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李晓超:稳增长要高度重视把潜在经济增速稳好

李晓超
2022-08-23 21:54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内容摘要】

稳增长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全局,稳潜在经济增速对稳增长具有基础性方向性长期性的作用。当下受就业人员减少、资本存量增势减弱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仍有障碍等因素的影响,潜在经济增速仍存在减弱风险,需要把稳潜在经济增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稳住潜在经济增速,阻止潜在经济增速减弱的趋势,要完善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措施,要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投资措施,要完善以进步为核心的科技措施。

稳增长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大盘全局,既十分紧迫而又相当艰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形势,中央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并狠抓贯彻落实,取得了经济恢复回升的初步成效。眼下当务之急是要把经济恢复回升的势头巩固好,把较低的经济增速恢复到潜在经济增速轨道上来,同时还要防止潜在经济增速减缓,切切实实地把稳增长做扎实做牢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一、经济增长围绕潜在经济增速波动是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常态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是按潜在经济增速轨道运行,但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自然的、政治的和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都会形成对主要经济变量的扰动或冲击,引起经济增速的上下波动甚至较大幅度的波动。改革开放4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年均增长9.2%,其中增长最快的是1984年的15.2%,最慢的是2020年的2.2%,经济增长呈现出波动的运行形态。

经济增长呈现出波动的运行形态,就是因为有一内在力量发挥作用的结果。当在一些因素的扰动或冲击下,经济增速就会呈现出加快势头,一旦加快到这一内在力量难以支撑时,经济增速就会出现回落。比如,1992年邓小平南巡的讲话,大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经济就呈现出明显加快增长势头,1992年GDP增长14.2%,1993年增长13.9%,1994年增长13.0%,随后就开始回落,1995年增长11.0%,1996年增长9.9%。当在另一些因素的扰动或冲击下,经济增速就会呈现出放慢势头,一旦放慢到这一内在力量存在大量积蓄时,经济增速就会回升。比如,1997年暴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经济增长就产生了重创,经济增速呈现出明显放慢势头,1998年增长7.8%,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1999年增长7.7%,回落0.1个百分点,随后就开始回升,2000年增长8.5%,2001年增长8.3%。

从经济增长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不难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一是经济波动是一种常态。因受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扰动或冲击,经济增速出现波动甚至有时较大的波动是经济增长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二是经济波动始终围绕着一轴线波动。经济增长之所以加快后会放慢、放慢后会加快,有外部力量的作用,更有内在力量的使然,这一内在力量就是经济增速向潜在经济增速收敛的内在力量;三是潜在经济增速也是变化着的,将随着人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就业人员的持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增长、科技的持续进步,都将会抬高潜在经济增速。

二、稳增长需要稳住潜在经济增速这一基石

经济增长的运行形态,可理解为由趋势形态和波动形态所组合,潜在经济增速这一内在力量决定趋势形态,自然、政治、经济等外在力量决定波动形态。近几年经济增速出现逐步放慢的势头,应该是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严峻,俄乌冲突暴发进一步加剧了复杂的国际局势;新冠肺炎疫情对生产、投资和消费都形成了较大冲击,这些都引起了经济的较大波动。同时受就业人员减少、资本存量减弱的影响,潜在经济增速存在放慢的趋势,对经济增长构成了趋势性减弱的影响。

潜在经济增速放慢有就业人员减少的原因。就业人员自2015年减少以来,一直在持续减少,到2021年的7年时间里累计减少1697万人,年平均减少242万人。尽管这其中就业人员素质提高会对冲就业人员量的减少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但量的减少以及相应结构的变化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还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一些行业岗位招工难就是这一影响在现实中的反映。

潜在经济增速放慢有资本存量增速放慢的因素。资本存量增速是决定潜在经济增速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放慢的影响,资本存量增长有所放慢。自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多年来保持10%以上增长降到10%增长以来,一直保持在10%以下的增长,而且增速总体上呈现出放慢的趋势。如果考虑到近几年投资品价格上涨的因素,形成的实物资本存量增速还要低一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部分对冲了就业人员减少和资本存量放慢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科技和组织模式在生产领域中的进步,通常是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引进两个途径实现,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通过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自主研发技术比重在不断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也在加大。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在持续不断地提高,部分吸收消化了就业人员减少和资本存量放慢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但不足以阻止潜在经济增速出现趋势性的减弱。

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潜在经济增速仍存在着减弱的风险,更要认识到稳潜在经济增速对稳增长的基础作用,需要把稳潜在经济增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夯实经济增长稳的基础,确保国民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三、稳住潜在经济增速的政策建议

防范潜在经济增速出现趋势性减弱风险,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从目前各方面情况看,影响潜在经济增速不利因素的力量还比较大,潜在经济增速仍存在着减弱的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住潜在经济增速,为实现稳增长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稳定潜在经济增速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一是就业人员将会继续减少。近几年来,占就业人员主体的15-64岁人口一直在减少,2017-2021年五年比上个五年减少了1亿1千多万人。按照人口年龄结构数据测算,未来5年15-64岁人口将会继续减少,比上个五年大约减少6000多万人,也就是说,提供就业人员的人数未来5年将继续减少。二是资本存量增速呈现减弱的趋势。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率还比较高,地方政府投资受到较大制约,民间投资受投资领域和条件限制较多,加之市场需求较为谨慎,投资收益增长也明显减弱,固定资产投资稳增长难度较大,影响到资本存量的增长。三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也存在着不利的因素。近几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21年我国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8.6万件,比上年增长5.9%,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提供了较好基础,但要把专利转化为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还存在不少障碍。同时,一些制度机制的不完善对就业人员、资本存量和科技进步的优化组合还存在一些不利影响,一些通道和途径尚不顺畅,阻碍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稳定潜在经济增速也存在不少有利因素。一是向就业人员素质提高要潜在经济增速。从就业人员来看,数量能影响潜在经济增速,素质也能影响潜在经济增速,就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可以弥补数量减少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二是向资本存量质量提高要潜在经济增速。更高质量资本存量可以以等量资本存量提供更多的生产成果,因此在投资时要高度重视投资质量,提高资本存量质量以弥补数量的减弱对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三是向科技进步要潜在经济增速。从根本上来说,就业人员素质和资本存量质量的提高都取决于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科技进步特别是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有效应用,才能抬高潜在经济增速。

稳住潜在经济增速,阻止潜在经济增速放慢的趋势,就要努力从提高就业人员素质、提高资本存量质量、推进科技进步步伐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可行措施。

一是完善以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措施。多年来,我国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要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作支撑,确保潜在经济增速稳定在一个较快的水平。当前,当务之急还是在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外大量培养生产一线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在实用型人才、科技转化型人才培养方面要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好人才在稳潜在经济增速的关键作用。

二是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投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对促进投资较快增长、做大资本存量、抬高潜在经济增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投资增速的减缓,影响了资本存量乃至潜在经济增速,需要稳定投资增长。在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民间投资作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鼓励竞争提高投资质量,适当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完善优化科技进步向生产领域转化激励措施。

三是完善以进步为核心的科技措施。在面对就业人员减少、资本存量减弱的形势下,未来的潜在经济增速能否稳定甚至抬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进入生产领域又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建立方便便利的实现机制,这其中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同时还要注意引进世界的先进技术以及生产组织模式,以提高就业人员、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的组合质量,稳定抬高潜在经济增速。

(作者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杰出管理实践教授)

    责任编辑:郑景昕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