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南名士丨况钟:穿越历史的清风

2022-08-26 07: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作者:愁予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明正统七年七月夏,苏州知府况钟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已有乞疏还乡之意。远近百姓听闻此事,不约而同地纷纷设坛祈祷况知府身体痊愈,甚至有人愿以身代死。但此时的苏州府府治内,拖着病躯的况钟已经在给朝廷写着第二封乞求解职还乡疏,第一封奏疏未被允奏,但况钟明白,自己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因此也难免心生落叶归根之意。“臣受任以来,誓竭心力以报天恩,民情利弊,凡臣所言,无不见听,使臣得以厘奸植懦,民沐安全”,笔墨之间,况钟思绪流转,恍惚间感觉回到了十三年前自己初任苏州的那天。

一 能吏出身,上任苏州

况钟,字伯律,江西靖安县人。其祖父况渊在元末罹兵革之乱,全家十余口皆惨遭被害,只剩下况钟的父亲,况渊的邻居黄胜祖见况家遭此大难,遂躬亲悉心抚养况家后人,因此况钟原名黄钟,之后才改姓况。

况钟像

永乐四年,靖安县县令俞益选拔县吏,有人向其推荐况钟有奇才,遂擢拔况钟为靖安县礼曹。但是在被儒家意识形态笼罩的古代,吏役之辈是不入流的,甚至惨遭儒士们的鄙夷,只有经过科举考试才有升阶晋级的可能,因此况钟之父并不愿让况钟担任县吏,但在俞益的坚持之下,况钟只能不得已而就之。但况钟之才,就算身处小小的县吏也难掩其光芒,史载况钟“干练通敏,廉介无私,益每事与之咨议,甚相加重”

况钟的出色才干进而引起了礼部尚书吕震的注意。永乐十二年,况钟的九年县吏任期已满,按例要赴部考职,在俞益的强力推荐之下,吕震也不免对况钟这个名字印象深刻。仅仅过了一年,吕震就上疏力陈况钟之贤,乞求特擢况钟为礼部司员,得允。考虑到况钟并非科举出身,既无功名助力,单凭其任职县吏时表现出来的才华与吕震的赏识就晋级京官,其贤由此可知。

况钟虽县吏出身,但博闻强记,担任礼部司员之后,对朝廷政典礼仪皆熟操在心,史载“上(永乐帝)天威严重,大小臣工,稍不称旨,辄被遣斥。公独被眷注,前后受赏赍文绮凡三十一次焉”,也因此况钟与当时著名的大臣杨士奇、杨薄、周忱来往友善。况钟在担任礼部司员之后其父母先后离世,朝廷两次夺情使其复出,可见朝廷对他的倚重,这也为他以后上任苏州埋下了伏笔。

明宣宗继位之后,考虑到天下九大郡繁剧难治,税赋逋欠,民困吏奸,苏州尤甚,遂诏令六部及都察院等机构保举贤能有才之士担任九大郡的长官。况钟声名在外,受到胡濙、蹇义等一干大臣的推许,最终况钟被任命为苏州府知府,即刻上任,杨士奇听闻此事后赋诗道:“六月人霓人望切,好为霖雨向姑苏”

对于苏州而言,况钟就是那场霖雨。明宣德五年,况钟带着朝廷的浓厚期许上任苏州,正式拉开了自己长达十三年的治苏生涯。

二 蠲免赋税,发展经济

苏州难治,首在赋税。明朝初期,朱元璋下令将苏州地区的大量富民迁往他处,这些富民遗留下来的土地便成为了官田,按照顾炎武的说法,当时苏州是“一府之地,无虑皆官田,而民田不过十五分之一”。按例官田的赋税往往是民田的一倍甚至是十多倍,因此尽管苏州是富庶之地,但在沉重的赋税之下也难以支撑,逋欠的税赋逐年增加,遂成顽疾。况钟上任之后,多次上疏请求蠲免苏州赋税,尽管大多不被同意,但在况钟的据理力争之下,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苏州地区沉重的赋税,史载在况钟的努力之下,苏州府每年减免了一百五六十万石的粮食,百姓感其功德,皆讴歌颂德,不绝于途。

