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汪孝安谈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向祖先学习低碳智慧

澎湃新闻记者 鲁怡
2022-08-25 12:25
来源:澎湃新闻
城势 >
字号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汪孝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以下简称“华东院”)总建筑师汪孝安出身建筑世家,从“一五”计划的重点工业项目开始,这个家庭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整个建设历程。

1979年进入华东院的汪孝安,赶上了改革开放后城市开发的高潮。父亲汪敏勇在中国大地上留下工厂、码头、仓库等一座座工业基础设施,而他则以一座座重大项目“筑”力大城崛起——上海电视台电视制作综合楼、中组部办公楼、北京会议中心8号楼、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8地块……

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  摄影师:黄臻

数十年的不辍筑造,城市来到了存量时代。“双碳”目标之下,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筑造者的时代命题,汪孝安提出“融入自然的建筑理想”。

“中国传统有很多绿色生态的理念和实践,中国人最讲究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与地域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做法。上海地区的既有建筑改造应当有上海地区的特色,比如住宅,外墙外保温的做法未必完全适应上海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汪孝安认为,应向祖先学习低碳智慧,因地制宜,以适宜性原则推进可持续模式下的城市更新。

“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

“Less is a bore”(少则厌烦无趣)。

普立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罗伯特·文丘里曾以这一理念对抗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 “Less is more”。相比后者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建筑哲学,罗伯特•文丘里认为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

延伸到城市设计领域,汪孝安同样赞同文丘里的一些看法,他援引简·雅各布斯“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这一观点,认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更新应当保持城市的尺度感、亲切感,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生活的便利性,保持城市管理的人性化、精细化和生生不息的烟火气,而不应轻易丧失这座城市的特质。

建筑可阅读,便是上海的特质之一,也是《上海2035规划》所描述的愿景。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建筑合奏出一曲盛大交响,交汇成海纳百川的城市景象。

汪孝安谈城市更新的原则与理想模式(视频拍摄、剪辑:上海市建筑学会)(08:37)
被问及如何“阅读”不同年份、不同风格的建筑,汪孝安回答:“传统建筑有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传统建筑以其精致的建筑尺度、建筑比例、建筑细部和伴随其久远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吸引人们仰慕和关注,而当代建筑则以建筑技术的进步而形成了传统建筑所不具备的灵活通透的现代建筑空间语言,超高层,大跨度大空间、共享空间、流动空间、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等等,自由的建筑平面和建筑形态,当代千变万化的建筑材料所营造的建筑界面,有很多建筑表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亮点,且当代建筑也附带了很多的文化基因,若充分发掘,也有其可以深度解读的吸引力,城市唯有如此,才会丰富多彩。”

花样上海、海纳百川,本质上,都是简•雅各布斯强调的多样性。作为总建筑师,汪孝安认为就城市界面或街区而言,不止要追求建筑的多样性,附着在建筑之上的店面招牌,更应体现各自的特色,因此,他不赞成对店面店招进行简单的、整齐划一的统一规划,而应当在弹性协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经营者的智慧。

“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力。”汪孝安认为,店主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小店,会竭尽全力地去思考什么样的店面、店招可以最好地呈现服务内容和文化特质一个个出奇制胜、富有创意的小店形象,共同成就了一座丰富多彩的城市。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低碳智慧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于低碳建筑、绿色建筑,汪孝安却逆着时光的河流向前追溯,强调向祖先学习。

云南、广西一带的干栏式建筑,架空的底层作为禽畜舍栏,中层住人,顶层则屯放粮食,可以最大程度地克服南方森林地面的瘴气及野兽侵害,还可以防震等;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以黄土层作为得天独厚的天然建筑材料,所使用的建造材料极少,冬暖夏凉,可以看到古老的穴居衍生生活方式的生命力。汪孝安曾在黑龙江插队,东北当地火炕通过火墙再向外排烟就是现在所说的余热利用的生动案例,他逐一列举了北京四合院、徽派四水归堂、福建土楼,从自然中汲取精华,兼顾采光与通风,是模仿生态形式打造的绿色建筑。相比之下,单纯地采用以材料、设备为主的主动式节能手段,若综合考虑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以及在生产全过程所产生的能耗,也许反而是一种耗能,不够“绿色”的做法。

“中国传统建筑蕴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是先民生存智慧的体现。建筑师做的事情就是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怎么样利用好自然的手段,尽可能采用传统有效的被动式节能手段,而不是单纯依赖于设备设施来做所谓的节能。”汪孝安认为,绿色设计要在早期就要考虑,从规划阶段起,总平面布局是不是有利于日照通风,施工阶段对环境的保护、有害物体的处理、可循环材料的利用,将绿色思路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

2005年,华东院成立了专项技术发展中心建筑节能部,2009年成立了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2010年成立了绿色建筑咨询与研发中心。汪孝安本人主持的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08地块虹桥绿谷项目(D23项目全地块)等大型项目,都获得了国家绿色三星设计标识。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践

5月18日,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系列线上讲座第一期优秀现当代建筑专场,汪孝安列举了城市更新的政策与对策。

在他看来,经过过去40多年的发展建设,上海面临诸多重要变化与问题,如:面对居住空间需求的多元化,住宅设计应如何进行灵活性应对;电商对实体商业的影响,商业建筑如何面对新的市场模式;生产模式的变化,如何寻求高新技术园区业态集聚的新模式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建筑设计行业的快速进步,成绩是显著的,但若要争取更高水准、高质量的发展,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汪孝安介绍,打造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等一座座城市地标的华东院,亦进行了很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如:南京路东拓和中央商场的改造,上海解放后的首届新政府的办公楼——上海工部局大楼的综合性改造,虹口滨江岸线海鸥饭店及码头仓库的岸线贯通整体改造,上海生物研究所的更新,以及上海大学延长校区电影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建设等,而七十多年前现代建筑的经典——汉口路的华东院办公大楼,也是历史建筑保护和可持续更新使用的典范。

上海园林集团总部办公楼

上海园林集团总部办公楼

“申都大厦的改建项目也是我们的实践。申都大厦南侧与周边居民楼间距很小,东侧紧邻西藏南路交通要道,景观资源缺乏。设计时,我们提出‘身边的绿色’概念,将建筑改造和绿色技术紧密结合,立足于使用者观点,不但为办公人员营造了舒适的工作氛围,也同时提升了周边居民和街区的环境。”

汪孝安告诉记者,曾获得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的华东电力大楼,在改为上海艾迪逊酒店的过程中,上海市建筑学会牵头,会同行业专家对立面改造进行评估,提出在尽量保持原有建筑形态与建筑要素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功能对内部进行修缮更新的改造原则,不失为一个延续建筑文脉、城市可持续更新理念下的经典案例。

    责任编辑:陈贇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