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处暑|浅论黛玉不喜义山诗之缘故
原创 兰藉文化 红楼梦研究
按
今日处暑。处暑一过,暑气将止。夏日盛开的荷花,在此时也是“莲枯藕败”。而黛玉说自己不喜义山之诗,却独爱“留得残荷听雨声”。其中缘故,本文作了一番分析。
河汉之文,言浅意深,余韵悠长。读到“黛玉像盛世假象里的末世人,早看得透彻,异日与宝玉姻缘无份,黛玉于红尘绝无不舍,必走得决绝。”心中酸痛,泪水涌来。
作者
河汉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于从黛玉口中说出“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的话感到非常诧异。话说黛玉那样细腻伤感、风流婉转,不是最应该喜欢李商隐的吗?不喜欢深情绵邈的,难道还喜欢金戈铁马的?
真不怪我诧异啊,各位。您能想象林黛玉站在风口浪尖,抱定铁琵琶,唱大江东去吗?
那时我还年少,喜欢李商隐,也喜欢林黛玉,实在不能接受两人楚河汉界,各站一边。
道理当然是后来才想明白的。
个人觉得,首先是世风所及。有明一代于诗歌尊盛唐而抑晚唐,有所谓“诗必盛唐”之论,清初承袭明风,至曹侯或亦受其影响。这一点,从宝钗论唐代四位诗人时,仅以“隐僻”二字定义山,也可以有所感受。而曹侯既立志为诸红颜作传,安肯让其见识下于须眉?因此作为诗社领袖人物,倘让颦卿喜义山,未免有眼界不高,境界不大之嫌。而关键还在于,这“世风”虽有瑕疵,还未必不对。扬盛抑晚太过是事实,盛唐诗确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也是事实。明人虽作诗比之唐宋皆等而下之,论诗却未必如此,正不必以此薄之。
此其一。
而具体到书中人物,若论黛玉诗境,确有近义山处,所难及者,盛唐诸公耳。所近者,未免小觑;难及者,心长慕之,此亦有才人之常情也。这就譬如一个人写小说欲学《红楼梦》,结果只学到了琼瑶,那也不能说明这人就喜欢琼瑶啊。试看香菱学诗一节,黛玉荐诗,不出魏晋盛唐,便应是因此缘故。
此其二。
其三,既都道是诗如其人,咱再以人论。
以人论之,林李二人虽然貌似更有相似之处——都有寄人篱下的身世,都具缠绵悱恻的才情。然而同病相怜未必同病相爱,也实在不能想象这两个人会相爱——成日家黛玉葬个花,商隐悲个秋,两人没事就抱头痛哭一场又有什么趣?
甚至于二人相怜也未必相怜。义山虽命运坎坷,薄宦梗泛,却依然对人生有太多的眷念,他几番应试,四处依人,入幕于王茂元,陈情于令狐绹。他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他说:“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他说:“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他于悲慨之中有太多的不舍,于不舍之中有太多的遗憾。
而相较之下,黛玉的悲观却要来得彻底得多。她说:“嫁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说:“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她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除却宝玉,黛玉于这尘世别无奢恋,她偶然的欢愉与俏皮也都是因着宝玉在场才会展现。宝玉是火,是整个大观园的光与热,几乎园子里所有女子都拢向这团火,而这团火却照亮了黛玉,黛玉也唯独在这团火光中才鲜活起来。
黛玉像盛世假象里的末世人,早看得透彻,异日与宝玉姻缘无份,黛玉于红尘绝无不舍,必走得决绝。而于这决绝之中,她未必看得起义山那种“苟全性命于乱世,却求闻达于诸侯”的性情。因此,即以人论,黛玉也很难喜欢李商隐。
综合以上三点,黛玉确实有不喜欢李义山的理由。而唯一喜欢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其悲绝性格的写照,叶枯荷残,与其把它们拔了,倒不如任凭雨落风来,随水而归……“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得自然直白,却有一种末世的心酸欢愉。
而让我们误会之处更在于,我们之所以诧异于黛玉不喜欢义山,其实并非是因为黛玉诗近义山,而是义山诗写出了黛玉的人生的缘故。可从这一点说,那最多也是李义山明白林黛玉才对,未必林黛玉该喜欢李义山啊。
义山诗确实有说中黛玉处,但看一联:“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话说红色本至暖,奈此时隔雨独望,刹那何其冷!当日本至亲,转瞬间空余己身,雨中岂不寒?纵久望,能把红楼望成暖?再久立,安得孤心不复寒!一丝暖,水泡飘如珠箔,倒映千灯影;几分寒,前路黑云滚滚,风雨独自还…… 此联描述黛玉死境,几近其情。是否这也是黛玉不喜义山的原因之一呢?好多人爱这样揣测,或许是因为这其中有他们所喜爱的深婉的疼痛吧。
是的……
他们太眷恋这疼痛了,因此总爱猜想黛玉不喜欢义山,有劈面说中心事的惨淡,有秋来临水照花的不忍。然而这种猜想几近臆想,与人物性情、时代背景皆不符。黛玉不喜义山,即便有义山诗境悲凉的因素,那也该是直截的,一如“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不喜欢月亮。黛玉为还泪而生,然则谁又喜欢沉浸在悲伤里,恰因内心悲伤,更不喜欢风雨来袭了。虽然风雨终会到来。
只是……
如花美眷,风雨流年,已是悲彻,何必义山。
原标题:《处暑|浅论黛玉不喜义山诗之缘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