为了纾解民困,况钟同时还创建了济农仓之法与纲运薄之法。所谓的济农仓之法,是指贫民缴纳赋税时无力交齐,往往是借高利贷或者是向富民借贷,常常是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况钟基于此,便设立了济农仓,用官钞买进粮食并向富民借粮,然后再借给贫民,这样就可以避免贫民毁家以输粮,起初济农仓储粮三十万,但并不足以满足所有的需求。恰逢当时苏州要输送粮食去北京,途中耗费,官吏盘剥,所费巨大,况钟便上奏设立仓库于苏州,百姓缴纳赋税时只需要输送到本地仓库即可,并且只收一次输送粮食的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的一半用作路费,另外一半则归入济农仓,用以赈济贫民。与此同时,况钟又发现了沿途输送时各地官吏层层盘剥的问题,因此况钟又设纲运薄,即用账簿明载运输的粮米数量,沿途耗费支出,一一记载在列,运输结束后则核对剩米与账簿,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各地官吏鱼肉百姓。

济农仓之外,况钟又设有义役仓,即是让百姓在秋收后上缴一部分粮食,等到朝廷要求苏州上缴贡品时,即从义役仓内支出采办,并且受到严格的监视,这样也就避免了官民趁机对百姓横征暴敛。济农仓与义役仓的另一功效便是在灾荒时期得以赈济灾民,况钟在任其间有一年长洲、吴江、昆山、常熟四地水灾,另有一年七邑蝗灾,况钟皆发济农仓赈济灾民,活者无数。因此,济农仓与义役仓一起得到了百姓极大的称赞与拥护。

民困在得到纾解的同时,况钟又着力发展苏州的经济。此前苏州重赋之下,不少百姓逃亡他乡,田土抛荒,况钟上奏减免赋税的同时,招徕逃民,使其耕垦荒地。此外,苏州低洼的地势常常招致水患,“苏与松、嘉、湖四郡,纳太湖等六处之水,绵亘三千余里,年久滞塞,民苦浸淫”。况钟上任后疏浚河道,兴修水利事业,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发展。在况钟的治理下,苏州府家给人足,欣欣向荣,盛世气象,呼之欲出。

(清) 徐扬 《姑苏繁荣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三 整顿吏治,在世青天

况钟从基层县吏升至苏州知府,对基层官府的政治生态自然极为了解,因此况钟对整顿官场,惩治恶吏也极为上心。上任伊始,况钟便来了一手“扮猪吃老虎”的把戏。况钟担任县吏九年之久,既熟悉底层吏役官员的不良风气,又具有实施雷霆手段的决心,但他到任之后却故意扮作为人懦弱,不善处理政务的模样,使得苏州府治内的官员吏役认为他无能怯弱,暗地里况钟却在探查情况,伺机而动。一个月后,况钟突然召集苏州府内的官吏以及城中里老贤达,当堂控诉那些犯下累累罪行的胥吏,并命人当场扑杀,并且“命屠人钩其发,曳出肆诸市”。惹得府内胥吏无不惊骇,对况钟侧目以视,再也不敢轻视面前这位况知府。

不久,况钟就发现经历傅德、昆山知县任豫、县丞吴仲郢、长洲县典史薛孟真等都存在滥用酷刑,欺压百姓的行为,况钟一一上奏请求罢免,雷霆手段之下,胥吏震耸,奉法惟谨,苏州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其后况钟创建的济农仓、义役仓和纲运薄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各级胥吏对百姓的鱼肉。

