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专访|潘柏申:最简单的血常规,也许能解决疑难杂症
检验科,往往隐退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很多人至今还不屑一顾地管它叫“化验室”,觉得这个科室可有可无。几台仪器,一罐罐血液、尿液或粪便,一串串数据,就是检验科的全部。但事实上,每一次疾病的确诊、每个治疗方案的确定,几乎都离不开检验科的一纸鉴定。有研究显示,临床医生在做医疗决策的时候70%的证据来自于医学实验室。
“检验科只有提供精准、快速、可靠的信息才能够有精准的医疗决策,可以说检验在医疗决策中会越来越重要。而每个检验数字背后,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这样说。
“不断提高检测质量,不断加快检测速度,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应用先进技术。”这是潘柏申教授为中山医院检验科量身体制的四项质量指标。
潘柏申认为,检验科不应只停留在出具检验数据阶段。精准:做全球都认的检测报告
“关乎检验质量的问题,我寸步不让。”潘柏申主任说,“我们要求每个检验科医生对每一份检验标本都按照是自己母亲的标本来做,每一份标本背后都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必须重视。”
有一个故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曾经,有一位病人因为肝脏不适,此前已经在多家医院求诊,但所有的肝功能化验报告都是正常的。最后,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吴志全教授想到了潘柏申的一句话:“最简单的血常规,也许能解决疑难杂症。”于是,他就给病人开了血常规检验单。
随后,他接到了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可能不是肝脏疾病,而是淋巴造血系统疾病,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少量细胞长得不像正常细胞,比较松散、“幼稚”。由于检验科的提示,通过随后的检查,该患者才得以明确诊断,接受了正确的治疗。
“诊断疾病,就像在走迷宫。患者会描述很多症状,但多数是无效的信息。而检验,就好像‘减法器’,能帮医生逐一排除假象,抓住关键信息。”潘柏申主任强调。中山医院检验科有一个规矩:检验人员一旦发现特殊病例,必须亲自打电话给开医嘱的临床医生,仔细告知患者详细的检验结果,以免误诊和漏诊。
“检验结果是否精准,首先最重要的还是检验医生重不重视,愿不愿意投入精力的问题。” 潘柏申主任说,“而除了人的重视,还要确立规范完善的检测体系,采用优良的仪器、试剂和方法,对技术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参加国际和国内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让检测质量一直保持在稳定的水平。”
“我们要求检验科医生每天都要把检测系统调整到最佳状态,每天都要做质控。质控,包括实验室室内质控和实验室室间质控,实验室室内质控能够让检测结果保持稳定、随机误差保持在极小的水平,而参与高规格的实验室室间质控能够让检测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
潘柏申主任指出,中山医院检验科建立了两套核查制度。一组人员操作检验工作时,另一组人员对检验工作进行横向、纵向核查,并及时提出问题、跟踪整改措施;每个检验人员必须严格记录动作步骤,填写记录表格以供核查,由此确保检验更加细化规范。中山医院检验科是上海市首家通过ISO15189认可现场评审的医院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可在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通行”。
而对于“精准”,潘柏申似乎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他指出,检验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做一些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等常规的检查上,除了做到数据的精准,现在更加尝试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出具综合报告而非单纯的数据,而这也会让临床医生的判断更加科学和准确。
