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杭师大山岛行团队赴贵州开展麻风休养员口述史调研侧记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已在中国流行3000多年之久。麻风防治作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杭州师范大学山岛行团队在周东华教授的指导下,于2022年8月前往贵州省开展麻风休养员口述历史调研。团队依托记录麻风休养员、基层麻防工作者、麻风康复村(院)义工等群体的个体生命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麻风防治的宏观图景,挖掘全国范围内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系统性地建设麻风村(院),将散落于各地的麻风病患者统一隔离、集中治疗,有效降低了麻风病的患病率。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贵州省麻风患病率下降到1/100000以下,宣告了麻风病在贵州被基本消除。此次调研,山岛行团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黔东南州、黔西南州以及毕节市,开展面向麻风休养员等群体的口述历史调研,同时积极收集与整理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地区麻风隔离防疫的历史档案。
本文图片均由李元篪拍摄
黎平朝阳医院:徒步侗寨,寻忆往昔
8月12日清晨,山岛行团队成员协同凯里学院历史学系志愿者龙见树自黎平县城出发,搭乘前往朝坪江的县际班车于朝阳医院山路口下车,顶着烈日徒步近两公里的山路抵达朝阳医院,受到了院长周仕阳的热情接待。山岛行团队利用两天时间与朝阳医院的休养员们一起居住、共同生活,同时开展口述历史调研,利用一份份鲜活的个体生命史稿和档案资料,系统还原了具有侗寨特色的麻风院历史变迁过程。
现居朝阳医院的50余位休养员平均年龄达76岁,他们向山岛行团队成员讲述许多往事。清末至民国时期,居住在高雷坡的麻风病人被驱赶、冻死甚至枪杀;新中国成立后,黎平县政府积极筹备麻风病防治工作,于1958年正式筹建朝阳医院,吸纳县域内的麻风病患统一来此治疗,医院有医生长期居住,给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和生活保障。闲暇之余,病人们能够自己垦荒种地、下河捕鱼;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医院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同时根据病人的患病情况对其进行分组治疗。1968年医院建成了能容纳90吨粮食的仓库,医院病患的饮食得以保障。1970年代,病人们同医护人员一起参与了公路的修建,朝阳医院至此结束了不通公路的历史,亦有外界村民摒弃恐惧,进村售卖商品。此外,病区还设小学供病村儿童读书,朝阳医院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986年起,医院全面实施联合化疗方案(MDT)进行麻风病诊治,麻风病的治愈率日渐提升,麻风病人也大多在这一时期得以转型成为“麻风休养员”。近年来,休养员们全部被纳入“低保户”从而实现脱贫,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改变。
调研的最后,山岛行团队成员在周仕阳院长的带领下,沿着双江河畔的公路自高雷坡走向朝阳医院现址,路途旁隐约可见的老木屋昭示着这块土地上的时代变迁。在空间维度上,麻风病人的居住地从高雷坡聚集区沿着双江河向东北方向延伸,居住的屋子也由茅草棚逐步改善为木屋、砖房。在时间维度上,他们经历了清末至民国的“悲惨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的“历史转型期”、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迅速提升期”以及八十年代末至今的“回归社会与全面脱贫期”。伴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演进,他们的身份从麻风病人转变成了休养员,他们的生活也正一步步从“痊愈”走向“全愈”。
毕节撒拉溪住院部:山间小镇,民族交融
8月14日,山岛行团队自毕节城区出发,搭乘县际班车前往撒拉溪镇,于上午九时许抵达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撒拉溪住院部,受到了住院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在医院后勤负责人王强的带领下,山岛行团队远眺麻风村旧址,并参观了医院的新旧病区,对医院的发展历程有了大致了解。在医院工作人员及休养员家属的协同下,团队成员走进休养员生活区开展麻风休养员口述史调研。
居住在撒拉溪医院的麻风休养员来自毕节各地,其平均年龄达70余岁。老人们侃侃而谈,向团队成员们分享了许多过去的故事。在孤儿院长大的刘老十几岁时查出麻风病入院治疗,痊愈后主动留下来协助医护照顾还在治疗中的病人,足足坚持了四十余年;彭老作为知识分子,在“上山下乡”时不幸罹患麻风病,治疗好后在医院中从事木匠工作,为医院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如今,休养员们住进了新屋,每月都享有各项补助,医院里架起了电线,贯通了自来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变。此外,团队成员还将口述史调研的目光瞄向了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护士以及后勤工作人员等基层麻防工作者,尝试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了解撒拉溪镇几十年来麻防工作取得的巨大成效。
兴义普硐医院:忽见桃源,感于真情
8月16日,山岛行团队在兴义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王永红医生的带领下,驱车前往黔西南州兴义市普硐医院开展调研活动。
驱车抵达距离医院约一公里处的山谷停车场,山岛行团队成员下车步行前往医院。于路口一转,医院忽而显现于眼前,其被群山环绕,门口的稻田沿着山谷连绵,远望去恍若隔世的世外桃源。居住于此的近四十户老人格外亲善,团队成员在王医生的协助下,挨家挨户进门拜访,记录老人们的过往故事。
休养员们有着颇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之中有在医院结识并相爱的暖心夫妇,有坚守村庄五十余年的老村长,亦有间接参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退伍军人。团队成员沉浸于休养员们娓娓道来的故事之中,老人们淳朴的真情流露让团队成员们颇为感动。
在访谈王永红医生时,团队成员得知其毕业于毕节市撒拉溪卫校麻防专业,于1984年进入兴义市普硐医院工作。1985年前后,黔西南州麻风病开始转向社会治疗,他坚持下乡问诊,负责实时监护分散于兴义市各地约五百名的病人的病情。2000年,王医生前往北京,向李桓英教授学习麻风防治知识,在李桓英教授和其父亲(老一辈麻防工作者)的鼓舞下,王医生坚持麻防工作近四十年,于2014年被授予麻风防治界最高奖项“马海德奖”。他表示:“我两年后就要退休了,但是我不能停止麻防工作,那些老人们还需要我。”不论是休养员还是医生,这座居于山谷腹地桃源般的医院,蕴含着浓浓的人间真情。
离开之际,山岛行团队成员们向老人们一一告别,休养员们站在家门口目送团队成员离开,沿着山路往前走去,麻风康复院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山岛行团队成员有感而发:“那些居住在山林之中的休养员们,继续着他们平凡而又质朴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依旧在被生活不断书写,如同远方的山峰一般连绵不断。”
此次赴贵州调研,山岛行团队采集了口述样本五十余份,团队指导老师周东华表示:“我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取得的成功,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录麻风休养员的个体生命史,不能仅将目光局限于一个民族,唯有以多民族的视角,才能更系统地还原我国麻风防治的宏观图景。此次山岛行团队走进贵州,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理念。”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