况钟石刻像

况钟不仅驭下极严,也要求自己需清廉洁白,不可为黄白之物玷污一身浩然正气,初任苏州时便告诫随行下人不可趁机索取钱财。他在《示诸子诗》中说自己“虽无经济才,尚守清白节”,告诫后人要“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苏州乃富庶之地,但苏州府治却质朴萧然,无华丽装饰。况钟的清廉为时人所称赞,被誉为“廉太守”,好友杨士奇就曾赋诗道:“我忆吴门廉太守,一枝遥寄岁寒情”,杨薄则借以“此君一段冰霜操,独守姑苏傲岁寒”来赞誉之。

当时的苏人好讼,案件积年累多,但前任苏州知府偏偏办事拖沓,案件常常是累年不决,囚犯有多死于狱者。况钟上任之后,惩治恶吏,处理积牍累案,“每一日轮治一县事,未期年,勘问过轻重罪一千五百二十余名”,与此同时,况钟又在各地设立公直老人,调解讼案,史称“民无冤抑,咸讼包龙图复生”。正是因为况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形象,他才在被戏曲《十五贯》与小说《况太守断死小孩儿》中充当主持公道的主角。

戏曲《十五贯》曾被广为传唱,讲的是熊家兄弟熊友兰与熊友蕙皆因十五贯钱而遭到他人的陷害,并且被昏庸知县屈打成招,被判问斩,但恰逢是况钟监刑,当天夜里况钟夜梦有两人向他伸冤,况钟心里狐疑,遂展开对两件案情的调查,最终查获真相,惩处真凶,还了熊家兄弟两人公道。《况太守断死小孩儿》的情节较为简单,说的是一寡妇家中畜养着一小童,小童长大后受小人指使与寡妇通奸并生下小孩,但小孩出生即被寡妇溺死,却没想到小人依旧拿此事威胁寡妇。那寡妇在一气之下杀死小童并自尽而死,小人怕惹祸上身,遂将小孩的尸体扔入河中,恰逢况钟回苏任职经过此处,在船上听见死小孩啼哭,心生狐疑遂暗中调查真相,最终将小人绳之以法。

戏曲《十五贯》剧照

无论是戏曲《十五贯》还是小说《况太守断死小孩儿》都将况钟塑造成了一个能够感应天地,主持公道的青天形象,这固然是民众加工与想象的结果,但若无真实的历史作为基础,这些小说与戏曲也不可能凭空产生。因此,况钟与包拯、海瑞二人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青天,今怎能独知包拯与海瑞,而不知况钟乎?

四 重视教化,举荐人才

况钟虽非科举出身,但对科举教育却重视万分,他本人亦非只会玩弄刀笔的文法吏,史载况钟“素喜文墨,官仪曹时,与吉安曾棨辈倡酬成集”。况钟上任苏州后,百忙之暇也会即兴作诗,有以诗文来拜见况钟的士人,况钟都一一接待并不轻待他们。

况钟著《况太守集》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在况钟的引领下,苏州学校大振,文风愈发昌盛。难能可贵的是,况钟更能具体注意到每个学生个体,悉心听取他们的声音并且积极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曾有一位叫做俞嗣的学生,作诗自述自己的母亲苦节但未得朝廷表彰,况钟听闻后便上奏请求朝廷对俞嗣的母亲进行表彰;又有学生年已四十,尚为婚配但父母已老,况钟听闻后便捐俸禄为其娶亲,他对寒士素来多赈济,这也只是况钟诸多行为中的一例。

爱护人才之上,况钟又具有一双慧眼,能够积极的举荐人才,使得人尽其才。当时的庠生陶继、邹亮、蒲嗣宗等五人学行皆优,况钟便上疏举荐,五人皆被授予京官之职。邹亮的事例更能体现况钟独具慧眼之能,邹亮曾经给况钟上书,以贾诩、马周自诩,但有人妒忌邹亮之贤,因此便上书诋毁邹亮,况钟知邹亮之贤,因此看后大怒,斥责写信之人是想让邹亮速速成名,随后便立马举荐邹亮为官。邹亮先后担任吏、刑二部司员,之后晋升为御史,史称“整饬举劾,俱得其当”,陶继、蒲嗣宗等四人也是“皆名士而仕,有能名”。

