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观察|与其被娱乐刷屏,不如看文人吵架
诗人食指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批评余秀华的风波仍在发酵,除了余秀华专门撰文回应之外,一些诗人、作家,也参与到了这场争论中。
一年到头,霸占人们眼球的,娱乐新闻越来越多,文化新闻越来越少。
食指、余秀华之争,撇开那些愤激之语和观众的口水,倒真的有助于让诗歌、让文化重回舆论场。虽然也就几天的热度,但要支持谁、要批评谁,总要先读读他(她)的诗吧。
围观文人吵架,总比盯着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
食指批评余秀华使用的言辞是,“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评论界把她捧红是什么意思?”余秀华的回应中有两句是这么说的,“不要以为谁是什么什么前辈,谁年纪大,说的话就是对”“我的过错在于,在底层却偏偏高昂着头。”
按理说,食指和余秀华这两位是吵不起来的,除了共同的诗人身份之外,从年龄到社交圈子,从诗歌审美到写作倾向,都没有交集的地方。可有些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发生了。
食指对余秀华的批评,是写在稿子上念出来的,念的时候,看不出来有什么情绪,这让人怀疑,稿子上的内容是否为食指亲拟,他是否真的觉得,余秀华应该每天忧虑重重?一个诗人喜欢喝咖啡、看书、聊天……这不正是证明她所处的时代,鼓励人们拥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吗。食指与余秀华之间,究竟差了些什么?
这正是文人吵架的好处,可以带出诸多主题。比如食指与余秀华这次吵架,涉及到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代际思维,话语暴力,道德绑架,阶层差异,身份歧视……每个主题展开来,都能得到有意思的发现。
讨论文人吵架,可以捕捉到最鲜活的思想形态,管窥到最真实的社会心态,体察到最细微的时代变化。比如这次食指与余秀华吵架,所传递出来的种种:社会去权威化,知识分子的碎片化,文学如何反思时代,文人如何捍卫私人权利……其实无需余秀华反击,“食指终于变成了他所批评过的那种人”,成了许多围观者对他言论的定义。
文人吵架有意思,可惜现在的文人吵架太少了。围观文人吵架,总比盯着明星的私生活有意思得多。
文人注重形象,而一旦吵起架来,就难免露出凡人面孔,不那么讲究遣词造句了。食指的发言和余秀华的回应当中,都有不便引用的词汇,这种词汇,是双方真实心态的呈现。
作为文坛的“风流余韵”,文人吵架不是坏事
论吵架,最热闹的时代当属民国,民国最爱吵架的文人,莫过于鲁迅先生,从饭桌到会议桌,从演讲到报刊,鲁迅先生四处开炮,留下诸多记载。比如鲁迅与林语堂的过节,源于鲁迅批评李小峰(《语丝》周刊时任主编)拖欠作者稿酬,林语堂帮李小峰说了几句话,鲁迅认为是对他的讽刺,就此两人闹掰,开始了互骂生涯。
鲁迅与梁实秋笔战,是因为梁实秋批评了鲁迅的偶像卢梭。对徐志摩开火,是觉得徐志摩翻译波德莱尔的诗集过于夸张了诗歌的音乐性,讽刺徐志摩该被“送进疯人院”。据说被鲁迅指名道姓骂过的多达上百人……
现在文人骂战,总被要求不要进行人身攻击,殊不知,民国时期的文人吵架,是离不开人身攻击的,鲁迅先生不说了,还有钱锺书骂冯友兰没有文人骨气和知识分子节操,出卖朋友;黄侃因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只写了一半,下半部迟迟写不出来,在中央大学面对学生公然说胡适是“太监”;刘文典在日军轰炸时骂到郊外避难的沈从文,“我跑是为了保存国粹,学生们跑是为了保留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该死的,你干嘛跑啊!”——“该死的”这三个字,用的真亲昵啊。
相对于男文人吵架的凶猛姿态,女文人则文雅一些,冰心写《太太客厅》暗讽林徽因,林徽因看到后给冰心寄去了一瓶老陈醋,林徽因太狠了,此处无声胜有声。
吵架,也是那个时代文坛的“风流余韵”,不全是坏事。想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多少是吵架吵出来的啊。
今天回看历史上的文人吵架,人们多抱着津津乐道的心态,还有不少与民国文人有交往与牵连的当代作家,专门出版了著作,把他们的吵架往事写得活色生香,这类书通常都卖得不错。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已成当代作家中流砥柱的写作者们,把老一辈的恩怨也继承了下来,时不时地也在媒体上或者书里开上一炮,只不过没有前辈作家那么直接凶猛,常常是点起了战火,又匆匆地熄灭了。
各路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哪还有文人的舞台
当代文人不再爱吵架,其实早有端倪。
王朔当年骂金庸、骂老舍、骂李敖,甚至连鲁迅也不放过,每骂一人都掀起轩然大波,但很少有人回应他,愿意在媒体上与他对骂的金庸粉丝、老舍粉丝们,因为文笔不如他,也难给人留下印象,金庸被骂后也只是表态“命中该有,不会不开心的”……连挨骂都认命,这让王朔颓了,终于以一篇《我看王朔》把自己狠狠骂了一顿收工大吉。
文人吵架,是需要带点情绪的,有了情绪,围观群众才能参与进来,看得懂读得懂,也好选择帮腔的对象,如果都文绉绉的字里行间都是名词术语、理论套路,那就只能发表在专业刊物上,供小圈子研讨,少了热闹。
大众爱看文人吵架,是觉得哪怕是吵架,那也是有文化味的吵架,尤其是网络时代,各路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几乎没了文化人的舞台。
文化人出版了书少人问津,生存问题无人关注,一旦使用了低俗俚语有了攻击性,马上就会进入舆论场中央,这也是时势使然。有的文人已经了解了网络时代的成名规则,但还是不愿意通过吵架的形式走红,归根结底还是羞涩,觉得通过吵架骂人赢得关注,胜之不武。
文人不爱挑起事端,不被逼急了,是不愿意吵架的。而想要激发文人的吵架欲望,也是很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对他或他的作品胡说八道一番就能达到目的,比如这次食指点评余秀华,就近似于胡说八道,骂人没骂到点子上,话说回来,要是食指批评得准确到位,也不会掀起这么大声浪了。
2018年,文人们多吵吵架吧,冲淡一下社交媒体上隔三差五兴起的无聊潮流,文人有时候真得参与到舆论场的焦点竞争中来,别太寂寞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