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检察日报谈书画市场“李鬼”横行:专业人士知假卖假难题待解
一件经过全套鉴定流程的名家艺术品,可能只是一个精心营造的骗局。据1月18日新华社报道,近日,贵州省遵义市公安机关在公安部指挥下,历经半年多时间,成功破获一起特大制贩假冒范曾、启功、齐白石等名家书画作品案,摧毁3个犯罪网络,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扣押字画1165幅,查扣涉案资金2600余万元。
据专家考证,中国书画造假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那时起,造假就始终与书画收藏相伴相生、如影随形。近年来,随着国内收藏热的兴起和艺术品市场的火爆,书画造假更是花样翻新、愈演愈烈,赝品伪作层出不穷、充斥市场。遵义市公安机关破获的这起特大案件,只不过向我们展示了书画造假产业的冰山一角。
从报道披露的信息看,这起案件有三个特点格外引人瞩目:其一,以假乱真的造假技术;其二,不规范的鉴定方式;其三,拍卖环节的审查漏洞。其中后两点尤其值得警惕。
鉴定,原本是书画作品去伪存真的关键环节。但在这起案件中,一些专业鉴定人士却主动参与造假。如曾被范曾本人指定为“范曾字画唯一鉴定人”的徐某,在明知他人提供的是假冒范曾书法作品的情况下,仍为对方开具20多张收藏鉴定证书。权威鉴定人公然替伪作背书,势必加剧书画交易市场真假莫辨、“李鬼”横行。
拍卖,作为艺术品交易的最后出口,理应守住去伪存真的最后一关。然而,在这起案件中,一些拍卖公司对征集来的作品进行真伪筛查的程序形同虚设,有的甚至知假卖假、助纣为虐。如曾在北京某拍卖公司工作的周某,就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他人将10幅假冒字画送拍,成交价共计225万元,其本人分得68万元。拍卖审查环节失守,无疑为伪作流入市场打开了缺口。
更让人不安的是,从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坊间的议论来看,鉴定和拍卖行业从业人员参与、纵容造假的情况绝非罕见;本案中的相关涉案人员因为造假者被抓而被“拔出萝卜带出泥”,但也许干着同样勾当却至今逍遥法外的仍大有人在。鉴定一直被认为是个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工作,难以有一个客观、量化的标准,这就为鉴定人员推卸责任提供了极好的借口。而拍卖法更是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只要事前发个“不保真”的声明,即使拍卖行知假卖假,也很难被追究。行业特点和法律规定,使得一些人有恃无恐、无所忌惮,在支持造假的路上越走越远。
造假的名家书画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以假乱真地在市场上流通,甚至被拍出天价,不仅严重扰乱了书画市场秩序,破坏了艺术生态,甚至还出现了用假冒书画作品抵押贷款等情况,给金融领域带来风险。如何加强对鉴定和拍卖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书画造假行为,已经成为摆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
(原题为《书画市场“李鬼”横行:是专业人士在后推波助澜?》)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