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地方语言|上海话的现状与未来
最近,一个名为《乡音》的关于上海话的纪录片在朋友圈走红。在片子里,不少父母都是上海人的小朋友已经无法流利地使用上海话说出自己的姓名,这点引起一些上海家长的深深忧虑。毫无疑问,上海话在这些年里遭受巨大冲击。在未来,上海话在下一代或下几代上海人身上能否保存,如何保存,是一个值得反复探究的问题。
纪录片《乡音》截屏。图片来源于网络这些年来,推广普通话与保存上海话的争论持续不休,甚至爆发过多次极富争议的事件。例如,《新民晚报》在2009年曾发表一篇文章,提出“说上海话没文化”的观点。又比如2011年,闵行一位中学女生使用上海话回答问题,被老师要求写检查。每一次这类事件都在民间引起巨大的反响,在一些论坛和微博、微信等公共空间里,由上海话引发的地域争吵也屡见不鲜。
所以,上海话的现状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从教育政策看,上海话已被列入很多中小学的课程,但是总体效果并不好。教育效果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教育学常识,缺乏严格考试的课程都不会产生作用。所以有专家认为,如果试图提高上海同学的上海话能力,重要的不是把它纳入教学系统,而是要纳入考核系统。
但是上海的情况极为复杂,在上海积极推行上海话的话,一定会遭遇巨大阻力。根据最新官方调查,目前上海的总人口是2420万左右,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340万,外来常住人口980万,户籍常住人口的比例为59.5%。由于还有不少流动人口,所以我们在上海平时接触到的人里,就有超过40%的人口是外来人口,他们的母语都不是上海话。即使在户籍人口里,还有相当比例的新上海人,他们的母语也不是上海话。要让上海人坚持说上海话并不容易,要让新上海人说上海话则更难。
所以,我们在讨论上海话的前景之前,先要弄清楚几个基本问题。第一,什么是上海话;第二,什么叫会说上海话;第三,目前在上海,不同人群说上海话的能力到底怎样;第四,是否会说上海话,对个人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
关于什么是上海话的问题,钱乃荣等学者都已经从语言学层面做过深入研究。一般大家认同的上海话的历史大约一百多年,起源于松江等郊县,在上海市区融合了苏州、宁波、浦东等各地的方言,甚至借鉴吸收不少英语,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上海话。上海话本身一直在演化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表达,同时逐步淘汰一些旧的表达。
但是,上海话的大量语言特征仍然明确突出,有一定标准。过去有沪剧、滑稽戏以及沪语电台播音等媒体渠道,提供了一种标准的参照系。在过去几十年上海人的生活中,大多数上海话使用者都能辨识和判断上海话的准确性。例如,不少老上海人都对年轻人谈话中“我”的发音表示不认同;也有人对年轻人用“喝茶”取代“吃茶”这样的用法表示不认同。很多老上海人表示,现在这种不够标准的上海话泛滥,本身已是上海话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上海话曾是一种热门语言。据统计,1949年以前外国人编写的上海话学习手册就不下20种。英国、美国、法国等各国传教士都热衷于编写各自的上海话手册,创造各种发音标记,还成立了沪语社这样的非政府组织。当年大量外地来沪的移民,都积极学习上海话,往往在几年内就能说得一口标准上海话。但时过境迁,现在上海话在上海的地位已远非当日可比,偶尔有外国人学习上海话,就会成为大众关注的新闻。
此外,还有很多专业人士表示,上海话只适用于日常生活的交流,而不适用于专业讨论,上海话中缺少很多专业词汇,也确实很少在专业场合使用。很多上海籍学者在教学和学术讨论时,都立即切换成普通话。大家都表示用上海话进行学术交流,感觉会很奇怪。也有个别学者愿意尝试挑战,使用上海话做学术讲座,但基本还处于试验阶段。
以上都是语言学家关心的问题,而社会科学家更关心具体事实,即现在上海到底有多少人会说上海话,上海的年轻人的语言能力如何,新上海人又如何。由于缺乏科学的调查统计,这些事实并不明晰。我们如单纯根据自己生活环境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出现严重偏差,所以需要依据更有代表性、科学性的调查结果来进行分析。
前一阵网上流传一张柱状图,主题是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在6-20岁这一组,吴语地区的比例出奇低,最低的苏州在5%以下,宁波、杭州都在10%以下,上海也不过22.4%,与其他地区拉开巨大的差距。很多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惊讶,用自身经验加以反驳。从科学方法看,这个图示结果并没有说明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也没有说明不同方言的可比性,因此它总体的可信性就大打折扣,难以当真了。
