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江西:全面监测鄱阳湖枯水不利影响,尽最大努力把旱情影响降到最低

澎湃新闻记者 钟煜豪
2022-08-23 13:58
来源:澎湃新闻
绿政公署 >
字号

“8月6日、8月19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相继跌破12米、10米,进入枯水期、低枯水期,时间之早均创下历史最新纪录,并且还在朝着极枯水位持续下跌。”

2022年8月22日,江西九江,由于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星子站水位迅速下降,位于庐山市的千年石岛落星墩也再次露出全貌。

 

据《江西日报》消息,8月22日,省长叶建春主持召开抗旱救灾会商部署会,会议听取了鄱阳湖旱情汇报。当前,旱情严重影响沿湖居民饮水安全,个别村需应急送水,农作物受灾面积114.46千公顷。湖区生态环境遭受严峻挑战,至8月22日8时,鄱阳湖通江水体面积仅为575平方公里,大片湿地裸露成“草原”,湿地功能持续退化,沉水植物大量死亡,鱼类栖息地、繁育场大幅缩减,越冬候鸟食物堪忧,江豚搁浅风险剧增。

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叶建春强调,鄱阳湖旱情不但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也严重损害生态环境。要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全面监测枯水水情对供水、水质、湿地、候鸟、水生生物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分析,科学研究,推动各种有力有效措施尽快落实,尽最大努力把旱情对群众生产生活和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让鄱阳湖这个全球重要湿地、全国最大淡水湖成为永远造福人民、护佑生态的母亲湖。

据江西省水利厅早前公布的消息,8月19日4时,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为1951年有纪录以来同期最低水位,鄱阳湖提前进入低枯水期,继8月6日最早进入低水期(12米以下)后,鄱阳湖再次刷新最早进入低枯水期(10米以下)纪录。

江西省水利厅介绍,6月23日,鄱阳湖星子站出现年最高水位19.43米,较多年同期均值偏高2.81米;受持续高温少雨和长江来水偏少共同影响,鄱阳湖水位快速下降,8月6日,提前进入枯水期,8月19日4时,鄱阳湖星子站水位退至9.99米,提前进入低枯水期,从12米退至10米,仅用13天;6月23日以来,鄱阳湖星子站水位57天内下降9.44米,日均退幅0.17米,日最大退幅0.33米(8月5日)。2022年成为1951年有纪录以来最早进入低枯水期的年份,较原最早出现年份(2006年9月28日)提前40天,较1951-2002年平均出现时间提前105天,较2003-2021年平均出现时间提前78天。

人民网8月19日发布的报道提到,由于水质、水位同时下降,导致鄱阳湖湖区百姓用水更加困难。沿湖359万城镇居民和4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其中从鄱阳湖直接取水的都昌县、庐山市、湖口县涉及人员过百万。

“例如,今年上饶鄱阳县个别村水压不足、供水不足,需要通过应急送水解决供水问题,一方面每天安排桶装水免费送给居民,临时缓解日常用水困难。另一方面选取合适位置增设加压设备,安装高功率水泵,解决居民供水高峰期的用水问题。”江西省鄱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湖区水质下降的情况下,受湖区水位低等因素影响,水源地水质变得更加不稳定,个别时间段甚至出现了劣于三类水质情况,居民饮水安全受到威胁。

江西省鄱建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鄱阳湖碟形湖水量大幅减少甚至干涸,鱼虾螺蚌几近死亡,候鸟食物缺乏,且湖区水量不足、水质不好,这都严重影响鸟类分布和数量。长时间湖滩大面积裸露,洲滩出现太早,水生、湿生、旱生植物都过早生长,越冬候鸟来时,植被纤维化严重,同时由于湿地地表水不断下渗,湿地泥土变硬,导致鸟类迁移,“事实证明,湖区什么地方湿地植被丰富,环境优美,湿地湿润,这个地方鸟类分布就集中,分布频率就大。”该负责人介绍,持续干旱,影响候鸟生存栖息,因此,鄱阳湖持续干旱,将严重影响候鸟生存、栖息、觅食、迁飞,预计冬季候鸟迁飞动态性强,呈多点散发态势,甚至与湖区沿线村庄农业空间、农民生活空间发生重叠或冲突。

8月19日,江西省水利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徐卫明主持召开厅长专题办公会议,他要求,妥善处理老百姓反映的灌溉、农饮问题,全力做好抗旱保饮水保灌溉工作,加强江河水情监测预警等。

另据江西省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工作人员介绍,水利部门采取了一切措施来缓解当前旱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实施了鄱阳湖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累计为下游补水三亿多立方米。水利部门还根据前期的雨水情形势,提前两个月对相关水库进行非汛期管理,增加蓄水量,为应对长期干旱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

    责任编辑:王俊
    图片编辑:金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