五 官不负民,民拥戴官

况钟十三年的知府生涯在明代是绝无仅有的,很少有人像况钟一般在一地任职如此之久,也很少有人会像况钟一样得到百姓这般的拥护,以至于况钟多次离苏又返苏,最终卒于苏州知府的任上。

宣德六年三月,况钟继母去世的讣告传至,况钟不得已必须得回乡守孝,史载“百姓攀辕莫及,罔知所措”,尽管况钟承诺会上奏派遣另一位好知府来,但况钟一走,苏州旧弊丛生,奸吏舞弊,秋粮不减,百姓咸思况钟,作歌曰:“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大街小巷,妇孺皆唱。民情如此,当时的直隶巡按御史、苏州同知等代表苏州三万七千余名百姓上奏乞求,让况钟夺情复出,以慰民情,最终得到朝廷允许。宣德七年,况钟再次被朝廷夺情起复,回任苏州知府。

英宗登基之后,诏令抚恤天下清廉能干的州县长官,苏州府七县八万余名百姓齐名上奏,条陈况钟在苏的功绩。同年十一月,况钟六年任期已满,被召入京受到了朝廷的极大礼遇。当时苏州百姓皆以为况钟治苏成绩显著,必然升擢而去,因此又有老者作歌曰:“公政惠我,公恩息我。父母畜我,长我育我。我饥谷我,我困苏我。公去惙我,谁与活我?”,儿童则作歌曰:“况青天,朝命宣;愿早归,在新年”。令苏州百姓欣喜万分的是,况钟并未调走,而是继续担任苏州知府,史载况钟刚入苏州境内,苏州百姓夹道欢迎,热烈万分。次年况钟再次上疏奏免苏州地区的秋粮,百姓闻之,纷纷为况钟立生祠为其祷祀。

位于苏州的况公祠

正统五年,况钟三年任期再次满额,算上之前的六年,况钟已经担任了九年苏州知府。按照明例,况钟的功绩与履历已经到了非升擢不可的地步,因此同年十月况钟离苏赴京,饯行者百里不绝。况钟卸任之后,朝廷打算让杨衡接替苏州知府,但苏州百姓再次齐名上奏,宣称苏州知府非况钟不能任。奏疏上达天听,为了安抚民情,明英宗奏准况钟回苏州继续任职,但同时为了表彰况钟的功绩,按例擢升况钟为正三品官员,并加诰命,署任苏州知府。

正统七年十二月,病入膏肓的况钟卒于苏州。消息一经传开,郡民罢市,如丧考妣,史载“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邻郡松、常、嘉、湖赴吊者,络绎弗绝”,次年春灵柩返回靖安时,苏州城的百姓倾城出送,白衣夹岸,沿途路祭者不绝于途,有人甚至护送灵柩至苏州境外。此外,苏州境内七县皆立祠,岁时供奉,有些百姓则在家中私立灵牌主位,四时供奉,香火不绝。

况太守像赞

自从洪武定鼎大明,七十余年间几乎没有人可以在苏州知府任上满任,只有况钟多次起复,上不受猜疑,下尽得民心,况钟与苏州百姓的鱼水之情,真正阐释了何谓“官不负民,民拥戴官”。

结语:

《汉书·循吏传》云:“所在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其言正中况钟。况钟以吏起家,官至苏州知府,治苏牧民十三载,路无饿孚,道无贼盗,无怪百姓讴歌颂德,数次挽留。评判人物最好的办法便是交给时间,交给历史,历史无言,但在历史的淘洗中,或沉或浮;将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的人将沉入泥泞,将名字写在清风中则会穿越历史的尘嚣,来到我们面前,况钟无疑属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王卫华、王建平:《苏州史纪(古代)》,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2.《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3. 况钟著,吴奈夫、张道贵、丁凤鳞点较:《况太守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

相关展览

展览时间:2022年6月28日—2022年8月28日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

声明:本馆原创文章转载,须经馆方授权。公益原创文章插图,图片版权归属于收藏地或创作人。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