“比方说,肾功能需要通过肌酐的数值来判断,但是肌酐数值和年龄性别都密切相关,以前,我们只是出具简单的检测数据,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模拟出人体的肾小球率,给到医生一个综合的报告,医生可以不再考虑年龄性别等其它因素,因为这些我们通过后台都已经换算好了,临床医生得到的报告更加科学和准确,而这对于医生的最后判断会更加有价值。可以说,这项工作也是走在世界前列。”潘柏申主任说,“除了对人工智能进行积极探索,我们也会时刻紧跟国际潮流,增加更多的检验项目包括:分子检测、质谱检测等等。”
速度:检验科医生心中有一台闹钟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患者做一次肝功能检查,要等3天才能拿报告,这就意味着外地来沪就医的患者要在上海住上两晚,就算在沪生活的患者也要跑两次才能拿到报告,次日还要重复挂号复诊;同样的,“晚到”的检验报告也会造成医生问诊缺乏连贯性。
据统计,中山医院日均门诊量高达8000人次以上,每日需要化验的各类标本为3000至4000余个。海量的检验工作下,如何提速成了摆在潘柏申主任面前的一个难题。
如今,中山医院400余个检验项目全面提速:急诊报告1小时可以拿到,门诊生化报告2小时,门诊肝炎肿瘤激素贫血全套等免疫项目报告4小时,门诊血常规报告半小时,大部分患者在当天就可以取到检验报告,让华东地区的患者能做到看病“一日直通车”。
如何做到高效?潘柏申主任指出,第一是树立观念,有没有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二是改善流程,使标本走最短的路,每个工作人员做最少的动作,把每一项检查分解成一个个环节,检验科人员从编号到离心、检测、结果审核、报告打印、报告发送,从每个环节里节省一点时间,每个环节都用秒表去卡,不浪费一分一秒,才能完成整个检验流程的提速。
“事实上加快检测速度也是提高检测质量的一个方面。”潘柏申主任说,“检测时间的提速对于医生判断病情、挽救生命会带来至关重要的帮助。“
潘柏申主任举了一个例子,拿急性心梗患者来说,现在诊断的金标准之一是肌钙蛋白,越快拿到检测报告越好,一般医院要1个小时左右才能出具报告,他们可以做到20分钟就能够出具检测报告。
“这源于我们将每个检测环节都动脑筋压缩时间,进行优化。” 潘柏申主任说,“比方说,样本来了要离心,以前我们用的是大离心机,离心力强,但是停下来会慢,后来我们就改用小的离心机,光是停下来的时间就能够节省一分钟。此外,从离心到检测到审核比对,每个环节操作医生心中仿佛有一个闹钟,一个操作步骤结束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环环相扣。”
再有就是缩短标本批次的周期,以前是50个标本为一个批次开始检验,现在缩小标本数,10份标本来了就开始检测,“这就好像饭店里大师傅炒菜,以前是大锅饭,50份一炒,现在是10个人点了这个菜就开始炒,过去,检验人员每小时送一次标本,如今缩短为每15分钟送一次标本,这种改善对于患者来说肯定是节省时间的,但无疑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潘柏申教授开玩笑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来中山医院检验科工作,因为实在太辛苦了。
2004年,中山医院门急诊新大楼启用,检验科有了新家。为了改进流程,潘柏申主任每天都在观察、思考,亲自绘制了新家的第一张设计图。从电源、水处理到通风系统,从仪器安放到抽血窗口的安排等,他都仔细斟酌、几经修改。
他们还特意请来美国管理专家,测算检验人员每一个动作需要的时间,像著名的丰田汽车公司那样,设计了如同工厂流水线一般的操作流程,以求环环相扣,自此之后,检验科便根据外国专家的规划,将检验人员从试管编号到血清分离、检测、结果审核、报告打印、报告发送的每一个步骤都进行了精简,并根据医院的门急诊量、手术量、季节性高发疾病等临床需求,各个环节都做了调整,争取以最大流畅度,用最短的时间让患者拿到检验报告。
潘柏申介绍说,“检验科在一天当中有两个时间段是最忙的,第一个是早上7点左右,很多病人赶在早上来排队采血,第二个高峰是8点半到10点钟左右,第一批门诊患者在就诊之后遵照医嘱进行采血。为了不使两个高峰相叠加,我们的检验人员都是提前上岗,削减第一个高峰。”
潘柏申主任说,曾经在电梯里听见病人的对话,患者说自己陪老父母看病,以前请假至少要请两次,如今,一天就能够看完病,即使从杨浦赶来中山医院看病,总的看病时间也能够减少不少。“这让我觉得很欣慰,”潘柏申说。
过去20多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走过一段由弱到强的历程,至今已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院排行榜检验科第五名(华东地区的第一名)。潘柏申教授不仅是这段历程的见证者,更无疑是其中一份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