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心善,眼里见不得穷人”砸着轿夫的饭碗

2022-08-24 06:4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吐槽青年出品

近日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自己在重庆武隆天坑游玩时,选择了坐轿子(当地叫滑竿)上山,遭遇网暴。有键盘侠指责:“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抬轿子的师傅说:我们就是靠这个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生计。这些师傅也知道网络汹涌:现在年轻人都不敢坐,怕发到网上被人骂。还好,多数网友都很理性:每个职业都应该受到尊重,你不坐,我不坐,他们拿什么养家糊口?凭本事赚钱,劳动最光荣,扛不起家庭的人才丢人。

是啊,怎么就上升到“践踏尊严”呢?这实际上是一种双重道德指控,一是指责坐轿者“花钱践踏别人尊严”,还隐含着对轿夫的指责:你是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尊严。所以,面对这些键盘指控,轿夫们也努力进行着心理建设:不要怕难为情,这是我们的生计。可想而知,这种以捍卫轿夫尊严的键盘言论,实际带来的羞辱效果:游客不敢坐轿子了,轿夫也受到了“抬轿很没有尊严”的心理攻击和耻感暗示,养家糊口的生计大受影响。

这些自认为无比善良、充满道德优越感的人,实际上用满嘴的仁义道德砸掉了别人的饭碗。想起郭德纲讲过的一段相声,说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是个心地善良的富人,经常说“我心善,眼里见不得穷人”,放出话“别的地方我管不了,我方圆十里内不能有穷人”。然后呢?然后,他把附近的穷人都赶走了。键盘侠那种“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式善良,活脱脱的不这是王老爷子式的“眼里见不得穷人”!是的,他们终于可以不必看到辛苦卖力的轿夫了,他们的饭碗被网暴砸了。

哎呀,空调房键盘上的那满嘴的仁义道德,有时候一个字也别信。这些仁义道德,从来不是对自己内心的叩问,而是对别人的鞭挞攻击。

道德的尊贵不在于标榜,而在于内向的反省,看到自己灵魂中的幽暗、自私和偏狭。多年前看过一个作家的反省,也有关对待苦力的态度,他是这样写的:外甥女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保姆跪在地板上卖力地擦地板,又擦书柜,还问中午想吃点什么?外甥女送我下楼时,我教训她说,我一个一级作家,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天天擦地板,你一个年轻人就不能自己擦地板?你自己有手,吃饭还要人家伺候,不能自己动手?外甥女申辩说,这是她的工作,我付了工钱。我说,那也不行,辞了!几天后,我打电话问,辞了没有?外甥女说,辞了,可是……可是她哭了。

听到这里,这个作家心里咯噔一声,愣住了。他想起了那个保姆跪在地板上勤勤恳恳擦地板的样子,她也许正等这月的工钱给孩子交学费,也许正等这钱给病重的母亲买药……我这不一下子打了她的饭碗吗?许多天过去了,那个中年妇女跪在地板上勤勤恳恳擦地板的背影一直在我眼前晃动。她心里一定对我充满了仇恨。

这种进入他人语境并反躬自身的省察,才是道德。不知道这些满嘴“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的人,会不会有这样叩问自己灵魂的内向思考?我猜不会,键盘侠没有灵魂,他们从来不会有对一件事有贯穿始终的恒定关注,而是用那种迷人的道德优越感在热点中不断流窜,闯入这件事中骂几句,当别人剖开肚子自证“只有一碗粉”请求正义时,他们已在狞笑中闯入下一个热点。因为那些网暴恶评,人们不敢坐轿,轿夫失去养家糊口的工作,他们早已一哄而散不见踪影。

道德是什么?道德的认知主语应该是“我”,而不是“你”和“他”。面对轿夫的辛苦,正义的道德语法应该是:轿夫们是怎么看自己的工作,这份职业对轿夫们意味着什么?如果身处轿夫的生活处境,我会去做这份工作吗?或者,如果身临其境,我会去坐这个轿子吗?我这样说,会不会让别人难堪?道德思考需要这种自我叩问的诚恳和诚实。空调房键盘上的仁义道德,没有汗水的浸泡,没有风雨的吹打,没有人间烟火的熏陶,瞧瞧,“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指着“你”的鼻子说“他”,就是没有“我”。没有“我”的道德语法,往往充满着虚伪、自私和高蹈。

是的,键盘侠的思考从来不是代入“我”,而永远指着别人,苛求别人,赋重别人:替别人宽容原谅,替别人定义尊严,让别人去当英雄。什么叫道德英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作为“我”自己去流血,这是英雄。键盘侠跟着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不是请自“我”开始,而是躲在安全的地方高喊“请自嗣同始”,这叫鸡贼。

说实话,我是能够理解那种“看着有人费力地抬着轿子有人安逸地坐着轿子”所产生的不舒服感。感觉看着很不舒服,然后呢?应该去思考,到底是什么让自己不舒服?一番深思可能才能跳出那种优越感,而这样思考:1,可能自己反感的不是这种人格平等的市场服务,而是那种封建化官本位下的人格不平等,这两者有质的区别。应该尊重每一个劳动者。2,很多人需要如此卖力地劳动才能养家糊口,说明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努力发展让他们不必这么辛苦。

然后呢?道德思考需要这种“然后呢”的反身自躬,人与人价值观的差别就存在于“然后”的不同。想起一个故事,父亲和孩子逛街,路上遇到乞丐,然后呢?父亲教育孩子的两种境界,一种是:你要好好学习,否则就跟他们一样当乞丐。一种是:你要好好学习,未来让他们不必当乞丐。在日常生活世界,人们可能见惯了前一种,而对后一种很陌生,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之类道德暴力泛滥成灾的原因。我心善,眼里见不得穷人。然后,穷人饭碗就被他们砸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