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时代面孔|吴勇:40岁,辞职回家“继承”手艺
“不惑之年选择一份事业,就是奔着一辈子去了。”
“想绣好大熊猫?那得去大熊猫基地上百次无数次。”
吴勇的母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老师。如今,他们母子与几十名员工共同经营着郝淑萍蜀绣工作室。
在母亲蜀绣大师的光环下,吴勇要低调得多。和许多传承人从小就对这些家传手艺很感兴趣不同,他从小就是一个有点调皮的小男孩。每次被母亲逼着坐在凳子上绣点小物件,他都是偷偷溜掉。他的童年回忆,是“那时候觉得,绣花太枯燥了,完全坐不住。”
40岁,不惑的选择了蜀绣
吴勇的母亲郝淑萍,从事蜀绣至今已有60个年头。
1959年,郝淑萍进入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蜀绣班。原本想学川剧的她,看到老一辈蜀绣艺人栩栩如生的作品后,决定学学“穿针引线”。在老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十几岁的小姑娘学会了蜀绣的多种针法,从此开始了她的蜀绣人生。
在吴勇的印象中,小时候的围腰、家里的桌布,都是母亲或者其他叔叔阿姨绣的,绣布上灵动的鱼儿、仿佛能绽出花香的花......装点着家里的每个角落;丝线、针、布、绣架拼接起吴勇对母亲工作的全部了解。
“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想过做蜀绣,我觉得那是母亲的事业,不是我的。”2009年,吴勇40岁,郝淑萍64岁。在此之前,郝淑萍从蜀绣厂退休,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本来是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纪,吴勇看着母亲一点一点打拼、带徒弟,常常累得腰酸背痛,他觉得应该回去帮帮忙。
“在我眼里,母亲对刺绣艺术很坚定和执着,一天不摸针她就不舒服,但是她确实年纪大了,很多事力不从心。”
吴勇辞去了稳定的工作,正式进入郝淑萍工作室,接手蜀绣的传承——一个曾经对蜀绣无感的40岁的青年,不惑地坐在了绣架前、画桌前。
“我之前有美术基础,所以对我来说创作绣稿是很简单的,小时候我觉得蜀绣很枯燥,当我40岁再次回到绣架前,我反而觉得这件事很有趣。”吴勇说,“用刺绣的眼光去看山水画、书法、照片,去剖析这些作品的颜色、层次等等,会发现一些新的美。”
吴勇在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用刺绣的方式体现出来后,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感”。
“我在辞职做蜀绣这件事前思考了很久,不惑之年再次选择人生道路,基本就是奔着一辈子去了。”
从求学到求发展
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名为《舞者》的蜀绣作品引得众多参观者驻足。这幅作品,是郝淑萍临摹陈逸飞的油画同名作品,将原画以蜀绣的方式,“复刻”出来。当这刺绣临摹出来的《舞者》完成后,陈逸飞惊叹说,没想到刺绣能比油画更写实、灵动。
一根丝线的1/16粗称为“一丝”,蜀绣就是用这种极为细腻的丝,完成整幅作品。因为蚕丝具有天然的光泽,能够更好地展现纱、光等内容。
“绣一条黑色的鲤鱼,最多的时候可以用到13、14种颜色,不要看一条鱼好像没有几个颜色,其实它有一种很细的过渡,细腻的处理才能让绣品更灵动。”吴勇说。
蜀绣的“拳头”产品,是大熊猫和芙蓉。为了绣好大熊猫题材,郝淑萍和吴勇带着徒弟们、绣娘们去了无数次大熊猫基地。“我们工作室有成堆的大熊猫的照片,刺绣下针想要有底气,就要对你要绣的内容有充足的理解和把握,从前蜀绣厂还养了一池锦鲤,老师傅们都是去观察这些鱼的状态,把画面刻在脑里心里,再去绣出来。”
“现在我的思路可能比年轻的时候更清晰,越了解就越明白蜀绣之难。”吴勇谈到自己成为“蜀绣人”后时说,“蜀绣是慢工也是慢功,我们可能经历了几百上千人来学蜀绣,但是能够留下来的就只有几个人,这是一个极为枯燥又极看沉淀的行业,有多少人能做到在这里学艺一学几年、十几年呢?”
承继技艺的人少,了解蜀绣的人也少。
“四大名绣里,蜀绣的名气可能会稍微小些。有些人还会把蜀绣和蜀锦混为一谈,随着非遗文创的开发,很多品牌也找到我们想要合作,这对蜀绣的推广来说,确实是一件好事。作为传承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还是怎么能够把传承和文化创意有机集合起来,不丢掉蜀绣的内核。”
谈到蜀绣的未来,吴勇说,“我们正在计划做一个蜀绣博物馆,技艺的魅力在于近距离感受。如果有更多人看到蜀绣的美,感受到蜀绣的魅力,作为一个传承人,我或许可以说,真的没有辜负。”
策划|董宇平
撰文|农 墨
编辑|波 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