君村的整体建筑风格有古汉风格。
昔日贫困的移民村已蝶变为环境优美的富裕村。一位年过六旬的村民感慨说,“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环境变美了,每家每户都通了公路。”
据兴山县水利局介绍,通过系统规划、完善设施、改善环境、传承文化,改变了昭君村的村容村貌,美化了村庄,体现了昭君村农村民居的地方历史人文特色;与昭君村景区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昭君故里的知名度,有力提升了当地民俗接待旅游的规模和数量,使昭君村成为集汉文化、汉家美食和民宿体验为一体的宜旅乡村。
擦亮“昭君文化”金字招牌
回顾昭君村的蝶变过程,利用“昭君文化”,发展旅游业,是昭君村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昭君村位于昭君镇,该镇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整个兴山县都重视发掘利用昭君文化,如一些农特产品品牌用昭君来命名。作为王昭君的出生地,昭君村格外重视传承昭君文化,打造出了4A级昭君村景区,这是昭君文化的核心景区,也是兴山县最为有名的景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昭君村景区是4A级景区。
公开资料显示,昭君村又名宝坪村,原为西汉南郡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公元前五十三年的农历八月十五,王昭君降生在村中一个名叫王穰的殷实农家。少年昭君在这里生活了十六个春秋,公元前三十六年,时逢汉元帝遍选天下美女,王昭君作为南郡首选进入汉宫。公元前三十三年,王昭君以汉家公主身份出塞和亲,并被匈奴单于封为宁胡阏氏,从此这个偏僻的小村庄便受到世人的关注。唐杜甫的《咏怀古迹》、宋《太平寰宇记》、《闻见后录》等大量史籍文献和诗词中,都对此地有过描述和记载。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曾为昭君村赋词,唐白居易更是亲自到访。
昭君村景区工作人员介绍说,该景区于1980年在宋代昭君院遗址上开工复建,1982年落成正式对外开放,核心景区3.5平方公里均在昭君村内。昭君村景区以西汉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事件为主体,全面展示昭君遗址遗迹和保存完好的古汉自然生态景观,展演昭君故里独特浓郁的地方文化及汉代宫廷仕女文化,体现以“和平文化、爱国文化”为核心的昭君文化。
昭君村景区内的昭君像。
澎湃新闻走访发现,景区内有娘娘泉、楠木井、梳妆台等遗址遗迹30余处,有镇宅石兽、十八罗汉雕像、汉砖、瓦当、陶器、石刻等文物近百件,《汉书》、《双凤奇缘》等与王昭君相关的史料文学古籍上千套,是体验昭君文化的绝佳去处。
8月中旬,虽天气炎热,昭君村景区仍不时有游客耐着高温前来参观。昭君村景区总经理周静表示,景区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5万人次以上。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游客人次有所下降,2022年至今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有复苏的迹象”。
“景区未来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打造国家级5A景区。”周静透露,目前,景区正在规划设计建设、民俗文化街、水景观、昭君浣沙处遗址、研学基地、红色文化博物馆等景点及配套设施。
旅游业兴旺带动群众增收
景村互动,是昭君村发展的重要思路。
周静表示,景区经常和村里沟通,统筹发展,一起打造配套设施。景区的兴旺,也带动了附近群众增收。如景区有60名员工,75%来自附近的村民。有10多名员工就是昭君村村民,因景区建设,他们被征收了土地,后被招为景区的正式工。
今年69岁的邬宗翠是昭君村村民,她和丈夫王忠全在昭君村景区门口摆摊卖水果。邬宗翠说,在三峡大坝蓄水前,她家种2.8亩的柑橘,她在路边摆摊出售自家的柑橘。
蓄水后,邬宗翠家的土地被淹,由于昭君村建设园区,补偿的土地也被征收。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邬宗翠和丈夫“转型”,到昭君村景区经营水果摊。
“政府帮扶我们,帮我们找门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邬宗翠回忆说。
邬宗翠和丈夫在景区门口附近经营水果摊。
如今,邬宗翠租了一些土地种水果,自家的水果不够卖,她还得从村里其他农户家进口水果。邬宗翠表示,到暑假的旅游旺季,她的摊位一月能卖2000斤水果,能赚数千元。
一个小小的水果摊,是邬宗翠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支撑着她的孩子读大学。邬宗翠的生意基本靠游客,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来村里的游客能多点。
62岁的朱正华在昭君村村口开小卖部。每年到了游客旺季,他的小卖部生意迎来“高光时刻”,每月有三四千元的利润。
朱正华在村口经营小卖部。
朱正华回忆说,当年,因三峡大坝蓄水,他家失去了土地,又恰好他下岗,子女在读大学,一时生活困难,他也很焦虑。多重因素叠加之下,他们家成为贫困户,子女读大学获得了补助,“大概两年后,小卖部的生意变好,我主动申请取消了贫困户”。
朱正华家的客厅。
过去,一间小卖部支撑着全家,支撑着孩子们读书,也支撑着朱家盖楼房。如今,朱正华仍经营着小卖部,但小卖部已不再是全家的经济支柱。“现在生活无忧了,老伴和孩子在县城居住。”朱正华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