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我们是否还能从生活中找到某种价值与意义?

2022-08-24 17: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想太多,心太累,最近“精神内耗”成为一个网络热词。在多元化、碎片化的时代,年轻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对于所追求的目标和所走的道路越来越没有把握,我们的灵魂该何去何从?面对黑暗、怀疑和否定,我们是否还能从生活中找到某种价值与意义?

哲学一直被认为是慰藉和治愈心灵的良药,提供一种超越性的视角,帮助我们坦然接受和面对不确定性。哲学又不仅仅是一种慰藉,它还能为我们提供看待人生和世界的整体视角,教会我们更多智慧去应对变幻莫测的现实。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套颜值与内涵并存的经典哲学读本:《哲学与人:20世纪西方哲学精选》,它由五本经典现代西方哲学著作组成,包括《时代的精神状况》《爱欲与文明》《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非理性的人》《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时代的精神状况》高屋建瓴地回顾了西方人“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

全书以实存哲学式的反思作底线,描画了与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精神文化的巨大震撼以及这种震撼留给当代西方人的困境。凡此种种,均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

《爱欲与文明》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赫伯特·马尔库塞的代表作。讲述了西方今天文明已发展到极点,然而文明进步的加速也伴随着不自由的加剧。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核武器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人对人最有效的统治和摧残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高度发达到仿佛能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可见,高度文明的昂贵代价是人的不自由和对生命本能、对自我升华了的性欲、爱欲的压抑。所以,反抗现代西方文明首先必须消除对人的本性的压抑,解放爱欲。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由《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今天的希望:与萨特的谈话》两篇组成。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极大、流行极广、风行一时的哲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就是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在书中一再强调,他的存在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生充满希望的乐观主义哲学。

《非理性的人》是美国哲学家巴雷特的代表作,被公认为英语国家中研究、解释和介绍存在主义的优秀的著作,在西方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它在问世后多次再版,长销不衰,至今仍是一些西方大学的“当代哲学”课程的教科书。本书文字通俗易懂,论证清晰有力。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作者奥伊肯为著名德国哲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会合点, 人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质。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奥伊肯众多著作中篇幅较小,比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较系统地体现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学的方法、出发点、主要内容和特点,对了解和研究奥伊肯精神生活哲学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今天与大家分享《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序言——

人的生活可有意义与价值?

(德)鲁道夫・奥伊肯 文,赵月瑟 译

本文版权归上海译文出版社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标题为编者所加

人的生活可有意义与价值?在提出这一问题时我们不存任何幻想。我们知道我们今天不能摆出拥有某一真理的样子,而只能去逐步展现真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个仍未解决的难题,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不去解决。我们现今的时代对解决这个问题毫无自信,关于这一点,必须更详细地予以阐明。不过要表明这种自信对我们必不可少,倒无需任何精妙的论证。我们容易受到形形色色的影响,为无穷无尽的问题所困扰,而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很难看出任何统一的意义或目的。

何况,生活并非仅是空闲的游戏;它要求辛苦、劳作,克己、牺牲。这种辛苦,这种劳作,是否值得?整体的利益能否补偿局部的危险与损失?它能否肯定地向我们证明生活值得一过?这不只是个纯思辨的问题;因为倘若没有对某种崇高理想的信念为我们的一切活动注入热情与欢乐,我们便不可能获得生活的最大成功。

诚然,在某些时期这个问题可能处于潜伏状态。传统和社会要求设立了确定的指导路线,摆在我们面前的目标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倘若一旦产生了疑问,倘若人们对支承整个结构的假设表示怀疑,信念的颓坏便如烈火肆虐,四处蔓延。我们越是苦思冥想,问题越是变得复杂难解。

当我们想要去证明,生活虽有其种种表面的混乱,却仍然具有某种意义与价值,而且可以满怀信心地宣称它值得一过时,似乎过于自不量力。怀疑造成瘫痪,侵蚀了我们时代的生机。

我们看到的明显证据在于这一事实:虽然取得了一切令人惊异的成就和持续不断的进步,我们实际上并不幸福。没有一种普遍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倒有一种强调人的微不足道、藐视人在宇宙中地位的倾向。

较为仔细的考察表明,人们为了统一生活在作真诚的努力,然而,即使如此,所用的方法也是迥然相异,甚至截然对立的。可供选择的制度,可供选择的理想,在性质上根本不同,却同样要求我们去拥护。而既然其中没有一个明显地、使人信服地优于其他选择,相互冲突的倾向与标准便依然是当今的常态。

在某人看是至高的善,对另一个人却是绝对的恶;使第二个人充满激情的东西,第一个人却认为怎么谴责都不为过。因而,面对局部工作的丰富成果,我们却不得不处于一种可悲的境地,无法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对于所追求的目标和所走道路的性质越来越没有把握。

形势迫使我们考虑这个问题: 面对着黑暗、怀疑和否定,我们是否还能从生活中找到某种价值与意义,冲突的要素是否终将会服从某种伟大的建设性的理念?

除非我们准备把生活看作一个整体,否则这个问题便无法解决;惟有看作整体才能够对其价值作出判断。

但是应当如何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呢?不错,我们必须作这种尝试,我们对幸福的向往要求这样,这乃是有理性的人的渴望,他不能完全沉湎于流逝的瞬间,而必须追求某种包罗一切的目标。

然而,无论这种要求有多强烈,无论推动着它的激情有多深沉,不超越人类的特殊范围便无法满足它。因为人的生活与宇宙的生活无可解脱地连在一起:人必须弄清他在宇宙中的地位,并据此来调节他的活动,而避免耽溺于任何有悖于万物之理、有悖于他自身的诚实本性的幸福。

那么,人对幸福的渴望与真理的要求有办法调和吗?真理与幸福的这种调和,无疑是所有试图坚持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人所怀的梦想,至于这种梦想是否有可能实现,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不管如何,这个问题始终存在,并迫使人们注意。它并非由哪一个人发明出来。它乃是时代最深层意识的结果;乃是我们现在这个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产物。人类如此关心的迫切问题必定也是一个哲学的问题,所有人都会承认这一点,视哲学为笑料者当然不在此列。

我们很自然地从批判我们自己的时代所必须提供的问题的解答开始。虽然普遍的思想混乱使我们不能指望从中发现任何真正令人满意的东西,但是,若说它们之中不包含任何真理成分的话,那便很难想象,它们会被如此详尽地阐述,并赢得如此广泛的赞同。

毫无疑问,它们为我们记录了人类经验的某些形式;给了我们有关问题现状的广阔视野;而且,也许正是由于其不尽人意,它们可能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一个关键性的岔路口,同时指出我们自己应当遵循的方向。

《哲学与人》

收录五位20世纪西方哲学家的经典著作

重温哲学经典

思索现代生活中“人”的存在方式

[德]卡尔·雅斯贝斯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法]让-保罗·萨特

[美]威廉·巴雷特 [德]鲁道夫·奥伊肯 著

王德峰 黄勇 薛民 段德智 周煦良 汤永宽 段德智 赵月瑟 译

ISBN:9787532781713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时代的精神状况》

(德)卡尔·雅斯贝斯 著

王德峰 译

《爱欲与文明》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著

黄勇 薛民 译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法)让-保罗·萨特 著

周煦良 汤永宽 译

《非理性的人》

(美)威廉·巴雷特 著

段德智 译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德)鲁道夫·奥伊肯 著

赵月瑟 译

原标题:《我们是否还能从生活中找到某种价值与意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