基于上述考虑,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在2016和2017年进行了两轮“上海社会认知调查”,每一轮都调查了1000个以上的样本,调查问卷中也包括上海话的调查模块。整个调查以分层抽样的方式,在上海各个区县、各个街区的街头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地点又涵盖了不同消费水平的场所,可以比较好地代表上海的各个社会阶层。调查员事先都经过严格培训,每份调查问卷也都通过了质量检验。
调查对象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上不封顶。调查中排除了心智尚未成熟中小学生,排除了临时来上海出差旅游的人群,也很难调查到年纪太大的老人,这些都可能对上海话的调研造成一定的偏差。但这个调查完全在公共空间实施,所以能比较有效地衡量我们在公共场所碰到人群的语言能力。
20至30岁出生于上海的人群熟练说上海话的能力图示,1为熟练听说,数值越高表示越不熟练。本文图表均由作者提供。研究中,我们以“是否出生于上海”作为衡量上海人的衡量标准。这个衡量标准不算太严格,没有进一步追问每个人原生家庭的情况。但我们认为,出生于上海的成年人,已在上海生活超过十多年,足可以用来观察上海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结果发现,所有上海人中,表示自己会流利说上海话的比重达到96%;而能听懂但不会流利说上海话的上海人占3.3%;真正不会说上海话乃至听不懂上海话的上海人,比例在1%以下。这个数据比很多人的悲观估计要高。我们有理由相信,总体而言,上海人说上海话的能力并没有太严重的退化。
有人指出,年轻一代上海人所面临的环境更为严酷。年轻人在读书阶段遭遇“推普”压力,身边不说上海话的同学的比例不断增高,产生“同群效应”,会严重影响他们说上海话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检验“年轻一代上海人说上海话能力退步”这个假设,我们又进一步观察样本中低于40岁的上海人的语言能力。在40岁以下上海人中,能熟练说上海话的比重大约93.5%,而说得不太流利的比重上升到6.5%,表明年轻人的上海话能力有所退步,但总体仍然不错。
还有人指出,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上海青年人,上海话语言能力还算可以,因为他们接受教育的90年代,上海外来移民的潮流刚开始,比例尚不是很高。若以出生年龄划分,90年代可能是一个真正的转折点。90年代初出生的上海青年,主要在2000年以后接受教育,而那时的环境对普通话更不利。所以我们进一步观察调查中低于25岁的样本,结果发现只有70%的上海青年人能熟练说上海话,而不熟练的比重上升到了30%。该结果表明,90后上海人说上海话的能力确实明显下降,有三成人不能熟练说上海话,民众的很多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出生于外地,生后在上海的人群的上海话能力图示反过来,我们再来观察出生于外地、生活在上海的人群的上海话能力,无论他们是否拥有上海户口。我们发现,在所有人中,有9.75%的人表示自己能流利地说上海话,而能够不太流利说上海话的人的比重有30%,两者相加接近40%。如果单纯观察岁数较大的人群,会说上海话的比例肯定更高。但再来看40岁以下的出生于外地、生活在上海的人,会流利说上海话的比重下降到了3.5%,能不太流利说上海话的比重是32.5%。这表明对于迁居上海的人而言,越是年轻,越是不愿学习上海话,会说上海话的外地年轻人已是凤毛麟角。
除了调查大家是否会说上海话以外,我们也调查了大家在家中主要使用何种语言,希望籍此探究大家是否愿意在日常、轻松的环境中说上海话。调查显示,总体而言,有85%的上海人在家中使用上海话,15%说普通话。这个结果不错,说明大多数上海人在家中也使用上海话。
出生在上海的人群在家使用的语言图示但观察25岁以下的年轻人,情况就不容乐观。约有60%的年轻人在家里说上海话,而有40的年轻人说普通话。从结果来看,还有一部分能说流利上海话的年轻人,在家里也说普通话。这再一次印证了很多人对上海话的忧虑境况。
在调查中,我们没有特别具体地考察上海话的能力。很多自信能流利说上海话的人,在一些老人看来,可能已是说一口不太标准的上海话。而那些自认为能完全听懂上海话,但表达不太流利的人,在另一些人看来已可归入不会说上海话的类型。所以上海话所面临的现状,总是比该调查结果更为严峻。
但调查也表明,上海话的境况并没有网上所传言的那么不堪。凡是出生在1990年代之前的上海人,基本都能熟练听说上海话。即使是90后上海人,也有七成会熟练地说上海话。但年轻一代上海人中,确实出现了语言能力滑坡的现象,有越来越多的人不能熟练说上海话,所占比重已是不低。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情况更不容乐观。
对上海话环境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大量外地出生人群的迁入,在上海总人群中已占到近一半。上海话并非他们的母语,而且现在该人群掌握上海话的比例非常低,没有很强的动力学习上海话。日常语言的分裂极为严重,也成为上海社会不合最直接的导火索。上海话本身没有取得强有力的官方支持,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弱,从发展趋势看,我们确有理由对上海话的未来产生一些忧虑。
(作者系上海人,现执教于上海财经大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